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2016-02-15李文泉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月光曲琴声语言文字

□李文泉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李文泉

语文课应上出语文味,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应然追求。所谓的语文味,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去表情达意;二是要体现在对文本解读的独特上,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要体现在对文章情感的领悟上,让学生从中得到陶冶;四是要体现在对语文深邃博大的体验上,让学生感受到文字对重现历史、演绎传奇、品读人性的功能,从而体悟到中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总之,语文课堂一定要根植于语文内容,用语文的方法来教语文

语文味 训练 文本解读 情感体验

语文课应有语文味,这是广大语文教师都在追求的语文课堂的效果。于永正老师在《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中说:语文教学其实并不是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而贾志敏老师在《教语文其实不简单》中说: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正本清源,需要返璞归真,上出语文课的特点,简简单单教语文。两位老一辈著名特级教师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语文教学的本真,那就是语文课要像语文课,无须云山雾罩,让人感受不到语文课堂的真切感。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呢?

一、语文味,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上

语文课就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去表情达意。语文课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就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语文课中必须牢牢把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主线。

怎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才富有语文味?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要抓住语言文字的个性,充分发挥其内含的语意,让学生在一字一句中感受到语文的深意,达到语言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语言文字所具有的魅力,即使是片言只语,也让它富有无限的语文情趣。

我曾听一位教师上过一堂低段的语文课《丑小鸭》。虽然课上得有点稚嫩,但从课堂设计和教师在行课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控所透出来的浓浓的语文味却让我不能忘怀。

【《丑小鸭》教学片段】

1.揭示课题时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丑小鸭》,请大家看老师是怎么写题目的。

师(板书“丑小鸭”三个字,边写边说):小朋友们注意看老师是怎么写这个“丑”字的,请大家看好笔顺。

师(板书“鸭”字时边写边说):这个字左边一个“甲”,右边一只“鸟”,“鸭”就是最棒的鸟,看老师写这个字时在田字格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写得小,右边写得大。

师(及时归纳):左右结构的字一般都要做到“左窄右宽”,这样这个字才好看。

(通过课题书写,从字的笔顺到字的间架结构,有重点地抓住字的特征进行无痕教学,说明教师在上语文课时有较强的语文意识,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语文意识的渗透。这就是语文课的语文味。)

师: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

生:是一个叫安徒生的作家写的。

师:对!(板书: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你们还看过安徒生写的其他童话故事吗?大家来说说。(生答:《皇帝的新装》《风车》《红鞋》《蝴蝶》……)

(简介课文时进行适当的文学知识的教学,这是十分必要的,涉猎无须太深,点到为止,让学生知道“童话”这一文学样式,也知道安徒生及他写的各种童话故事,为进一步学习包括课外自读做一定的知识铺垫。这也是语文味的体现。)

2.初读课文时

师:下面我们自己来读读这个童话故事,读的时候老师可是有要求的。

出示要求:

①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会认读通顺。

②读书一定要读出味道来,要怀着轻松的心情去读。

(学生读书,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大家都读得很认真。现在我想问问你们,读了这个故事后是什么感觉?你读出了什么味道?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一种很同情丑小鸭的感觉。

生:我在读这篇课文时先是很生气,到后来我高兴了。

生:我读这篇课文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是啊,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们的心情会受到影响,悲也有,喜也有,伤心也有,开心也有,这就是这个故事的魅力所在。

(对于低段学生来说,读课文后一般说不出什么道理来,但感受一定会有,所以教师让学生说感受时学生就说得很好,也很准确,又各不相同,说明学生在读课文时都有各自的感受。教师这么做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很有语文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也知道故事都是会有魅力的。)

3.生字教学时

(当学到“讨厌”这个词语时,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词的音读准。(生读)

师:看看这个“厌”,我以前的学生总会写错,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你们能帮我分析分析吗?

生:(饶有兴趣)我想老师以前的学生没有看清这个“厌”字,他可能把那个大字右上的一点点错位了,点到上面去了。

师:分析得真好。你们以后碰到这个“厌”字,还会像我以前的学生一样吗?

生:(响亮地)不会!

师:为什么?

生:我们看清了这个“厌”一点的位置了!

师:好!老师相信你们。那谁能读出“讨厌”的味道来?

生:(憎怒地)讨厌!

生:(厌恶地)讨厌!

生:(娇嗔地)讨厌!

(在教到“暖烘烘”时,教师是这么教的)

师:谁能准确地读好这个词?

生:都没有读出后面一个烘的轻声来。

师:“暖烘烘”是ABB式的词,一般叠词最后的那个字要读轻声,请大家读一遍!

师:词也有情,请读出“暖烘烘”的味道来!

生:(温暖地)暖烘烘!

师:你有过暖烘烘的感觉吗?请你来说一说。

生:太阳照在我的身上,感觉暖烘烘的。

生:我喝下一杯热开水,肚子里暖烘烘的。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老师也来说说,好吗?老师小时候有一天生病了,妈妈特意请了假,陪着我去看医生。回来时天下雨了,妈妈把自己的外衣披在我的头上。回到家,看着妈妈,我的心里暖烘烘的。

师:老师用的暖烘烘跟刚才小朋友说的意思一样吗?请你们照老师的用法说说看。(生说,略)

(“讨厌”的教学,教师从字的书写到词意的感情色彩,把这一词语的语文意义充分开挖,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暖烘烘”的教学,教师抓住读音和一词多义进行了有效的训练。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理念:简简单单的教学设计却装了满满的语文味。)

二、语文味,要体现在对文本解读的独特上

每个人对同一文本都会有不同的体验,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应对文本进行全面解读,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课语文味的体现。

我曾听过特级教师支玉恒上的《月光曲》。他对《月光曲》的文本解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让听课教师豁然开朗。

【《月光曲》教学片段】

跟其他教师一样,在初读课文后支玉恒老师让学生找出写月光曲的文字段落,然后进行分析,得出:“月亮升起——波光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亮照耀——波涛汹涌。”这就是兄妹俩理解出来的《月光曲》的音乐画面。兄妹俩这样理解的依据是什么?教师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最后讨论得出:是从琴声中听出来的,当琴声缓慢轻柔时,感觉月亮刚从海面升起来,海面在月光的照耀下呈波光粼粼;当听到琴声急促有力时,仿佛看到月亮升高了,海面上风卷巨浪的情境;当听到琴声激昂高亢时,就好像看到在月光的照耀下,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景象。当兄妹俩从音乐声中醒来时,贝多芬已不见人影,他跑回客店把这首即兴弹奏的曲子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这首《月光曲》。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出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出于对穷苦的兄妹俩的同情而作的。至此,一般的语文教师就会作罢。但支玉恒老师不然,他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样的琴声一定出自这样的情境?他引导学生从对琴声的破解中得出贝多芬的心情变化线路:在河边散步的贝多芬“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有一点触动;后来看到了兄妹俩——十分感动;发现自己遇到知音——万分激动”,所以他在弹琴时开始琴声缓慢轻柔,后来感动了,琴声就有点急促有力,到最后他激动了,于是琴声就激昂高亢。通过对贝多芬心情变化的分析,让学生得出贝多芬写《月光曲》并非一定是表达对兄妹俩的同情,其实也是贝多芬自己心情变化的记录,所以也可以说《月光曲》是贝多芬为偶遇知音的心情记录而作。

支玉恒老师对《月光曲》作这样的文本解读,就是为了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读文章,去理解文章,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特别重视的语文思维训练,否则我们的学生就只有墨守成规的呆板思维,那样的思维品质谈何创新?语文阅读课就应该这样教,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语文味。

三、语文味,要体现在对文章情感的领悟上

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富有很强的情感性,因此语文课堂上应充满情感,让学生从中得到陶冶。有效的朗读是理解情感、表达情感的必由之路。教师在语文教学时一定要把“读”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来。

我曾听过特级教师盛新凤的《如梦令》一课,她就是一“读”到底,把这首词上得既生动又深刻。

【《如梦令》教学片段】

《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一首小令词,才33个字,却表达了丰富的意境。这样的文本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呢?那就是一个字——读。教师出示全词让学生放声自读。在教师的带读下,学生完成得很为出色。

“一读”:放声自读。等学生自认为读好了,教师再抽读,要求是读通顺;接着教师要求读出节奏来,通过教师带读、师生轮读,让学生懂得怎么停顿,怎么读出节奏;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要求学生读出味道来。

“二读”:读懂意思。在学生再次自读的基础上,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出词句的意思。读懂一句说一句。学生经过“一读”对词句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所以很快就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同学们的相互交流补充下,完成了对整首词的理解。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再让学生诵读全词,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三读”:读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在读到哪些词句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说给大家听。很快,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眼前的画面,如“溪亭日暮图”:“黄昏时分,太阳慢慢从山的后面落下去,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被霞光染红了的溪亭,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中。水面波光粼粼,好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图啊!”……接着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想象读好“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两句词。通过这样的引领,学生陆续归纳出“藕花深处图”“一滩鸥鹭图”,把整首词读成了几幅画,对这首词的理解也变得丰满起来。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全文,学生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四读”:读出词魂。教师激发说:把词“读胖”不算有水平,如果能把词“读瘦”才能见真水平。学生跃跃欲试,教师趁机提出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并讲出理由。于是学生饶有兴趣地边读边思考。这样让学生带着特殊任务去读才会有效。因为这时学生对这首词已读了无数遍,没有有趣的任务驱动,很难激发起学生读的兴趣来。通过这样研读,很快完成了任务,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读成了“醉”字;有的说读成了“记”字;有的说读成了“暮”字;也有的说读成了“兴”字。不管学生说什么,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都不加否定。这实际上是让学生通过读,更充分地理解词的意义,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五读”:读出心情。教师说:不管读出的是“暮”也好,“兴”也好,“醉”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醉”所以“记”。作者不仅仅是因为喝酒而醉,更因为景美而醉,作者是被“陶”而“醉”的,让我们带着各自的理解,自由地、放纵地把这首词任性地诵读一遍,最好能背出来!

教师通过这么“五读”,完成了对这首词的教学,让整个课堂书声琅琅,话声不断,也很好地让学生体会了其中包含的情感,真正上出了语文的味道。

四、语文味,要体现在对语文深邃博大的体验上

语文,不但要指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精妙并学会运用,还要引导学生体验到语言文字背后所表露出来的思想情感,我认为还应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感受到文字对重现历史、演绎传奇、品读人性的功能,从而体悟到中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

曾听过一位教师上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印象颇深,能引发我们对怎样上语文课的思考。

【《夏日绝句》教学片段】

《夏日绝句》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西楚霸王项羽的一首绝句。短短20个字,如何让这首绝句充分散发出语文的光芒,教师作了深入的思考,要让它散发出语文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这首短诗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

上课伊始,教师提问:什么叫英雄?请学生来说说。在学生众多的、答不到点上的回答后教师出示: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注释“英雄”的:①本领高强、勇武过人的人;②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③具有英雄品质的。

然后教师又问:你知道哪些英雄人物?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英雄。这样做在课前就把“英雄”这个概念进行了放大,让学生对英雄有了比较深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教师出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请大家自读这首诗,并思考,这里写的英雄是谁?学生在自读课文后回答:这首诗写的是项羽。教师又问:谁知道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

猜你喜欢

月光曲琴声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永远的琴声
永远的琴声
永远的琴声
月光曲
月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