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2016-02-15◆张量关喆江敏张忠
◆张 量 关 喆 江 敏 张 忠
(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地方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张 量 关 喆 江 敏 张 忠
(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与重点,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我国大学生科研工作的现状出发,结合我院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实施科研载体多样化三方面,探讨了地方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科研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 科研管理体制 科研载体
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所处地位的重要因素,创新立国亦即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因此,培养基础知识雄厚,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开拓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与重点[1]。强化大学生科技活动,广泛开展大学生科研实践既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科研工作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初,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等主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对全国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在全国各高校产生了强烈的反响。1996年清华大学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在国内率先开创并实施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后,国内众多知名高校都对大学生科研工作做了积极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本世纪初,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普通高等院校也积极加入了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的行列。2007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各省市也开展了一些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如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等。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综观国内各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总体上尚处于摸索状态,且存在着许多不尽完善之处,对于不同办学定位、不同发展目标、不同院校类型的高校缺乏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1)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学生科研工作缺乏计划性和持久性,没有实现学风建设与科研平台的有机结合,大学生科研工作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从而影响了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效果;(2)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和科研相分离,使学生缺乏科研意识,对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少,不了解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基本方法和步骤,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3)过分强调导师制活动或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单一作用,未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训练体系,忽视了多层面、多角度培养的重要性。在此,我们以我校地方医学院校为例,总结分析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情况。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大学里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以老师讲授、学生课后消化为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没有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当下医学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
有鉴于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逐步引入启发式、案例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设计,通过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学习,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科学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将与本学科相关的前沿性知识和先进技术传授给学生,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我们在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理学理论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专业特色,将在非典期间人们对SARS病毒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课题组对发热治疗的研究进展介绍给学生,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学生对于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和信号转导途径有了深刻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有的学生找到了我们,希望参加老师课题组的科研活动,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2013年获国家级和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一项。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将基础实验与临床内容相整合,增开了设计性实验,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和操作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我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大二上学期开设《现代医学实验技术概要》选修课程,内容包括文献检索、科研选题、常用的医学科研技术和方法、统计学方法、综述和论文撰写等内容。我们通过这些有效途径,既增强了学生的科研使命感,让学生从课堂上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以探索、研究、发现为特点的主动学习,加深了对学科的了解,促进了基础与临床知识的融会贯通,又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从我校大学生科研状况的实际出发,借鉴其他高校的管理形式,学校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领导体制。由学校科技处负责大学生科研项目的评审、立项、结题及经费管理;各二级学院成立大学生科研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大学生入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和大学生科研项目的申报。大学生科研工作指导委员会将由有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学生组成科研兴趣小组,参与老师的课题组。学生可参与老师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通过查阅文献、翻译资料、标书撰写、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工作,了解并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使学生具有能独立申报学校大学生科研课题的能力。大学生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必须经过指导教师推荐、二级学院初评后推荐、学生答辩、学校专家评审、全校公示。完善的申报程序,既保证了大学生课题具有较高的科研质量,又保证了课题的顺利结题。近3年来,我院大学生科研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科研兴趣小组学生申报学校科研项目85项,获得资助51项,共获得14万元资助,其中32项获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政策和科学的评估机制。学生的科研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和训练,为调动广大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将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的科研立项等同于教师本人完成的一项校级科研课题,在职称评定等各项人事、科研、教学活动中具有相同的待遇。同时,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学生的科研立项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综合量化加分,参与学生奖学金的评定。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则给予相同的资金匹配。学校的校刊还开辟专栏为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研究成果提供发表基地。通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学生从“参与—申报—评估—公开答辩—评奖”这一系列科研活动,进一步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掌握了科研方法及思路,提高了科研分析及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态度,造就出更多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服务于地方医药卫生事业,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实施科研载体多样化,丰富学生科研文化
我们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组织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和教授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最新最前沿的科研知识。在大学二年级时,除辅导员外我们又给临床专业每个本科班配备了一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作为“班导师”,在平时督促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科研专长,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介绍他们参加科研小组,引导学生的科研活动。为了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科研试验,学校的实验室全天开放,每学期初制定实验室开放计划及开放项目,向同学介绍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并选派教师进行指导。同时以实验室建设为基础,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搭建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使学生的科研思维、科学实验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培训,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成立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利用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在学生科研团队的组成上,打破年级界限,把好的科研作风在学生中传递下去,完善分层、分阶段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生科技节,科技节期间,开展科研立项招新、综述译文大赛、动植物标本大赛、医学之路、急救特训营、科普小站、名家讲坛、第二课堂、科学大爆炸、医学巧绘等系列活动。出版学生优秀综述及科技译文集,同时选送一些优秀项目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如全国性的“挑战杯”科研大赛,辽宁省动植物标本大赛。2014年我院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获得三等奖2项和优胜奖3项的好成绩。通过种种举措营造出浓厚的科研氛围,不仅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力。经过这几年来的积累,我们在获得了具有一定学术含量的科研创新成果的同时,也为学校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科研创新文化。
[1]黄大林,戴支凯,陈建宏.课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理论与管理,2012,14(09):692-694.
[2]王菊,周宗瑶,慕晓玲.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04):754-756.
[3]高鹏,孙茂,张彦昭.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1):1162-1163.
[4]李菁菁,陈娴,王君辉.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的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01):80-83.
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UPRP20140825);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研究课题(GHYB13150);沈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