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古诗文
2016-02-15黄玉红
黄玉红
走近古诗文
黄玉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文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我们的初中课本收录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名家名作。它们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含义深远而又耐人寻味。学好古诗文,便于传播古典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教学值得我们关注。
如何更好的展开古诗文教学,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立足课堂教学,与大家分享以下心得。
一、背景生平,把握主旨
很多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觉得它晦涩难懂,不知道作者的创作动机。其实,“文为心声”,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操就很有必要了。因此,对于初中诗文中常见的作者必须有所了解,比如“诗仙”李白,作为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描画祖国大好河山,寄托浪漫情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与之不同的“诗圣”杜甫,生于安史之乱,历经颠沛流离,亲人离散之苦,纵是写景,也只能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其忧国伤时思亲之作比比皆是,也不枉“诗圣”之称。至于南北宋之交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经国破家亡夫死书丧之痛,唯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了。还有豪放词人辛弃疾,有感国家衰败,朝廷腐朽,当权者不重军功,软弱无能,纵然是一腔热血,满腹豪情,也落得个“可怜白发生”的一声叹息。再如明末清初文人张岱,朝代的更迭对文人影响很大,由一翩翩公子转眼间便看尽人间繁华,入山著书以终,才有《湖心亭看雪》的“痴”。由上可知,多多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就不难揣摩主旨,也有章可循了。不过,因年龄的差别,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也有所变化。如这般想,也就有了李白的“举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怀才不遇,也有了杜甫年轻时举目泰山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气风发,也有了李清照游乐时“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把酒言欢。看来,把握诗文主旨,作者生平是不可忽略了,如若此,即便课外文章也能推测一二了。
二、关键词句,掌握情境
我们初看一篇古诗文,浏览全篇,定然会获取大量信息,也正是如此,要想最快明了主旨,必须对信息进行筛选。进入诗文情境,圈定关键词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要注意这几类,一是写景句。古诗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再平常不过了。二是议论抒情句,多见于诗文末尾,用于点明中心。再者学生要对诗歌内容类型作简单分类。借景抒情的,咏史怀古的,羁旅行役的,山水田园的,托物言志的,边塞征战的,谈禅说理的,赠古送别的,思乡怀人的等等。在此基础上注意诗文中意象的象征作用。诸如杨柳之于送别,大雁之于思乡,蓬蒿之于飘零,明月之于相思,不胜枚举。最后是留心诗文题目,若寻到一关键词,必是豁然开朗。注意到以上词句,把握主旨也就水到渠成了。如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且不说试题中“思归”一词,就见诗中“落雁”也可知此诗乃思乡思亲之作。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虽有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大漠壮丽风光,但“征蓬”二字却泄露了作者此时的失落感伤。且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关键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必是送别诗无疑了,前诗中“柳色新”之“柳”又何尝不是匠心独具呢?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只一句“乡书何处达?”已经让我们领略到主旨了。如此看来,有目的的寻找关键句,不失为快速走近诗文的好方法。
三、诗文迁移,融会贯通
古诗文以更加简洁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却也因凝练短小而含蓄不明。不过,如果在学习古诗之时恰当联系文言文知识,融合作者的创作思想,势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清冷孤傲让人动容,却又似乎有着隐隐的忧伤,如“绝”字展现出来的哀愁。若再看他写的《小石潭记》就会发现,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一种更刻骨铭心的心伤,纵然是前文中欲盖弥彰的“乐”字,也掩盖不了诗人的这份沧桑了,可见作者心境之悲苦。还有陶渊明,世人知他淡泊名利,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见其诗歌的确如此。其诗作《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饮酒》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更有“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物我两忘。观其《五柳先生传》就会发现,此文真是心声之作。“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一系列的“不”字,无不道出了作者的本心。有了这样一篇指南针似的文章,又何愁分不清诗歌的北呢?此外的《桃花源记》更是作者心意的补充了。这说明,诗文中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和人物的精神品质,除我们的分析理解,还要追根溯源,用作品本身去认识作者的人格理想,情操喜好。这样才能更准确的领悟文章主旨。
四、结合传统,联系生活
诗歌离我们很远,但诗歌的思想内容,创作方法意象又和生活联系紧密。我们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大多出自文言,如“无人问津”、“世外桃源”、“门庭若市”,真真是数不胜数。许多经典的故事传说也与诗文密不可分,很多习俗延续至今。如果很好的运用这些,学生会觉得很亲切的。比如说起陶渊明,他追求平等自由的生活,恰如他虚构的世外桃源,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安居乐业。不难发现,东晋社会的等级制度是他所痛恨的。而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正是反应这一时期的社会不平等。男女主人公的结局让世人叹息,只能化身为蝶,翩翩起舞。无法逆转的命运正是东晋社会士族和庶族的不平等造成的,所以他们的自由只能在另一个世界。这种不平等是作者所厌弃的。学生了解这些,不由得对陶渊明又多了一份认同。并且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诗文的兴趣,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古诗还与传统佳节接轨。春节时不妨想想王安石的“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夕时,吟咏欧阳修的“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清明时有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当粽叶飘香时,何妨思“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中秋时,苏轼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岂不快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诗文结合生活,会更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六合区横梁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