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启示”“认识”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2016-02-15王翠红
◆王翠红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
浅议“启示”“认识”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王翠红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
在多种类型的历史主观题中,学生失分最多的一种类型是“启示、认识”类的试题。因为要答好这类试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技巧。这类试题大多出现于一道主观题的最后一问,属于压轴题,大多是根据前面一则或多则史料得出一些本质性或规律性的经验或教训。要想答好次类试题,必须把握好两个原则。
历史 “启示、认识”类试题 解题技巧
一、如何找好“启示”的中心
启示的中心一般就是整个材料的中心。只有找准中心,才不会将题答偏。因此找好中心是解题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找好中心呢?找“启示”的中心一般有三种找法,一是看题头(一般指第一则材料前面的文字部分,一般用斜体标明,见下面例题)。二看题尾(即本题的最后一问,见下面例题)。如果既无题头,又无题尾,那就得用第三种找法,即综合整个材料来提炼中心了。不难看出,下面例题中启示的中心是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问题。不围绕这个中心答题,肯定会跑题的。
二、如何找好“启示”的角度
所谓角度,就是构成这个“中心(人或事)”的各个要素。好多学生不会找角度或角度找的偏,而导致失分。找“启示”的角度是有规律的,一般是从前面的几个设问中找,因为“启示”前面的几个设问总要围绕本题的中心去展开,摸清了这个规律,启示的角度就好找了。例如,下面题目:第一个设问是第一个启示的角度:是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上说的。第二个设问可以找到两个角度:是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过程和影响上说的。通过三个角度不难得出答案:(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深受西方因素的影响;(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曲折复杂;(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每一个要素都可以得到一点或几点启示,一般的这类性质的题目往往是开放性试题,学生能围绕这个中心自圆其说即可得分。
附例题: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习俗风尚、交通通讯还是大众传媒都出现了新的特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题头)
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切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融也。切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夷。切垂辫既易圬衣,而须发尤增多垢。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呈光绪皇帝《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主张断发剪辩的理由(6分)(角度一)。
材料二:秦筑长城,当时以为殃,后世赖之。铜线铁路,如其有成,亦中国将来之利也。且为工甚巨,目前也颇便于穷民。然欲朝廷明定条约,许其开工,则大不可。何者?商贾之生计,有力者尚可改图,民间之田庐,贪利者犹可易地;至坏其祖父之坟地,虽至愚极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所加,何所不至。彼虽曰自能派人看守防御,设其人为百姓所戕,彼能安然五不问乎?万事皆可从权,民心必不可失。应谕以中外一体,彼此宜各顺民情。且泰西智巧决绝伦,果能别创一法,于民间田庐坟墓,豪无侵损,绘图贴说,咸使闻知,百姓退无后言,朝廷便当曲许许,否则断难准行。
——选自沈葆桢《条说议铜线铁路》(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1)中国官员在外国人铺设铁路问题上持什么态度?他们的理由是什么?试对此做一简要的评价(14分)(角度二和角度三)。
(2)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启示(6分)(题尾)。
练一练:2013年高考第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文》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解析:本题中题头和题尾均未出现启示的中心,只能综合全文找(中心是谈海洋利用问题。)从第一和第二个设问中可以找到两个角度(海洋利用的内容和方式)。那么,最后一问启示的答案就应围绕两个角度去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