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资“加减乘除”法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2016-02-16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周喜应
□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周喜应
做好农资“加减乘除”法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周喜应
近些年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土壤、水等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部分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减弱,农业内外部压力增大,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农资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绿色发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系重大。加强农资监管是农业供给侧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part1 农资行业面临挑战与压力
1 平衡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是关键
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综合配置效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重新配置受阻。农业增产只能拼资源、拼消耗,耕地经营粗放,撂荒现象不断加剧,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等不升反降。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下压和生产成本“地板”抬高的双重制约,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错配及透支利用等问题突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失衡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大量化肥、农药、添加剂和化学生长调节剂等不合理使用甚至滥(乱)用,带来成本和生态双重压力,并危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投入品,尤其是化肥、农药这些特殊和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的产品结构和效率问题相当突出。过去,农产品数量严重不足,在相当长时间里,过多地依赖于大量化学品的投入来增加产量,造成食品安全风险猛增。目前我国化肥、农药的生产量和使用量都是全球第一,而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20%,既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又污染了生态环境,农资的减量控害和提高利用率势在必行。在国家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的新常态下,农业生产必须寻找新的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投入品替补毒、负作用较大的化学投入品。
2 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形势紧迫
我国农业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农业发展过程中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大水满灌、超量施用化肥、过度使用农药等不合理的高耗费低效率农业生产增长方式使得环境压力巨大,加上林地、草地、湿地被过度开垦,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
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必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日益成为我国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主要来源,已经严重地威胁了人类生产、生活用水的安全,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难题和实现水质控制目标的难点和关键。为了解决长期农产品数量严重短缺状况,致使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农膜,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由于“面广点多、源头分散、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点,使得农业面源污染长期被忽视,已成为污染防治难点。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我国农药产能严重过剩,农药年货物量在360万吨以上,国内使用量100万吨左右。农田“白色污染”日趋严重,我国农膜年用量高达50万吨,有近半农膜残留在土壤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尽管近些年来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高治理成本与技术推广难等方面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控制。特别是随着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变化,农业面临内外部巨大压力,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由于需要装配的齿轮较多,双星行星机构的邻接条件比较复杂,它不仅需要保证内行星轮与内齿圈不干涉、外行星轮与太阳轮不干涉,而且还要保证内行星轮之间不干涉、不相啮合的内外行星轮之间不干涉.
3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任重道远
我国化肥、农药等用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利用率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滥(乱)用农药、化肥、地膜、饲料添加剂、各生长调节激素,食品安全风险不断加大且越来越隐蔽。
面对庞大、分散的小规模农产品生产者和巨大的农产品数量,普通民众不可能凭感官觉察食品中隐藏的安全问题,只有专业技术人员依靠仪器设备才能检测出风险因素。加上薄弱的政府监管和不完善的法律机制等问题,难以防范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的农产品供给侧存在着安全性高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而常规农产品又略有过剩的状况。化解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也只能进行农产品的供给侧改革和治理,引导和促进农产品的供给主体供给不含有毒、有害成分的农产品,主动提供安全的农产品。调整农产品结构,提升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比重。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的信任度,适应人们消费升级的需要。外向型农业企业的农产品主要供出口,比重很小,是我国的高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给侧,可扩大产能,以满足内需。
part2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农资监管策略
1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内容。保护生态环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农业绿色发展,才能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可持续和保证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
保护和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补农业生态环境之短。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我国食品安全生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和模式。二要完善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和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三要开拓绿色创新发展思路,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减排与防治的有效机制,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道路。
希望到2020年能控制住农业用水浪费和总量过大的现象;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实现国家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
2 推进特殊农资减量控害行动
大力推广科学施肥用药,减少农药化肥面源污染,做到“绿水青山”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减量与增效并重,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同时,大力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整体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控害的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开展,全面实施绿色植保、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高毒农药替代,以及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测土配方施肥、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等项目,将过量施用的农药、化肥减下来。做到减量控害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降低农业成本提质增效。
坚持问题导向,确保减量控害行动取得实效。一要彻底改变我国农药、化肥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大量削减低质、同质化严重及高毒高污染、高风险的化学农药产品,大量减少过量施用的化学肥料,以新型高效环保的有机肥料和高效低风险的环境友好型农药替代。二要加快用药、施肥方式的转变。坚持绿色植保、科学植保,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统防统治,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三要脚踏实地,努力落实各项措施实现各项目标。大力提高科学施肥、用药技术覆盖率,增强耕地基础地力,注重开发利用丰富的有机肥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推进畜禽粪便和秸秆还田利用,在适宜地区恢复发展绿肥,减轻面源污染,提高耕地地力,提高作物产出能力和抗逆性,促进化肥和农药投入量的减少。
3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否取得成效,与科技推广应用力度息息相关。优化创新环境,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一要强化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科技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开发创新力度。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优化科技体制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效力。二要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示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设施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大幅提高农业供给效率。三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增长方式。培训新型农民,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具有经营管理知识的人才、大中专毕业生、农民技术员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彻底改变目前农业生产者科技种田素质低和自我发展能力弱的被动状态。提高供给者自身素质,必须加快培育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肥料统配统施和植保统防统治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还要注重电子商务和物联网的发展对加强农资监管,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