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2016-02-15邓雪琴
◆邓雪琴
(重庆市巫山县平湖小学)
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邓雪琴
(重庆市巫山县平湖小学)
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地位,是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内容解析入手,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案例表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为语文教学的实践提供思考与借鉴。
案例教学法 语文教学 合理应用
案例教学法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新型教学方式,主要以案例作为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师通过案例的举样与教学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师生关系的互动与和谐。小学语文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案例的选择及创新,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功能。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合理应用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这样才能科学合理的应用适当的教学案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案例的应用要充分的分析所应用的案例与课本内容的适切性;二是要全面考虑案例应用的可行性,合理评估案例的应用条件;三是案例的应用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避免教学方式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
二、精心选择教学案例,确保语文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中案例的选择要遵循优良与精简的基本原则,选择教学案例一方面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结合课文的具体要求,实现课文教学的本目标。例如,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春笋》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大致的了解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然后,教师要通过视频案例的播放与示范阅读两个方面的结合,让学生一边听教师示范阅读课文,一边观看视频案例中雨后春笋的生动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春笋的生长特点;接着,教师要通过视频案例适时地显示“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等语句,使学生根据视频案例与教师的阅读来自由想象春笋的生长过程,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验春笋的生长过程;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画线的方式来标注出描写春笋的相关句子,让学生通过这些优美句子的朗读与仿写来加深对春笋的深刻理解,感受春天大自然一片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通过选择代表性、知识性与针对性较强的案例来生动形象的描述雨后春笋的生长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喜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创新案例表现形式,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灵活的应用案例教学方法,避免定势思维与墨守成规,确保案例的科学、合理应用。因此,教师要依据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特征,对教学案例进行更新与改进,利用符合时代发展的高质量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与动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例如,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可以依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采用实物直观的方法,展示春节中的几组物品(春联、剪纸等),唤起学生对春节热闹喜庆氛围的回忆。通过实物导入与巧妙的提问“老北京的春节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其次,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案例,通过图片、音乐的相互结合,为学生描述课文的整个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具体内容产生直观形象的感触,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老北京的春节都有哪些特色”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获得相关的信息与内容,在全面感知材料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最后,教师要利用课文中的时间顺序“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挖掘课文内容中的闪光点,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场景,“大家是如何过春节的呢?”,通过这样的疑问来提高学生的深切感受作者情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与情感。
四、分析探究教学案例,合理获取知识
分析、评价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秀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这些环节既可以让学生获得优秀的知识内容,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创设真实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过程;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来提高学生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最后,教师要总结、概括案例的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基本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更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对语文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要促进教学案例的改革与创新,这种改革与创新体现在教学案例的异构与补充完善两个方面,要在保持案例中心思想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增加新的内容或创造新的案例,实现教学案例的不断完善与创新。
[1]张艳,朱海燕,徐玉初.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