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别让背景材料缺位
2016-02-15张文宽
张文宽
阅读教学别让背景材料缺位
张文宽
一、要更准确全面地理解作品,必须走近作者及作者生活的时代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作家都十分重视背景材料对理解文章的重要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张。清代学者章学诚也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遽论其文也”(《文史通义·文德》)。大凡好文章都是作者有所感,情动而辞发,在文章里融入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着他与这个时代的关系。当代语用学理论认为,文章的背景性材料是内隐性的,是间接的,但它对理解文意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远远要大于文章的外显性语境。像鲁迅的文章,重要信息都比较内隐,必须借助背景材料才能准确而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作者是什么?》一文中强调:“‘文学的’话语只有载有作者的名字时才被接受;每一个诗或小说文本,必须说明它写作的时间、地点和有关事项。归于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依赖于这种资料。”福柯的话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其实,当前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大多为文学作品,不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则作品的意义就很难得到揭示,学生就很难对课文作出准确深入的理解。背景材料对理解课文之重要,作家的感受也许更强烈些,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就曾说过:“我每独发奇想,并为中国将来的初中生、高中生祈祷——祈祷他们和他们的将来能上这样的语文课:一篇课文,无论是诗是词是小说是散文或古今中外,老师先讲作者生平、命运;接着讲作者所处的时代;再接着讲作者与那个时代的关系……判断一位老师的教学责任和水准,主要看其在以上方面收集了多少有价值的资料,向学生讲了多少有意义的值得听的内容。”梁晓声是以一位作家的身分来看待中学语文教学的,其观点未免显得偏颇,但他强调背景材料对正确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作用,这正是他的切身体验,是很有道理的。
二、要想让学生对文本有个性化的深入理解,背景材料不可或缺
阅读教学过程其实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不同的背景材料可以使读者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如我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我曾问学生:“怎么理解‘我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学生不知怎么回答。如果就文论文,显然,学生很难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话来印证。于是我用多媒体打出了朱自清的生平介绍,学生看过后,就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有的根据朱自清的名“自清”和朱自清平日爱荷的习惯,认为作者写荷塘是作者爱荷,是以荷自喻,体现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但又不能摆脱世俗的矛盾心情。有的根据课后的写作时间1927年和自己的历史知识,再联系作者一贯思想,认为作者心里的不宁静正是作者思想矛盾的反映。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共产党轰轰烈烈的革命,对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又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来说有些无所适从。他既向往光明,又徘徊反顾,而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断袭扰着他,心里怎能平静呢?还有学生认为作者的不宁静是荷塘月色和月下的荷塘本身引起的,没有什么深意。背景材料的展示,使学生封闭的思维被打开,他们结合背景材料对这句话作出了个性化的解读。这样的解读是阅读主体根据自己文化积淀和对背景材料的不同获取所进行的审美活动,这正是阅读的魅力之所在。
三、背景材料可让学生对文本的错误解读回到正确的方向
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由于文本所提供的信息不足,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局限,学生对文本往往会有错误的解读。对此,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否定,很难让学生完全信服,这时,出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理解的偏颇和错误。例如我在上《归去来兮辞》时,有学生认为陶渊明辞官是做不上大官耍脾气,说他把官场是比作牢笼是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还有学生认为陶渊明可能是贪污犯,小序中说“余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而在担任彭泽令八十余天后,他的境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了,而且还有车有船有仆人(“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童仆欢迎”)。学生对陶渊明了解不多,再加上他们的人生经验的原因,看陶渊明是用当下人们对待官场的态度看待的,明显有以已之心度陶渊明之腹的味道。为了让学生对陶渊明有正确的认识,我给学生搜集并展示了以下背景材料:①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在诔文中称赞他的品行“璿玉致美(像璿玉一样的尽善尽美,)”“桂椒信芳(像桂椒那样确实芳香)”,还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②朱熹曾经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是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③梁启超极欣赏陶渊明真实、自然的个性。他说:“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以后就数陶渊明”,说陶渊明“只是顺着自己本性的自然。‘自然’是他的理想的天国”,陶渊明“做人很下艰苦功夫,目的不外是保全他的‘自然’。”说陶渊明“爱自然的结果当然爱自由,渊明一生都在为精神生活的自由而奋斗。”④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通过上面背景材料的展示,学生认识到自己对陶渊明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从而将学生对陶渊明的错误认识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六中。
作者简介新课程改革以来,背景材料在语文教学中被有意淡化,这也许是对传统教学中每每先字词,再时代背景、的程式化教学的反叛,但是,我们在对待背景材料时往往矫枉过正。不可否认的是,背景材料对一些文学类的作品的理解至关紧要,如果在教学中能合理地利用背景材料,会让学生更好理解文本,也会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