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针刀疗法治疗急性严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临床观察

2016-02-15董泽顺蒋武平陈妙娟

新中医 2016年1期
关键词:小针刀肢体疗法

董泽顺,蒋武平,陈妙娟

东莞市长安医院,广东 东莞 523843

小针刀疗法治疗急性严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临床观察

董泽顺,蒋武平,陈妙娟

东莞市长安医院,广东 东莞 523843

目的:观察小针刀疗法治疗急性严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2例急性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0例和对照组202例,2组均给予以相同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小针刀疗法。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肢体肿胀、功能状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1、3、5、7天,治疗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各时间段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治疗后3、5、7天,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1、3、5、7天,2组伤肢肿胀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相应时间段肿胀度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治疗后治疗组伤肢功能活动改善优于对时组(P<0.01)。痊愈率治疗组为82.6%,对照组为4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针刀疗法治疗急性严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显著。

急性软组织损伤;小针刀疗法;中医疗法

急性严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为骨科常见病、多发病,虽然组织损伤严重,但多不被临床医生重视。目前临床上大多以保守治疗为主。由于组织损伤严重,处理不当可能继发肢体挛缩畸形,关节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小针刀疗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普遍用于治疗慢性软组织劳损,临床上已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范,但对于急性严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目前国内学者对此疗法的疗效及安全性尚未达成统一认识,部分学者认为软组织损伤急性期为小针刀疗法的禁忌症,虽有实验研究证实小针刀疗法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仅见极少个案报道,数据可靠性不高,操作随意性大,无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及作用机理研究。基于这些问题,笔者自2010年以来,应用小针刀疗法治疗急性严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0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中医骨科门诊和厦岗分院门诊或住院患者。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43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0例,男182例,女48例;平均年龄(33.28±10.4)岁;平均病程(10.5±0.8)h;损伤部位:肘关节25例,前臂36例,手40例,手指38例,小腿32例,足30例,足趾29例。对照组202例,男160例,女42例;平均年龄(32.75±11.7)岁;平均病程(11.1±0.6)h;损伤部位:肘关节23例,前臂32例,手36例,手指34例,小腿27例,足25例,足趾2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1]、《中医筋伤学》[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制定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诊断标准:有明显外伤史或关节扭伤史,局部疼痛、肿胀有瘀斑或皮下血肿,压痛,肢体或关节功能障碍,X线检查无骨折、脱位或骨病,病程多在3天以内。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筋伤学》[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因外伤或劳损而发病,多发生于损伤早期,受伤局部肿胀、疼痛(胀痛或刺痛),疼痛部位相对固定,皮肤有青紫瘀斑(或有较大血肿),关节活动受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1.4 病情分级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制定:从疼痛、压痛、功能障碍、肿胀、瘀斑面积等5个维度进行评分,按程度不同分为轻、中、重、严重4个等级并分别计1~4分,按总分分级如下:①轻度0~5分,②中度5~10分,③重度10~15分,④严重16~20分。

1.5 纳入标准 ①符合急性软组织损伤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②病情分级为严重者;③年龄18~65岁;④发病在3天以内;⑤受伤局部皮肤保持完整;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1.6 排除标准 ①合并骨折、脱位或肌腱、韧带、血管、神经等组织损伤者,伤处皮肤破损者;②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者;③全身发热或感染,严重内脏疾患的发作期;④施术部位有红肿热痛或深部脓肿坏死者;⑤合并脑、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⑥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凝血功能不全者;⑦严重糖尿病,血糖末控制在正常范围;⑧合并结核、肿瘤或精神疾病;⑨妊娠及月经期妇女;⑩严重骨质疏松症或恶性贫血者。

1.7 剔除或脱落标准 ①未按规定治疗者,无法判定疗效者;②患者依从性差,随访脱失、资料不全、缺少评价数据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患肢制动,对症治疗,脱水消肿,活血化瘀以及物理治疗,手法理伤,或者中药熏洗等,指导功能锻炼。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小针刀疗法。操作步骤:局部麻醉下,术野常规消毒,用汉章牌HZ系列一次性针刀(北京华夏针刀医疗器械厂生产,规格为4#1.0)在组织高压或肿胀严重区垂直刺入,至筋膜下、肌层或血肿内,顺肌纤维方向切割(注意避开神经及重要血管),在同一术区可根据情况进行多点刺切。起针后,尽量排尽瘀血、渗液,无菌敷料包扎创口。术后抬高患肢,指导功能锻炼,防止术后缺乏局部运动而造成粘连。根据患肢肿胀情况,部分病例需进行二次手术,一般选择一次手术后48~72 h进行二次手术。

2组患者治疗期为1月,随访时间为3月。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肢体肿胀、功能活动、疗效等指标改变情况。①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分越高疼痛越严重。②伤肢肿胀度:于伤肢肿胀最明显处测量肢体周径C(患),同时测量健侧相应位置肢体周径C(健),[C(患)-C(健)]÷C(健)×100%=伤肢肿胀度。③肢体功能活动:正常:无功能障碍记为0分;轻度障碍:即与健侧对比活动幅度减少不超过30%记为1分;3、度障碍:即与健侧对比活动幅度减少为31%~50%记为2分;重度障碍:即与健侧对比活动幅度减少超过50%记为3分。④不良事件:干预措施实施前告知患者相关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并要求患者记录及回报相关症状,治疗结束时进行访视。

3.2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主要疗效指标采用了意向治疗(ITT)分析,所有接受干预措施的患者均纳入ITT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2组间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2组间的比较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Ridit秩和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拟定。痊愈:疼痛、肿胀完全消失,无压痛点,肌紧张与痉挛小时,局部功能恢复正常,活动达正常范围,治疗后积分较前减少95%以上。显效:疼痛、肿胀基本消失,患处或有轻微压痛,功能活动恢复或接近正常,瘀斑面积明显减少,70%≤治疗后积分较前减少<95%。有效:疼痛、肿胀明显减轻,患处仍有压痛,功能较有所改善,瘀斑面积缩小,30%≤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无效:各症状体征较前无明显改善,治疗后积分较前减少<30%。

4.2 2组不同时段疼痛VAS评分比较 见表1。治疗后1、3、5、7天,治疗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各时间段评分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5、7天,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

表1 2组不同时段疼痛VAS评分比较() 分

表1 2组不同时段疼痛VAS评分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②P<0.01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230 202治疗前9.78±0.31 9.50±0.28疗后1天3.25±1.25①②7.51±1.47①疗后3天2.51±0.55①②6.11±1.31①疗后5天2.58±0.75①②5.52±0.83①疗后7天1.22±0.42①②4.83±0.58①

4.3 2组治疗前后伤肢肿胀度比较 见表2。治疗后1、3、5、7天,2组伤肢肿胀度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相应时间段肿胀度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2组治疗前后伤肢肿胀度比较() %

表2 2组治疗前后伤肢肿胀度比较() %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②P<0.01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230 202治疗前22.68±1.25 22.22±1.31疗后1天10.76±2.57①②19.35±3.73①疗后3天8.11±1.81①②17.21±3.18①疗后5天3.54±1.06①②14.62±3.37①疗后7天2.05±0.38①②12.28±2.92①

4.4 2组治疗后伤肢功能活动程度比较 见表3。治疗后伤肢功能活动正常率治疗组为84.78%,对照组为42.0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2组治疗后伤肢功能活动程度比较 例

4.5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痊愈率治疗组为82.6%,对照组为4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5 讨论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系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导致机体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肌腱、韧带、骨膜、关节囊、滑膜囊及周围神经血管等部位的急性损伤,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5]。急性严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属于其中病情分级为严重者,临床多以局部病理改变为主,主要表现为剧烈疼痛、肿胀,局部瘀斑或血肿,伴随血肿形成,肢体肿胀消退时间长,组织水肿,血肿机化,浆液纤维蛋白渗出,在血管周围形成广泛纤维性粘连,晚期则发展为瘢痕性粘连,终致肢体挛缩畸形,功能障碍等。

表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中医学认为,急性严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属于筋伤范畴。病因病机为外力作用于人体致筋肉损伤,脉络受损,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脉外,瘀阻于肌肤腠理,瘀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证属气滞血瘀。正如《灵枢·贼风》篇云:“若有堕坠,恶血多内而不去……则气血凝结。”明·薛己《正体类要》中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医宗金鉴》云:“损伤之症,肿痛者,乃瘀血凝结作痛也。”并由此确立了该病的治则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且宜以活血祛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去,正如《灵枢·针解》指出:“菀陈则除之者,是出恶血也。”《普济方·折伤门》有云:“治宜除去恶瘀,使气血流通,则可以复完也。”

应用小针刀疗法治疗急性严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通过对病灶局部的切割减压,使损伤局部的瘀血、炎性反应物、渗液及时充分引流排出或扩散到皮下筋膜,及时消除组织水肿,解除了组织及筋膜间室的高压状态,改善了局部的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减轻和防止组织粘连,避免肢体挛缩,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

通过对既往文献的回顾分析,笔者认为急性严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在组织损伤后,出血、渗出较多,组织水肿严重,使骨筋膜间室内容物体积增加,压力增高,进而导致淋巴静脉回流阻力增高,静脉压增高,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渗出增加,水肿加重。小针刀疗法治疗急性严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机理主要有:①使机体动态平衡的恢复:通过局部松解,解除压迫或缓解肌张力,恢复力学动态平衡关系,改善病变组织局部血液循环,恢复局部组织生命细胞的物质和能量供应及代谢平衡关系。②激活调控生长因子:通过针刀作用,刺激损伤组织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从而激活再生过程。③减张减压改善局部微循环和氧供。针刀减张减压,减轻和解除了损伤组织末梢神经、血管的压迫,改善了局部微循环,有效减轻疼痛,增加了氧供,促进细胞组织代谢。在此基础上促进损伤部位的肉芽组织转化,促进受损肌肉的恢复[6]。

观察结果显示,采用小针刀疗法在改善患者VAS疼痛评分、改善伤肢肿胀度、促进伤肢功能恢复及临床疗效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常规中西医结合疗法,使急性严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病人的疗程大为缩短,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减少了病人的肢体残障率,减轻病人的痛苦。本疗法安全有效,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适合各级医院开展,将促进医院的专科建设,有临床推广价值。

[1]裘法祖.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90.

[2]孙树椿,孙之镐.中医筋伤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16.

[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3-345.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5-238.

[5]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33-136.

[6]朱汉章.小针刀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26-28.

(责任编辑:冯天保)

R685

A

0256-7415(2016)01-0098-03

10.13457/j.cnki.jncm.2016.01.044

2015-10-13

2013年东莞市医疗卫生科技计划一般项目(20131051010026)

董泽顺(1968-),男,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四肢创伤及关节功能障碍的诊治。

猜你喜欢

小针刀肢体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厉害了,我的小针刀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小针刀联合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中医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进展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小针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踝内外翻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