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子20km竞走全程制胜关键阶段研究

2016-02-16孙晓雪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36期
关键词:名次全程利用率

孙晓雪

男子20km竞走全程制胜关键阶段研究

孙晓雪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依据不同赛事、不同名次的运动员速度变化特征,探究男子20km竞走速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表明:第四阶段是制胜的关键阶段;善于控制比赛节奏,选择恰当的时间将速度提升至最大的运动员易获得更好名次。

男子20km竞走;阶段划分;最大速度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12.001

经查阅文献发现,对男子20km竞走项目速度节奏的研究多为具体比赛的个案分析,多比赛的对比分析较少。本次研究将以四届比赛前8名共32位选手的速度参数进行统计,并依据名次划分为两组,第1~4名运动员划为A组,第5~8名运动员划为B组,将两组运动员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赛事、不同名次运动员的最大速度利用率及最大速度分布频度的比较研究,从不同视角揭示男子20km竞走速度节奏的特征,进而探究男子20km竞走的制胜阶段,以期为运动实践提供理论导向。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8年奥运会,2012年奥运会,2013年世锦赛,2014年竞走世界杯中前8名共计32位选手的全程速度变化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论文数据库检索,以男子20km竞走、阶段划分、最大速度等为关键词查阅竞走方面的研究文献,从而分类总结以往研究者在阶段划分方面的研究成果。

1.2.1 数理统计法

依据国际田联官网下载的数据,将男子20km竞走各速度参数,用excel 2013和spss19.0 对男子20km竞走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利用One-way ANOVA对不同比赛、不同名次(1-4名、5-8名)运动员各指标的差异进行检验,进一步根据post-hock检验,对比两组数据是否存在差异性。取显著性水平为P<0.05,非常显著水平为P<0.01。

1.2.3 灰色关联分析法

对四届比赛中前8名共计32位选手的数据新型灰色关联分析,找出数据间的相互关系,为理论分析提供数学意义上的论据。并利用One-way ANOVA、post-hock检验,对比两组数据是否存在差异性。取显著性水平为P<0.05,非常显著水平为P<0.01。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男子20km竞走全程阶段划分

依据灰色关联理论,从清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清晰值越小反映两元素间关系越紧密。清晰值主要分为十分位、百分位和万分位三个水平层次(见表1)。其中8-10km与10-12km间的清晰值0.1182是在十分位水平上,明显大于相邻两个小分段的清晰值,可将其看为全程的一个分界点,因此暂将全程主要分为两个大段落0-10km与10-20km,这恰好与以往前、后半程相符。

0-10km中,各2km分段的清晰值均在百分水平上,但除4-6km与6-8km间清晰值在7/100外,其他均在2/100水平上,所以可将0-10km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0-6km)和第二阶段(6-10km)。

10-20km中,16-18km与18-20km间的清晰值为最小且明显小于其他分段,暂将这两者归为一个阶段(16-20km);其次10-12km与12-14km间的清晰值在百分位水平上明显小于相邻十分位水平的分段,所以暂将其也归为一个阶段(10-14km);在12-18km中的三个分段间的清晰值均在十分位水平上,但依据清晰值越小关系越紧密的原则,14-16km与16-18km间的关系更紧密故而将14-20km归为一个阶段。所以将10-20km划分出两个阶段:第三阶段(10-14km)和第四阶段(14-20km)。

表1 男子20 km 竞走单圈成绩的关联度和清晰值

2.2 全程速度节奏特征分析

比较不同名次运动员在20km全程四个阶段的速度变化发现(见图1、表3),A、B两组运动员在第一、二阶段(前半程0~10km)速度变化相似:第一阶段时,低速启动并逐渐增加,随后速度相对稳定的维持在一个水平上;第二阶段时,运动员二次加速,速度曲线明显上扬。A、B两组速度变化差异主要出现在第三、四阶段(后半程10~20km):第三阶段时,A组运动员基本保持上升趋势并保持到第四阶段达到速度最大值,而B组运动员在此阶段达到速度最大值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降速;第四阶段时,A组运动员速度非常显著高于B组(P=0.006<0.01),A组运动员速度变化多呈现先加速后减速,且从速度曲线的斜率来看,名次越靠前加速能力越大;而B组运动员为持续减速、先减速后加速,运动员虽有加速冲刺的战术意图,但由于体能不足或速度节奏安排不当导致最后名次不佳。

图1 不同赛事、不同名次运动员阶段速度对比曲线

综上所述,A、B组运动员速度变化基本为积极加速并达到速度最大值进而加速冲刺。A、B组运动员速度节奏变化也较为相似,差异主要在第四阶段,且名次决定的关键在于比赛后期第四阶段。

2.3 速度参数对比探析

2.3.1 两组运动员最大速度及最小速度分布段落及其频数

图2 男子20 km 竞走A、B组运动员最大速度出现频度对比图

男子20km竞走A、B两组运动员的最大速度及最小速度的分布段落及其频数。有75%的A组运动员最大速度出现在第四阶段(图2),且最大速度出现的频数呈现依次增加趋势;而B组最大速度分布不集中,其中第二阶段比例最大为43.75%,且B组运动员频度依此减小。结合图1,A组全程各阶段速度持续递增,而B组为先增加后降低。说明A组选手在比赛前程有意控制速度并逐渐加速,持续加速及速度保持能力更强。

在四次比赛中,A组全部运动员及63%的B组运动员最小速度出现在第一阶段,说明运动员在赛程初期多采用低速启动跟走的方式,有意识的控制速度。有38%的运动员最小速度出现在第四阶段,可由战术选择及体能分配两种原因造成,由于运动员采用高速启动的领走方式,赛程前段体能消耗过大导致最后无法加速冲刺,使得全程最小速度出现在最后第四阶段。

从两组运动员的最大、最小速度的出现段落及频数角度分析,运动员以低速启动方式开始比赛,并将最大速度放在最后冲刺阶段更有利于获得优异成绩。

2.3.2 最大速度利用率分析

最大速度利用率与男子20km竞走成绩及其它速度参数呈非常显著性相关,这表明运动员对最大速度利用率的大小对于最终成绩有重大影响,同时最大速度利用率也可综合的反映运动员控制速度的能力。然而,仅有第四阶段最大速度利用率与最终成绩呈非常显著性负相关,表明运动员在第四阶段最大速度利用率的值越高,获得的成绩越好。然而,最大速度利用率与表中其他速度参数呈非常显著性负相关,表明各参数间为此消彼长的关系(见表2)。

对比A、B两组运动员在不同阶段的最大速度利用率差异显著,特别是在第四阶段两组呈非常显著性差异。A组运动员最大速度利用率在第四阶段时达到峰值(表3),而B组运动员确在第三阶段达到峰值。B组最大速度利用率在前三个阶段均大于A组,仅在第四阶段小于A组,但A组成绩却优于B组,由此可见第四阶段对于总成绩的重要性。

虽然两组运动员每个阶段的最大速度利用率呈显著性差异,但从赛事全程来看A、B组最大速度利用率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可见A组运动员可最终取得更好的成绩,关键在于赛程的第四阶段,运动员是否可以更好的控制最大速度出现时间。另外,最大速度与速度下降率为非常显著性负相关,从而使B组运动员在第二阶段(B组运动员最大速度出现频数最高阶段)为成绩所积累的优势逐渐消失殆尽,因此B组运动员在第二阶段的阶段优势对成绩贡献率较低。

两组运动员最大速度与最小速度分布时间分析。

表2 男子20 km 竞走最后成绩与各阶段速度指标的相关系数表

注:**表示A、B组间存在非常显著性相关P< 0.01 . *表示存在显著性相关P< 0.05.

表3 男子20 km 竞走A、B组运动员速度参数对比表

注:**表示A、B组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 . *表示显著性差异P< 0.05.

2.3.3 全程速度波动

通过计算20km全程的变异系数,可反映运动员在整个赛程中的速度波动情况。变异系数与男子20km成绩呈非常显著性相关,并与最大速度利用率、速度下降率等速度参数呈显著性相关(表2)。以往学者研究表明,匀速完成全程即变异系数越小越有利于获得优异成绩。虽然,A、B组运动员最终成绩呈显著性差异(表3),但两组运动员的变异系数却未存在显著性差异,且A组运动员的变异系数大于B组。这说明在国际大赛中运动员要合理控制速度节奏,使比赛全程在相对匀速的前提下提高自身变速能力。

3. 结论

3.1 依据灰色关联分析法将男子20 km 竞走全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0-6km)、第二阶段(6-10km)、第三阶段(10-14km)和第四阶段(14-20km)。

3.2 两组运动员的全程平均速度和最大速度虽然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其第四阶段速度和第四阶段最大速度利用率却呈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运动员的差距关键在于第四阶段。

3.3 两组运动员最大速度出现的段落和频度差异性很大,运动员若要取得更好成绩,除了要自身最后阶段的加速冲刺能力外,还要善于控制比赛节奏,选择恰当的时间将速度提升至最大,以提升最大速度对于成绩的贡献率。

[1] 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33-84.

[2] 王晓芬.体育统计与spss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60.171.

[3] 赵凯丰,夏崇德.100m分段跑与 400m竞赛成绩的相关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

[4] VACHONJ,CLERKS,JUNGEDL.Validity of the heart rate deflection point as a predictor of lactate threshold during running[J]. J Appl Physiol,1999,87(1).

[5] ROSS TUCKER. MICHAEL I L,TIMOTHY D N. An Analysis of Pacing Strategies During Men's World- Record Performances in Track Athletic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2006.1(3):233- 245.

[6] MICHAEL E BODNER. EDWARD.Rhodes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the heart rate deflection point[J]. Sports Med,2000,30(1).

李汶桐(1992- ),男,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兰州理工大学体育部。

猜你喜欢

名次全程利用率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2019年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0.6%
化肥利用率稳步增长
把所有名次都考上
划船比赛
浅议如何提高涉烟信息的利用率
板材利用率提高之研究
手工制鞋全程LOOK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