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佳作最宜百回读
——对古诗词教学的思考

2016-02-16洪星光

中学语文 2016年36期
关键词:涵泳品味风雨

洪星光

佳作最宜百回读
——对古诗词教学的思考

洪星光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古人读书,最讲从容二字,反复涵泳,一旦开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书便活起来。你无论读什么,都需要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一个静谧的氛围——写作是个人行为,读书又何以不是个人体验?而反观今人读书,追求效率,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东西,得到的只能是死的知识。其实我们日常的诗词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文字因其独特的功能,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我们在日常的诗词教学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诗词本意的理解,如句子的翻译、典故的解读与积累,弱化了对于作品的整体感悟,这样的诗词教学让作品的美感变得支离破碎,学生自然感到索然无味。

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古诗词教学回归到文学本位,通过反复涵泳,让学生真正走近文本,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让诗歌成为抚慰学生心灵的净化剂,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领学生真正品味诗词的诗情画意之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古人十分注重诵读感悟的重要性。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失落与惆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痛惜与哀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缠绵悱恻。诗中的“十年、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等时间和空间的叠加转换,让我们真正领略到断肠之夜,诗人久蓄心怀的闸门打开,思念的潮水尽情流淌在字里行间。品读诗作,仿佛走进了那个寂寥凄冷的夜晚,一种刻骨铭心的情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如若我们能带领学生走进这样的夜,重温这样的梦,品味这样的情,何尝不能让学生领悟到诗词的情,感悟到语文课堂的文学之味。

再如我在教授《定风波》一文时,就注重从以下几点引导,反复涵泳,诵读品味。

一品,品读小序,开篇展现的是一幅东坡笠屐图;三五友人,闲暇之余,漫游沙湖,突遇阵雨,同行皆狼狈而去,唯有东坡不觉,遂成此篇潇洒人生写意图。

二品,读出节奏,提醒引导学生关注节奏,通过语法判断节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三品,读出重音,如莫、何、吟啸、徐、怕、任、归去等字词的妙处。细细揣摩这些词并说出重读的原因,如“徐”字的平缓自然,写出了作者在风雨的击打之下,心不为外物所役,仍然泰然处之的心境。

四品,读出用韵。本诗用韵较为平缓,自然流畅,清新典雅,确实如有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澈空旷之感。再如“怕、冷、去”三个仄声,声音短促,力度强,戛然而止,留有余味。

五品,品味句式:“七字长句”工整、连绵、和缓,奠定全词平和的情感基调。八个长句加“三个两字短句”,短长相间,平静中荡起涟漪。三次转折,韵律和谐,节奏明朗。

六品,反复涵泳重点情感词,品味人生哲理。

“斜阳”一词,可以引领学生想象品读,感受到斜阳沐浴下的层层暖意,整个画面由冷色调一转而为暖色调,斜阳给诗人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生命中经历一次磨难,就是一次顿悟,才会发现最美好的精神家园。

再如“醒”字。假醉真醒,诗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清醒之后,回首所走之路风吹雨打,几多坎坷,命途多舛,历经沧桑,此时此刻却有陶渊明中的《桃花源记》中的顿悟与超脱。心念及此,则不如归去。

“夕阳、远山”等宏大意象,视野开阔,心旷神怡,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此时的诗人心灵不再被外物羁绊,遨游于无穷的天地之间。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饱含人生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否极泰来,一种旷达乐观。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遮蔽人生风雨的“伞”,撑出了一片笑对人生的晴朗天空。

竹杖、芒鞋、马、轻、轻巧等词,轻松愉快,令人感受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轻松惬意。诗人这一刻决意远离浮华,只求纵情于山水间,去寻觅一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

如果说上阕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一字中尽显旷达与洒脱。那么“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无”一字则透露出的异于常人的超脱与豪情,此时此刻,现实的风雨,人生的风雨,全化为虚无,再无风雨一说。被贬千里,黄州苦役,处境窘迫,这一切的种种困厄与坎坷,在此斜阳余晖之下都化为过眼浮云,荡然无存,天地之间,唯有作者孑然一身的潇洒身影留给后世的人膜拜。哪里有什么雨,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晴,只是心中幻象罢了。心静,世界自然清静。既不因风雨而愁闷,也不因阳光而欣喜,一切泰然处之。

本文正是通过对重音、语调、用韵、情感、关键词等方面准确把握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及其变化,引领学生体味其中的诗意之美、哲理之美。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诵读、感受为主,通过译读、说读等,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场景,还原作者情感;关键处予以适当点拨,必要时加以示范,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个性化的诵读体味、再创作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诵读、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金圣叹说:“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去。”阅读教学,就是要实现读者与文本间的真正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对文本更深入的理解。诗歌教学中重要的思维形式是扩散思维。这就需要教学者在富有创造性的欣赏过程中,艺术地再造诗歌丰富深刻的内涵。

写到这里,想起《对话录》中苏格拉底与失恋者的一段对话。

失恋者:我的第一步从哪里做起呢?

苏:去感谢那个抛弃你的人,为她祝福。

失恋人:为什么?

苏:因为她给了你寻找幸福的新的机会。

其实我们读诗词,就是让学生领略其中的美,就是从此时此刻开始,尽情释放自己的快乐、悲伤、辛酸,尽情融入诗词的世界,去寻觅自己人生新的机会,这也许正是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的生命之美。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师要引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生命之美,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让学生走进诗歌的殿堂,遨游在文化的原野之中,让精神不再荒芜,让生命不再孤单。

★作者单位:江苏盱眙中学。

猜你喜欢

涵泳品味风雨
风雨不动安如山
品味年画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风雨面前我们一起扛
四十载风雨人大路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going Coastal
陆九渊“涵泳”法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