APP下载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2016-02-16彭舸珺董淑萍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价值体现科学化中国梦

彭舸珺,董淑萍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彭舸珺,董淑萍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730000)

〔摘要〕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以来,关于如何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层出不穷,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目前,学者们关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原则、意义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展开。文章主要对上述问题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并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梦;价值体现;科学化

董淑萍(1991-),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指出:“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1〕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本质、寓意等作了详细的阐述。自中国梦提出至今,关于如何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层出不穷,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大体来看,关于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二是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三是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四是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此外,还有学者对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科学化发展、政治属性等问题进行了阐述。笔者将对上述问题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时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青年一代作为中华民族的希望,理解与践行中国梦关乎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因此,中国梦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财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其价值所在则是理解其思想实质的前提。

关于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诸多观点。骆郁廷、史姗姗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选择正确成长道路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凝聚大学生精神动力的需要〔2〕。张朋、王忠桥认为,中国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凝聚着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帮助其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克服信仰危机等〔3〕。陈铭彬、陈会方认为,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提供源泉,增强师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最终为强化高校师生的主体性认知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教育等提供新思路〔4〕。谭来兴认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而且能充实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5〕。

二、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几天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再次指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由此可见,中国梦包含多层面的内容,实现中国梦也有多层面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担负着祖国未来发展方向的重担。因此,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春晖认为,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指导其走出价值观功利化的困境,有助于指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6〕。王建利、华玉武认为,中国梦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秉承的基本法则;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益于准确认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清醒认识与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而且有益于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摆脱与抵制错误的、非科学的理论指导〔7〕。李治邦、赵正认为,中国梦是激励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丰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还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8〕。林琳认为,在高校大力开展中国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认识,还能引导其理解中国梦的内涵与文化基础,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敢于筑梦、追梦和圆梦〔9〕。曾丽认为,中国梦转变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10〕。

三、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与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大学阶段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思想开放、创造性与自我意识较强,一旦被植入了不健康的思想,不仅对个人未来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而且也可能对社会造成伤害。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将中国梦融入其中,但前提是对中国梦思想的准确把握,不能不加限制地发挥想象,以免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什么原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

关于此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讨论。陈月霄、裴文庆等认为,应当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原则、主体间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等,根据大学生的思想需求,调动其对中国梦的关注与认同〔11〕。徐湘蓉认为,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整体把握等原则,调动大学生实现梦想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其将中国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引导他们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12〕。李志平认为,青年学生是祖国的后备力量,在进行中国梦教育时,应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大学生为本,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引导学生全面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与实践体系,而且还要坚持整体把握、合力推进等原则,在推进过程中把中国梦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相结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13〕。秦记洪认为,中国梦实现的本质要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相统一的,在中国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理论教育中让学生学习,在体验教育中让学生理解,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体—客体”的关系,发展为“主体—主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融入中国梦的学习与实现中来〔14〕。

四、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2013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为此,我们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以上这一论述全面概括出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然而,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特定的方法与路径。因为如果没有方法指引,可能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中国梦的轨道,进而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造成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冲突或矛盾。

如何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学者的见解有所不同,但也有很多相同点或相似点。李卓成、蒋平认为,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要求,应以中国梦为导向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将中国梦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将中国梦的基本要求纳入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体系之中〔15〕。骆郁廷、史姗姗认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实路径包括以下三点:打牢大学生中国梦的思想基础,找到中国梦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结合点,引导大学生在体验式教育中找到合适的路。吕剑新、孙定义认为,中国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应该借此机遇,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认知,创新工作平台,增强中国梦的影响力与凝聚力〔16〕。徐湘蓉认为,中国梦的层次较高、宏观性较强,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具体化、实际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把握中国梦的实质,搭建课堂教学平台和实践活动平台,应突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完善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情境机制、体验机制与固化机制〔7〕。

五、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研究

除上述研究外,学者们还对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功能性等问题进行了论析。马亚男、纪亚光认为,中国梦不仅彰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还凸显与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与理论视野;中国梦平实而富有韵味的阐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成、发展等有重大启示,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及其科学化水平等有重要意义〔17〕。张宇晴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使命在于,引导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将其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接班人,而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必要将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统筹起来,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实现梦想〔18〕。文粉娟认为,应深入挖掘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因为中国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组合,二者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中国梦的使命与价值〔19〕。陈铭彬、陈会方认为,应加强对中国梦政治属性的认识,并回归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以中国梦为理论中心,拓展高校师生的主体性认知、理想信念教育等〔4〕。

六、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

自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以来,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其基本内涵、本质、寓意等已较为清晰。第一,中国梦的内涵或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包含了民族夙愿、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盼望与美好前景等寓意,是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努力的凝结,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梦想的承载。第二,中国梦的时间维度。中国梦既是历史的与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共同努力。第三,中国梦的空间维度。中国梦不仅是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梦,也是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梦,是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第四,中国梦的实现条件。2013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了“四个必须”,即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坚持和平发展,指出了中国梦的实现条件。第五,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中国梦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人为本、改革开放、推进“五位一体”建设。

在深刻理解中国梦内涵、本质、寓意的前提下,如何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新而且充满挑战的新课题。学者们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对二者之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但无论是二者的价值对接、融入意义,还是融入原则、路径问题等,大都着眼于现实或实际,而很少有学者从理论层面对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进行阐述。由此可能造成研究者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时,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形成无原则、非科学化的结论,造成对中国梦的错误理解。因此,在未来的相关研究中,笔者认为,应着重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梦与思想政治基础理论进行理论对接;二是在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坚持“理论自觉”。

郑永廷在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周年专栏中指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完成了由本科到硕士、由硕士到博士的发展历程,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行列;其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三大原理:一是人的思想产生、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二是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变化的基本原理,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基本原理〔20〕。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基础原理,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对接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根源为基础,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挖掘中国梦的根源,尤其是结合近现代史对中国梦产生、形成的历史基础进行研究;二是从人的思想行为的变化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为基础,论证中国梦的现实性与必要性;三是从人的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为基础,探索将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规律性内容,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服务。

此外,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科的“理论自觉”这一问题。在学科的发展建设进程中,意识形态领域存在诸多杂音,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致力于消除杂音、净化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本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与精神支持。基于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梦相融合的主题而言,需要坚持宣传、传播中国梦的“理论自觉”。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中国梦的文化建构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透彻性支撑起中国梦主题的宣传与教育,进而将二者有机融合。中国梦之所以被广泛讨论与关注,因为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出路,关涉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21〕。高校如果在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问题上出现不清晰、不融洽、不统一的情况,其带来的影响将不只关涉学科发展方面的问题,还关涉民族、国家未来中坚力量的教育问题。因此,高校在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透彻性来支撑起中国梦文化建构的庞大体系。第二,中国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有吸引力的教育资源。中国梦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对危险性意识形态的认知,保持宣传、传播中国梦的“话语自觉”。中国梦及其相关的思想阐释中包含了诸多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如“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尤其是与先进的中国梦思想的融合。只有如此,高校才能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凸显出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在抵制错误思潮与防范错误思想侵入的斗争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的正确性,进而构建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1).

〔2〕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3(9):38-40.

〔3〕张朋,王忠桥.“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解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5):15.

〔4〕陈铭彬,陈会方.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属性及拓展功能分析〔J〕.学术论坛,2014(9):176-177.

〔5〕谭来兴.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5(1):88-89.

〔6〕张春晖.“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76-77.

〔7〕王建利,华玉武.“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7):37-38.

〔8〕李治邦,赵正.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J〕.高教论坛,2015(3):4.

〔9〕林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中国梦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79-80.

〔10〕曾丽.高职院校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5):74-75.

〔11〕陈月霄,裴文庆,王彬彬.“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及路径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00-111.

〔12〕徐湘蓉.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1):132-133.

〔13〕李志平.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山西农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030-1032.

〔14〕秦记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6):184.

〔15〕李卓成,蒋平.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12-13.

〔16〕吕剑新,孙定义.以中国梦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49.

〔17〕马亚男,纪亚光.“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5):10-13.

〔18〕张宇晴.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3(10):104-105.

〔19〕文粉娟.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探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

〔20〕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3.

〔21〕李艳.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4):143-147.

责任编辑芳晔

〔作者简介〕彭舸珺(1974-),女,回族,甘肃文县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生命道德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度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研究项目。

〔收稿日期〕2016-02-2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9-1203(2016)02-0122-04

猜你喜欢

价值体现科学化中国梦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在舞台实践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浅谈刑事和解的价值体现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统战工作科学化:一个整体性叙述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