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创中心的临港角色

2016-02-15上海国资王铮

上海国资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产业区临港科创

文‖《上海国资》记者 王铮

科创中心的临港角色

文‖《上海国资》记者 王铮

临港集团已将园区开发、产业投资、综合金融等多重角色集于一身

长久的坚持终究会获得回报。13年前,临港集团刚成立时,属于他们的产业区是一片荒凉的滩涂,仅有20多名员工,注册资本金亦有限。

“对于我们来说,当时的一切就是一个概念,一张蓝图。”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袁国华在接受《上海国资》采访时表示。

彼时,各类园区开发公司已具相当成熟经营模式,市场判断行业已趋饱和。作为新入场者,临港集团是模仿还是另走他路?工业园区开发是否还有前途?市场毫不掩饰对其未来的浓重疑虑。

13年过去,临港产业区完成的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12亿元,引进产业项目345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100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幅为29.3%,税收年均增幅为23%以上。

2015年,临港集团整合了旗下优质园区资产借壳上市,这是其发展历程中重要标志性事件。同年,上海市委出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意见,在全市确定的6个重要承载区中,临港集团负责开发的临港地区和漕河泾地区名列其中。

2016年6月,临港产业区被确定为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11月,临港集团在美国旧金山设立上海临港海外创新中心。

显然,产业基础优良,业界地位已足够巩固的临港集团仍在加速前进,他们希望自身不负重任。

实力

承载大产业是临港集团与生俱来的基因。

临港集团应开发临港产业区而生。“开发建设临港,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全球产业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做出的决策,因此临港产业区从一开始的规划起点就很高。我们的定位是要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和体现国际竞争力。”袁国华介绍。

他解释,国家战略即国家需求,上海优势指的则是上海的制造业基础。“我们明确了高端制造、极端制造、自主制造的产业定位以及为产业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确立了世界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愿景。”

临港奉贤中心

如此定位,临港集团有其先天优势。一是产业区开发属于上海市委的战略决策,因此重大项目推进速度较快。其揭牌成立的当天,即与中船、上海电气、上汽集团、上海信投等企业以及各大商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产业区第一个奠基项目即是上汽集团的临港基地。二是其区位优势。“在地理位置方面,产业区毗邻洋山深水港和浦东航空港,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交汇处,规划面积中含保税港区,且我们是目前少有的集航空、海运、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运输、轨道交通等交通功能于一体的区域,这些都是吸引装备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基石。此外,我们坚持高端制造的产业定位,明确填补国内在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关键设备上的空白,这成为选择入区企业的一个前提。”袁国华表示。

鉴于政策和区位优势明显,定位指向明确清晰,临港产业园很快便初显规模。

临港集团为招商经常举办各类投资说明会。2004年,集团刚启动运营即与上海市外经贸委和临港管委会举办产业区投资说明会,邀请40多家全球制造业企业供应商高级管理人员参加。一年后,首家外资企业卡特彼勒正式落户临港。此后一大批知名企业和项目入驻。诸如中国大飞机项目、中船、西门子、蒂森克虏伯等,洋山陆域的物流园区则吸引了中远集团、马士基、敦豪国际等。

目前,临港产业区形成了“6+1”的成熟产业格局,包括汽车整车及动力总成零部件、船舶关键件、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工程机械、大飞机装备基地以及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临港集团实现了当初的目标。

在上海国资改革重组下,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和上海市工业区开发总公司先后注入临港集团,这为临港集团拓展园区助力极大,其实力更突飞猛进。尤其漕河泾开发区有32年的开发历史,到2016年,漕河泾园区内集聚中外高科技企业3600多家,其中有80多家世界500强公司,并设立有130多家高科技企业。“漕河泾开发区”还是上海市著名商标。

“我们积极发挥园区的品牌优势,加速扩张,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园区布局。”袁国华介绍。

目前归属临港集团的开发园区除了临港产业区外,还包括有漕河泾开发区、临港松江、浦江、康桥、南桥、枫泾、桃浦园区等,合作的地区包括浦东新区、奉贤、松江、徐汇、金山、普陀、闵行等区。“在‘十三五’期间,争取上海各区都有我们的园区。”袁国华表示。

其园区内企业共计有7000余家,实力规模国内同业已难出其右。

现状足以令人骄傲。

不过,他们不满足于此。

相向而行

临港集团正力图转变传统的园区运营模式,突破瓶颈。“大开大合,成为资源整合大平台。”袁国华表示。

其希望打造大平台,力求自身集大成以推进完整产业链集聚。

产学研联动是一条可选的路径。

“在企业还是一个创新主体的时候,我们要把一些研究开发类公司或者说原创性公司,孵化器、加速器、高校这些机构的力量跟园区内产业进行融合,帮助其早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

其近年频频与高校接触,并敢于承担投资风险,以便打通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这样,我们会进一步形成产业集聚的产业链,拓展开发空间。”

其与上海交大步步升级的合作模式可谓代表。

“作为园区,我们了解大学是科技创新的宝库,而大学的科研成果产业化需要获得外力支持,双方是相向而行。”袁国华表示。

率先选择与上海交大合作是有理由的。临港集团发现,在临港的所有产业门类中,交大几乎都有相关的学科。

临港集团与交大的最早接触是在2014年,当年上海交大将其民用航空发电机测试验证中心和技术人才实训基地落户临港产业区。这也是上海交通大学首个以学校为主体落户产业区的项目。

“我们为测试中心落户免费提供3800平方米的厂房,合作方共投入1.2亿元,我们投入的价值约7000万元。”

2015年7月,在该测试中心落户临港一年后,临港集团与交大双方建立联合工作小组开展对接,筹划设立上海交大临港智能制造研究院。这代表双方合作模式升级。

据介绍,该智能制造研究院是作为集技术研发、成果转移孵化、人才集聚的创新研究机构,上海交大以研究设备设施、教授团队人员、技术成果投入,临港提供研发与办公环境、实验室、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等。该研究院旗下有6个研究所,覆盖智能制造广大领域。

2016年11月,临港集团与上海交大成立合资公司。临港集团现金出资60%,上海交大出资40%成立交大临港智能制造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双方希望以此为平台共同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合作。

“从基础理论、科研成果到工艺试制、小批量生产直至规模化,全程跟踪。”袁国华介绍。

智创公司首期孵化和推进的项目被称为“五朵金花”。包括航发验证测试中心、燃料电池极板、汽车动力总成智能制造、核电装备测试验证中心、轻合金材料国家工程中心。

该公司将投资2亿元于汽车动力总成智能制造项目。“汽车制造的流水线一般都从国外进口,这条流水线由国产标准化制造汽车发动机的流水线,我们已接到上汽通用的订单。”袁国华对此颇为自豪。

但作为开发类企业,投资初创科研成果风险仍很大,万一科研成果不能成功产业化,则损失巨大。

“我们尽可能防范项目风险,对于项目是否值得投资,首先校方会有一轮筛选,然后双方会组成专项工作小组,组织相关专家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进行项目评审,确定入公司的项目和支持方案,并报双方组成的战略合作领导小组审定,再签署协议。”袁国华介绍。

临港集团将拷贝此种模式应用于与其他高校合作。未来走出去开发园区亦会采取类似及创新举措,选择当地高校深入合作,拉动产业链和科技链。

事实上,临港集团深知投资科研初创成果的风险,但作为功能类园区开发企业,其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打造科创中心,仅仅招商成熟企业是不够的,必须培育原创科技性企业,我们要把毛细血管伸进大学,将有前景的科研成果流到园区。”

科创投资

临港集团在科创投资上不遗余力。据了解,今后临港集团将每年拿出利润的20%左右作为科创投资预算。这笔预算主要投资于挑选出来的产学研项目和科技企业。

在比例上,临港集团亦设有门槛。“投资占所投项目资产的5%-10%作为科创中心的载体建设,比如600亿元资产,我们对其投资额度是30亿—60亿元。”

除了直接投资外,临港集团于2015年设立了规模为100亿元的园区开发基金,2016年成立了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品种多样,包括与政府合作设立10亿元产业发展的母基金,最终形成100亿的产业基金,并与社会机构合作成立并购基金及尝试发行海外债。

因临港集团希望与被投资企业共同成长,其不仅运用自身设立的产业基金,而且会利用资源把社会机构的产业基金引导投资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企业。

2016年,最新的变化是,临港集团将触角伸及海外。

11月2日,其投资4500万美元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临港海外创新中心。这是其海外发展首站。临港集团通过多元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购买了位于旧金山中心城区的物业。

据了解,该物业所在的杰克逊广场区域聚集了大量科技企业,其中美国著名的孵化器运营商Rocket Space总部即位于附近。

“我们希望帮助园区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双向孵化’和国际化发展,打造临港产业区乃至上海市的海外交流窗口、海外科技转化基地、海外业务拓展平台。”

临港集团对海外中心用意颇深,希望成就多重目的。

一是中美技术和企业的“双向”绿色通道。“对接尖端高科技产业,加强中美技术创新交流,推动上海及其他地区的科创企业与美国开展技术创新、市场拓展、资本运作合作,既帮助中国企业顺利进入美国乃至国际市场,同时也推动美国科创企业与中国企业零距离合作,为其走向中国市场打开绿色通道。”二是打造人才交流平台。“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学术资源落地上海,以先驱产业的应用和推广带动产业集聚,最终形成产业与科研、企业与科技齐头并进的正向循环。”三是打造临港园区品牌展示平台。“将临港产业区、上海及全中国的品牌、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介给世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营销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四是打造客户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形象展示、投融资、人才引进、技术对接、员工培训、商务考察等多方面的海外服务。”

他介绍,未来临港集团还将在美国洛杉矶、德国、英国、以色列、日本等地建立一系列的海外创新中心。“希望海外资产的配置未来能占总资产的5%—10%。”

临港集团已将园区开发、产业投资、综合金融等多重角色集于一身。

服务体系

园区开发运营商的服务现在看来大多已无微不至。但在临港集团旗下园区中,企业除了享受传统服务之外,最具特色的是其建立的科创服务体系。

以其旗下临港松江园区为例。

“只要专注于我们所规划的产业门类,我们对企业提供的是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临港松江科技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杜玉梅对《上海国资》表示。

2011年,临港松江园区获批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14年获批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在该园区已拥有64家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事实上,对于身处高科技制造领域的企业,专利保护事关重大。如何申请专利保护亦极富技巧。形象的解释是,专利相当于企业的“科技疆土”,如果遭到侵蚀,企业的技术突破和创新空间会大为缩小。

临港松江科技城公司对园区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分为几个阶段:

“对于初创期企业,我们主要提供政策咨询、辅导和知识产权托管。”杜玉梅介绍。

园区运营商在这个阶段最多的工作是帮助企业进行专利申报、申请专利补贴、专利保护、科技创新成果查验等。

专利申报主要讲究的是权利要求,在权利要求的半径之内有关技术都会得到保护,企业才有继续成长和创新的空间。

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时,园区运营商开始帮助企业制定有关专利申请和保护的战略。

“主要推动企业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设立专业的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并要求企业定期更新知识产权规划。”杜玉梅介绍。

她表示,一般建议企业统一将知识产权的管理授予研发部或法务部,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研发人员的专利,并能科学且迅速得到申报,促进企业整体技术发展。

当科技企业进入成熟阶段,临港松江科技城公司便会为其进行“专利导航”。

她所说的专利导航,指的是园区运营商搭建服务平台,通过专业服务机构会为企业提供国外市场上他们所掌握的竞争对手专利布局情况,并帮助园区企业进行自身的专利布点和专利挖掘。

所谓专利布局,指的是综合企业所处行业产业、市场和法律等因素,对专利进行有机结合,必须涵盖企业利害相关的时间、地域、技术和产品等维度,构建严密的专利保护网,最终形成对企业有利格局的专利组合。

“作为专利布局的成果,企业的专利组合应该具备一定的数量规模,保护层级分明、功效齐备,从而获得在特定领域的专利竞争优势。”杜玉梅介绍。

对于成熟阶段的企业,临港松江科技城亦会积极推动企业申请成为某项专利试点或示范企业。

临港集团完美地形成了所需的产业聚集,未来前景更令人期待。

猜你喜欢

产业区临港科创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江苏打造“1+N”化工产业发展格局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推动绿色制造与再制造的发展——中国循环经济学会会长赴上海临港产业区调研
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融资策略研究
Self-improvement on Classroom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