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应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舞台

2016-02-16齐向波

中学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铁律韵脚沁园春

齐向波

课堂应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舞台

齐向波

在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这本书里,最让我受启发的是“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第一,“先学后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学生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第二,“先教后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先教后学,但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

第三,“温故知新”,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来“新”。

这三条“铁律”看似并列关系,根据笔者的实践理解,实则是同一条规律的一分为三。因为,这三条规律是有时间先后的。教学像阅读一样,是一种特殊的对话形式。既然如此,必定需要共同的对话工具或对话平台,必定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那么,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能力的时候,必须先教后学。当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经历和一定的知识能力储备,在学习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能力,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世界观的时候,则需要“先学后教”。在这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里,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一个循环往复、逐渐生成的过程,这个时候就需要“温故知新”。

一、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课堂

前面提到三条“铁律”是按照时间顺序、逻辑顺序一分为三的,那么“一”又是什么呢?这个“一”就是课堂的根本动力——学生自我实现与成长。一节有效、高效、优质的课堂,必定是符合这一“铁律”的课堂,必定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

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课堂,核心是学生参与——参与得越多,课堂的动力就越大;参与得越广,课堂的动力就越强;参与得越深,课堂的动力就越充足。

无论谁的课堂,无论什么科目的课堂,都逃不出这个“参与”。这个核心动力与那三条规律是异形同体。也就是遵循了那三条规律,那你的课堂也就是参与度广、频度高、有深度的课堂;也就是说,你做到了参与度广、频度高、有深度的课堂,也必定是遵循了那三条规律。

上课趴下去的学生多了,学生的参与自然就少了,课堂自然就低效甚至无效了。当然,课堂的表面热闹,浮在表面的参与,是没有深度的参与,没有那种深入情感、深入心理、深入学理、深入肺腑、深入灵魂的参与,那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所以,课堂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参与”的广度、频度以及深度。这个是课堂高效低效,有效无效的核心钥匙。

二、自我实现的课堂需要真问题

课堂问题设置需要恰切。老师对课堂的预设,必须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调查与检查,了解学生读后读出了什么,需要什么,想要什么。通过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设置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或者征询收集学生的问题。使得课堂有更强的针对性、参与性、生成性。学生提出的真问题能产生真参与,真参与产生真生成,真生成产生真的自我实现。

基于这样的认识,反观自己的课堂,试图探寻一条或两条有效的途径。例如,笔者执教《沁园春·长沙》的教学片断,并作了教学课后诊断:

上《沁园春·长沙》,其中一项是朗读,为了更好体现朗读的节奏音韵,一个基础的问题摆在我们学生的面前——确定韵脚字和领字。

先让学生自读,画出韵脚字。于是绝大多数学生点了“秋,头,透,流,由,浮;游,稠,遒,侯,否,舟”。

我问:大家确信吗?

争议来了,首句中的“秋”是不是韵脚字,“浮”是不是韵脚字,“否”是不是韵脚字。问题提出来,学生大多不敢确定,等待老师给出明确答案;少数学生小声坚持自己的意见。

然后我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办法?

学生开始疑惑,又怕说错被笑,紧张不说。

我开玩笑:有个简单的办法,自己钻研诗词格律,有个半年时间大概基本能解决了;还有个简单办法,找个专家请人家吃顿饭,然后请教。

学生笑出声来,于是一些办法出来了:上网查资料;找个学过的师兄师姐问问;睡一会,然后等老师讲解……

看同学们开始想办法,并且有点调侃的倾向了,我赶紧往回收:有没有简单的办法,大家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就解决掉?网友有高明的但大多跟我们差不多,问师兄师姐大概也要请人家吃个饭吧,老师直接说了你能有收获吗?

不调侃了,学生们就束手无策,沉默了。

我四顾巡视一下,再次启发:难道我们只能靠别人吗?难道我们真没有能力,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难道我们不能向自己,向自己学过的东西求援吗?学生有瞪眼看老师的,有低头自己惭愧的,有捧着脑袋使劲想的,有两个同学眼睛有点放光,我用目光和他们交流,尽力传递赞许的信息。

我点了一位,他说:多读几遍。

我说:是个办法,自己试试。

他摇头示意还没有答案。

我点另一个,她试探着说:跟学过的《沁园春·雪》对照……

我带头鼓掌,全班的人都热烈鼓掌。

我说:好,请两个同学到讲台上默写,一位默写上阕一位默写下阕,其他同学在纸上默写,然后我们一起读《沁园春·雪》,一起来圈圈《沁园春·雪》的韵脚字。

我问:怎样确定是不是韵脚呢?结果,“骄”是不是韵脚字,又有了疑惑与分歧。——对,合并同类项,要解决,也很简单,把这两首词并列放到一起,然后合并同类项,两首都押韵的地方,大概就可以归纳推断是这个词牌的韵脚位置。

一一对应,依次判定:

《沁园春·长沙》:头,流,由,浮;游,稠,遒,侯,舟。

《沁园春·雪》:飘,滔,高,娆;娇,腰,骚,雕,朝。

这样,同学们轻松排除了“秋”“透”“否”等疑似韵脚字,顺利地完成了确定韵脚的工作。巩固了初中学过的东西,并在学生已知的知识内,让学生使用归纳法解决了韵脚字的问题。同样方法,确定两首词中的“领字”问题。学生兴奋异常,眼睛闪烁着豁然开朗的光芒,情绪饱满地朗读这首词。

我提醒学生,解决问题不一定非要找专家,借外力,有些时候想想看,问题是不是真的很难,真的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以外。以上这个课例,应该是效果明显的课,那么,效果明显的原因在哪里?

我认为,原因有两点:第一,它是对“温故知新”这一铁律的自觉运用,是符合有效教学铁律的。发现一个几乎令所有初读者困惑的问题——韵脚,时代变迁,诗歌演进,诗词尤其这首词的韵脚,很有迷惑性。学生也很难判断准,怎么办?是直接告诉他们吗?是用词牌的平仄音韵知识来格式化吗?那样,也是一个办法,但不一定记得住。这些古代诗词的知识,现在不必掌握;尤其那些陈述性的知识,没有必要讲解传授。那怎么实现这个体认的环节?于是,如实录片段,借用以前学过背过的《沁园春·雪》,与现在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放到一起合并同类项,归纳出一个确切的知识。这时候的课堂就是有生成的课堂,是学生的自我实现。

第二,问题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是真问题。这个是学生学习中自我的困惑,学生学习过程里自然而然产生的问题。教学的最佳状态,最高境界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这首词,相信韵脚的困惑,大多数人都难免。日常课堂的实践里,我们常常越俎代庖,大包大揽,老师自己设置问题。并不是说不需要预设,因为“没有预设就没有课堂教学”①,教学是“教”“学”两者的水乳交融,但不恰当的预设将会导致“教”“学”两者的油水分离。曾听到一位老师执教余光中的《乡愁》一课,其中有一个片断:

老师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叫起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做什么?”

学生答道:“多愁善感。”

老师觉得问的不对,又问道:“当一个人在异乡漂泊,长夜里只要看见月亮他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学生很干脆地答道。

老师要求学生只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月”字。

“亲情。”学生嗫嚅道。

好在此时下面有学生接口“叫做‘乡愁’”,老师才如释重负。

这位老师的预设是有所失误的,在于不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课堂理应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共处。而预设怎样成功?那就要检查、调查,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那才是有效高效的预设。而另外一个有效的部分是生成,学生学习过程中自然产生了困惑,可以说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学生急迫地寻找办法,寻找出路,这时,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了,问题就是真问题了,学生就容易自我实现。

第三,问题基本符合问题情境的“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运转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问题能够比较充分地调动了课堂气氛,遇见难题——困惑——自行解决——提醒——背诵——默写——比较——归纳,一系列程序都在向前推进。

但不管是“先教后学”、“先学后教”,还是“温故知新”,核心都是一条,调动学生,让学生遇见“真问题”,有“真困惑”,对教学“真参与”,从而自我实现与自我成长。

有很多问题从习以为常到自我反省,从浑浑噩噩到天地洞明,一条规律要被发现,必定有很多步骤,有很多方法,这要靠更多人去实践,思考,升华。

注释

①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109页。

[作者通联:浙江湖州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铁律韵脚沁园春
沁园春·赞中原
『手顺』,在日本是铁律
《笠翁对韵》韵脚分析
沁园春
沁园春 ·春朝送暖
韵脚怎么押?
民主管理有“铁律”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
用“铁律”倒逼作风建设步步深入
锤炼汉语发音的三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