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赏析课如何融入美学元素
2016-02-15朱珠
朱珠
初中语文诗歌赏析课如何融入美学元素
朱珠
中国文学首发于诗,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诗经》、汉魏六朝乐府、唐宋诗词、元曲、明清诗歌,直至现当代诗等,都在教材中不断现身,六册教材中,仅“诵读欣赏”一项就有48首诗歌,另外还有多首外国诗歌入选,因不同历史背景形成各自相异的美学特点;但不管怎样,它们还是具有共性的,词语、情感、意境、韵律等元素共同支撑起诗歌独特的美。在赏析课教学上,教师可以从体裁、背景、关键语、写法等多方面介入,引领学生朗读、联想、想象、分析、品味……,以把握诗中的形象,领略作者的情感,意会诗人结构的意境。
一、在咀嚼中品味情感美
常看到有专家学者认为,诗有诗意,文有文气,它们贯穿于整部作品中,因而强烈反对用裂词挖句的方式作赏析,认为这无疑是砍下一个美人的头与四肢的“分尸审美”。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没有首先引领学生进行整体感受,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实践中赏析教学的常规步骤,都是在了解诗意之后,才会具体探讨诗中词语的妙用,诗里名句的深意,这样,在线性的诗意上,在诗歌情感的浓厚处,提取若干词句作赏析,只会深化学生对诗歌美的认知。
《海燕》是一首运用象征手法欢呼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散文诗,作者对若干种动物的描写充满了爱憎,背景图的描绘也富有情感。所以在情境导入,整体感悟之后,我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赏析海燕形象:首先联系写作背景,初步把握海燕形象内涵;然后让学生勾画出正、侧面描写海燕的语句,朗读并体会、品味其中蕴含的美感,如“黑色的闪电”形象比喻了海燕的勇猛与矫健,“大笑”、“号叫”表现了海燕对涤荡旧世界的暴风雨的渴望,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信心,“呻吟”、“飞窜”“掩藏”的海鸥,烘托了海燕的英勇乐观,“暗”、“低”、“压”等词语,显示了乌云的狰狞和凶残,反衬了海燕的乐观与雄姿等等,通过这样的品味,学生能全方位体会出海燕的战斗精神,感受到作者对革命及革命先驱者的讴歌。
二、在想象中体验意境美
诗歌中很多可意会的内敛意境,是通过语言间接传达到的,以诗中有画、言外有意等方式,让能领略到的读者回味无穷,而这种含蓄的意思,需要读者亦顺从诗人的表达,运用相似的思维方式进行接纳;由于抽象,于是这也就成为初中诗歌赏析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描述情景、绘画还原、角色表演、揣摩人物等方式,让他们在想象中进行诗歌的再创作,形象体味其中的意境美。
如上《再别康桥》,这是一首极具美学价值的现代诗,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其中的意境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十分注意以形象的方式作引导,在品读感悟环节中,我精选了与七个诗节分别匹配的七幅优美图画,让学生根据诗和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进行赏析朗读,然后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我再抓取诗中的关键词予以点拨,引领学生展开想象,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领略流淌在诗中的轻柔缠绵、潇洒飘逸以及淡淡的忧伤惆怅。
三、在诵读中感受韵律美
韵律是平仄、对偶和押韵的规则,包括了节奏、押韵、重音等,韵律的感受方式以诵读为佳,简单的如格律诗,五言二三节奏,七言四三或二二三节奏,复杂的如自由诗;由于冲破了传统的韵律,因而失去了旧的规矩,又因其自由,难以形成一定之规,再且,初中阶段的学生诵读,并不要求太过专业,新课标指出:“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听过很多的公开课,不少教师在学生刚解决生字词后,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既然学生尚未了解诗意,更未体会情感,这感情从何而来?况且,诗歌的朗读是有层次的,初读、析中读、理解读、赏后读,是一读一个境界,一读一种情怀,教师只有了解不同读的作用,用好每种读法,才能将学生真正带入审美的状态。
《天上的街市》是一首现代诗,它是作者在苦闷的生活中寄寓理想的创作。上这一课时,我首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状态,让他们就其中不理解的地方作了交流,并介绍了作者与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自由初读,这时,学生可以读出的是流畅、快慢、节奏和停顿,从中体会情感;经过边分析心情边朗读,学生读出了惊喜、赞叹、向往和沉醉,当梳理出诗中的四幅图后,配上旋律优美的音乐,学生的朗读时而舒缓延长,时而一唱三叹,时而跳跃跌宕,时而梦幻悱恻。
抓住诗歌中的美学元素,犹如经历了一场以欣赏美为目的的旅行,学生是游客,教师就是那导游,教师需要引领学生不遗余力地捕捉住星星点点的美,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诗的灵性,诗的深意,诗的韵味。而捕捉的方法又是因人而异的,富有经验的教师,会恰当利用初中生形象思维强大的特点,化无形为有形,也会借助学生创造想象开始出现的特点,变文字为感觉……看似轻松,实则融化了深厚的经验。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