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休闲体育的策略思考

2016-02-15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体育活动

王 莹

(吉林工商学院体育部,吉林 长春 130507)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1],这要求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体育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提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休闲体育内容,以体育兴趣培养形成内在驱动,使学生形成体育意识和习惯,并提出相关策略性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3—5月,笔者以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长春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在长春市及外县、市19所初中学校、10所小学校共发放2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32份,有效率为81.28%。其中小学生828名,初中生1204名。问卷主要围绕“上体育课的兴趣”“对体育课教学方法的认可”“体育成绩状况”“日常体育习惯”以及“业余时间支配情况”等项,进行细化分类形成54项问题,展开逐项摸底调研。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体育课内容单调、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体育参与热情不高

在对所调研学校的体育教师、教研组长及班主任等的访谈中得知:一些体育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只关注学生分数,只在课堂上强调学生为分数而进行的体育技能的习得,追求体育的短期效应,看不到体育对于育人的长期效应,这导致一部分学生上体育课只是持应付了事的心态,对体育活动没有发自内心的喜好。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明确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关注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2]以新课标观照,则目前的体育课程资源有待优化和完善,一些体育教师没能深刻领会新课标理念,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和创新。

(二)学生体育意识淡薄,缺乏激情,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从学生参与体育的动机因素上分析,则折射出深层的体育教学忧思。现阶段学生面临沉重的学习压力,课业学习挤占了学生大部分时间,长时期学习导致学生的神经紧张,由成长所带来的各种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和调解。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身心发育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他们一生的性格、人格发展。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成长起来,即使是将来成为学富五车的学者,也是缺乏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的人,其人生是不完善的。研究表明,积极的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学生的精神疲劳和压力,然而调查中发现,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与主动性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中小学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更要关注体育在学生人格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更要让学生形成合理的体育价值观和终身体育理念。

(三)学生课余时间多以网络为主,不利于全面发展

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的原因,精力旺盛,天性好动,本来是处于热爱体育的年龄,可以在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中放松心情,缓解心理压力,享受成长的欢乐。但是,由于受网络环境的影响,电脑、手机等现代网络工具在学生群体中的广泛普及,上网成为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他们大多沉浸在网络当中,网络活动多以QQ、微信聊天,网购,听音乐,网络游戏等进行,同时还有为适应学校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课程需要而展开的网络学习。正如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对学生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过度的网络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也不利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交际,学生很少参加各种形式的户外运动,这在深层意义上是由学生自主体育意识没有被培养起来所致。

与上述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呈现相反的情形,则是学校通过开展多元的校园活动,学生在轻松、自主、快乐的休闲体验中,享受学习和成长的欢乐,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多元发展,这与新课标的育人目标相契合。如业界有目共睹,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校由于注重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注重课程文化建设,构建起丰富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开启学生智慧、思维,不仅关注课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课后的自觉教育意识和能力,学生的自强精神、自信品格较高,学生在快乐地成长中体会到体育的价值和意义。还有的学校建立了现代化、国际化、菜单化的“目标—模组—层级”式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涵盖了众多的课程模组,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类型,有效地将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各种活动课程中,学生在休闲的体验中,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均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升。这对新时期以休闲体育为切入点建设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及创新教学方法是一种有益的启发。

二、休闲体育的概念内涵

“休闲体育是一种顺应社会发展的青少年文明生活方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它能够促进青少年身心整体健康”。[3]笔者认为,休闲体育正是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学习内化和主动意识培养,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休闲体育以其自由性、非功利性、娱乐性等休闲性特征,能促进其心灵自由,增强其创造性。因此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重视休闲体育,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且形成终身的体育意识和习惯,真正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人作为生命主体的存在意义。“以休闲心态参与的体育活动在理念上应是对人的生命化、终身化的教育。未来的休闲体育把生命价值和终身教育联系起来,通过休闲体育,塑造人理性、激情、勇敢、正义的品质,达到陶冶身心、能言善举、娴雅淑德的境界,逐步提升国家整体国民素养,实现终身体育、终身教育理想。”[4]

那么什么是“休闲体育”呢?从“休闲体育”这一关键术语来看,休闲体育的典型特征,顾名思义:“休闲”“放松”,暗含着身心的轻松、精神的愉悦,生命状态的美丽展现,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增强体质、丰富学习生活、改善生命质量、培养与人沟通的文明方式与能力等;同时,它又是在体育范畴之内的,属于体育活动。对于“休闲体育”的概念,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理解和概念界定。如:“休闲体育是人们在一定的自由时间里,以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选择一定的活动方式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5]“休闲体育是以愉悦身心为目的而开展的各类体育活动。它指人们利用闲暇以增强身心健康,丰富学习生活,自我完善为目的而参与身体锻炼活动。”[6]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百科辞典中,“把Sport解释为游戏、娱乐活动,体育的本义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一种休闲活动”[7]。通过开展中外比较研究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本研究将休闲体育概括为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只要带着休闲的心态参加的所有体育活动包括竞技体育;二是既有“休闲”作用又有体育特征的活动项目如足球、篮球、健美操、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登山等;三是一些体育色彩不强但强调休闲性的如象棋、散步、郊游、漂流、钓鱼、观赏等活动项目,都可以算作是休闲体育。

通过休闲体育概念的分析,可以明晰: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休闲体育不仅可以关注学生当下校内参与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更关注学生校外及终身的体育思想意识和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休闲体育有着重要的体育育人功能。

三、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休闲体育的策略思考

(一)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将休闲体育融入教材

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应与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遥相呼应,构建起能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上,强调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表现在综合性上,“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同时,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8]。对此,中小学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上,应挖掘休闲体育的深层教育价值,正视休闲体育的积极育人功能,把休闲体育纳入到体育课程建设中来。因此中小学应探索将休闲体育融入现行体育教学中行之有效的课程建构路径,概而言之应把握好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定位上,关注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通过休闲体育理念的习得,唤醒积极情感,形成自主体育意识。二是在课程内容上形成多元的体育项目,形成开放的体育课程空间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要关注竞技体育项目,还要关注休闲体育的项目开发和设置。同时,还应形成有梯度的课程设置,既关注基础,又关注高端,利于不同学生的体育成长需求。三是在课程设置上关注学生体育练习方式的自由灵活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适切性,充分发展每个学生自身的主体性。

需要强调的是,中小学应注重校本资源开发,形成校本休闲体育课程,并逐步使休闲体育课程科学化、系统化、成熟化,便于教师的教学操作和学生的理解、参与和掌握,从而通过开展校本意义上的休闲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发育。

(二)创新教学方法,将休闲体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

由前述分析得知,学生在校园缺乏正确的日常体育观念,导致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园外,都不能充分发挥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人格成长。对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开展灵活多样的体育活动。一方面强化各项体育的操作技能,让学生通过体育体验提高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体育教师还应提高教育的艺术性,把体育育人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思想高度,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美育等内容,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全面发展能力。这需要体育教师首先全面深度理解休闲体育的教育意义,掌握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形成科学路径,将休闲体育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休闲体育指导,使其内化为稳固的休闲体育意识观念。

此外,除体育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外,还应有校园外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如:家庭的教育和引导——家庭应首先树立科学的人才成长观、健康教育观;社区的关心和支持,搭建社区公共休闲体育服务平台;政府舆论的科学宣传导向和休闲体育设施的推进;等等。

(三)与其他学科密切配合,多渠道探索以活动为载体的学生休闲体育意识与习惯培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关注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要求各科教学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的活动类课程也相继应运而生。由于活动类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力的培养,注重体验性,进而让学生形成自主教育、自主发展的主体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休闲体育的育人功能不谋而合。因此,培养学生休闲体育观念,有效开展休闲体育活动,需要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密切配合,在其他学科的活动课程中融入休闲体育理念,要采取措施使学生加深对休闲体育内涵的理解,要让学生明确活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在此基础上,使休闲体育与活动课程有效融合。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学校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将休闲的学习价值深层地开发出来,比如,学校除设有梯度的系列化活动课程外,还设有各种校园学生活动团体,这些学习方式从休闲体育的广义上去理解,在休闲体育的范畴之内,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提供多个层次、多种形式的平台和空间。

总之,新课标视域下,中小学探索将休闲体育融入体育教学,探索能促进利于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合理有效的休闲体育教学路径与形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教育课题。不仅体育教师需要倾注大量的精力,更需要学校领导层面将休闲体育高度重视起来,形成一个利于学生成长发育的休闲体育教育教学机制。▲

参考文献:

[1][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4,2.

[3]杨国珍,解会娟.青少年休闲体育生活方式思考[J].青年学报(青少年体育),2015(1):93.

[4]李斌.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的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内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11):7-10.

[5][7]蔡宝兴,叶佳梅.休闲体育概念辨析[J]体育科学研究,2010(10):64-66.

[6]邢翡.休闲体育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进展历程中的构建与作用[J].品牌,2014(8上):43.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体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