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6-02-15孙秀荣
◆孙秀荣
(吉林省大安市安广镇第二小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孙秀荣
(吉林省大安市安广镇第二小学)
作为教师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要培养学生的敢想、敢问的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人类社会的进步只有靠创新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若是离开了创新将会停滞不前,乃至倒退。所以,人类离不开创新。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要培养学生的敢想、敢问的创新精神。
一、营造创新教学环境
人的创新能力主要靠环境的塑造,没有良好的环境就会压抑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的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只能是极其被动地听讲,学生没有任何发言的权利,更谈不上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很难谈起个性发展的问题。所以,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状态,更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创新。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极其重视学生的学习环境的营造,要形成一种适合孩子们善于思考的课堂学习环境。
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气氛。若是课堂上学生处于一种压抑沉重的气氛中,他们只能是被动地去学习知识,教师也是采用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灌输学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学习的特权,他们是属于服从教师的听课工具。根据小学生心理的研究,他们的创造力是受多种复杂的因素制约着。首先是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这样他们就喜欢问这问那,而多问好问就可以启发孩子们的思维创新,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设置一些质疑,引起孩子们的思考创新。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大胆想象和联想能力,想象和联想是孩子们奔向创新的必经之路,通过这样方式的培养就会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促进思维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抓住这一内容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行为,多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和机会。
2.扩大学习环境的外延。学生的学习环境不但在课堂上,还有校外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还要抓住校外的学习环境,优化校外的学习环境。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和社会。家庭的看管和学习情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情,所以,家长要研究对孩子们的环境学习,教师要多和家长进行沟通,商讨如何为孩子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能对孩子要求过严格,使孩子的思维受到约束。要为孩子多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家长要多鼓励学生的学习乐趣,让他们把创造力迸发出来。
总之,教学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鼓励他们的主动学习行为,真正在和谐、平等和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成长。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思维的最高形式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由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互结合而成,其中发散性思维起主导作用。它也是所说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人们所说的多项思维,它不是唯一答案,而是多种思维的选项。语文课堂教学要提倡多项思维,使学生能够不受定势思维的约束,这样学生就会有多种的见解,他们就会谈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目的。发散思维能够使学生达到思路开拓,从不同的角度来获得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培养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这样就会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执教《再见了,亲人》的时候,我抓住其中的一句话“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让孩子们谈谈各自的见解,发现他们争先恐后地辩论起来,有的说,志愿军叔叔他们非常疼爱老妈妈,不忍心看到她的痛苦,因此不让她走;有的说,从这句话里能够反映出她对亲人的热爱,自然就会留恋;也有的说,为能够更好地体现对大妈妈的尊重,可以把这句话改成“大娘,请您停下脚步吧”,通过大家的勇于发言,各抒己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挖掘文本的内在含义,多设计一下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些教学步骤。
三、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小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发挥他们的这一重要内容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创新精神。要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能够对任何事物都产生好奇,他们就会动脑思考进行创造,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也要鼓励他们要有勇敢的精神,不怕犯错误,大胆地谈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排除他们的怕犯错误的心理。让他们向有创造的人学习,可以试着让他们去模仿创新,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
总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有良好的环境,同时学生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作为教师也要努力学习,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做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教师,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创设条件,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