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北京人》“袁园”的角色创造

2016-02-15◆吴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性格北京

◆吴 琼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青少年宫)

论《北京人》“袁园”的角色创造

◆吴 琼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青少年宫)

通过演员和角色的关系、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这两大点来阐述《北京人》“袁园”的角色塑造的过程。从分析人物性格开始,逐步了解角色,走进角色。从内心出发,想角色所想,做角色所做,逐渐达到演员与角色的统一。从内而外,从体验到体现,最终达到“化身成角色”的目的。

人物形象塑造 内部形象 外部形象 体验与体现

一、演员与其所塑造的角色之间的关系

1.演员与角色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演员即创作者又是创作材料和工具,这是演员的基本特征。演员与角色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演员无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要用心灵去感受,用形体和声音去体现;反之,一切的创造都要以角色为本,不断了解角色的情感,揣摩“她”的音容笑貌,更离不开“她”的历史背景和性格特征。因此,演员与角色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是互相依赖而存在着的。

在毕业大戏《北京人》中,我扮演“袁园”这个角色。“袁园”是一个15岁的初中生,她是人类学家袁任敢的独生女,她是个小牛般健壮的女孩子。由于早年丧母和父亲的钟爱,养成一副男儿性格,又做了男儿的打扮,十分活泼顽皮。常年跟随父亲东迁西移,使她的学业受到了些损失,现在才上初二。但她十分聪慧,性格爽朗,一如她的父亲。她生活的无忧无虑,没有烦恼。她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好奇心非常地强。由于常年接受父亲的西方开明式的教育方式,使她对曾家死板的行事礼法,压抑的生活环境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袁园”这个角色是《北京人》整部话剧中,性格最为活跃,与整部话剧的色调对比最鲜明的角色。她像火红的杜鹃花,开在腐朽封建的曾家,十分醒目。我和“袁园”这个角色性格中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似的地方,从我性格中提取就可以了,而不同的地方,就需要根据分析剧本、导演阐述和生活中寻找。我把“袁园”看作是邻居家的孩子,先通过剧本上写的、导演阐述的,在脑海中构建一个“袁园的日常生活”。然后想象她每一天会做的事情,会说的话,再逐步的去挖掘她的内心世界。

“袁园”对于我们现在15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幼稚的。她单纯可爱,没有烦恼。我假期去了我的小学,和孩子们交朋友。也和自己家里的表弟表妹多接触,带着他们玩耍。通过和他们的交流让我了解到他们的思想和内心世界。他们的思想里没有好与坏,只有喜欢与不喜欢。喜欢就是好,就会多接触;不喜欢就是坏,就会疏远一点。这一点和“袁园”很像,她喜欢曾霆、喜欢曾伯伯。她愿意跟曾霆玩耍,会坐在沙发扶手上和曾伯伯说话。她不喜欢曾思懿,一直疏远她,就连曾思懿和她说话,她心里也是不愿意的。“袁园”性格爽朗直接,好像是北方的孩子。我是一个南方人,性格中少了“袁园”的这种爽朗直接。好在我在北京待过六年,也认识了许多北方的同学。那时候我们还很小,正是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很容易被环境改变。我想和那么多北方孩子相处了那么久,自己的性格中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北方孩子的个性吧!我着重的去寻找这个部分,然后放大它。有一次在宿舍和同学们玩游戏,大家都是四年的同学,彼此都很熟悉。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点燃了我们的激情,大家在宿舍里放嗨歌、走秀、唱歌、跳舞。疯狂的笑,疯狂的闹。我突然意识到,“袁园”的生活也应该是这样,想笑的时候大声的笑,玩耍的时候疯狂的玩耍。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不会去想那么多。我慢慢在自己身上找到的了和“袁园”一样的性格特征,慢慢去学会融入这个角色。

我本以为自己可以把握这个角色了,但是还是遇到了问题。记得在一次排练的时候,第一幕第七场,“袁园”的上场任务是要鸽子。本身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但由于我自身的性格,在说台词:“真好看!”的时候犹豫了一下,敖老师立马告诉我,袁园就是个小孩子,没有那么多想法,她想到什么就说会什么。说台词的时候不要有任何想法,更不要犹豫,不然这个角色就不可爱了。我很快就意识到,自己还没有真正的融入角色,还没有“我就是”的状态。有时候很容易演着演着就变成了自己,而不是“袁园”。“袁园”的塑造就失败了。之后我又开始细细揣摩,在生活中我也开始时常用“袁园”的视角和思想看待事物。总会想如果是“袁园”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是什么反应、什么态度、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逐渐地,我找到了自己和“袁园”的统一点,也更加了解“袁园”了。但与此同时,在“袁园”的身上,也留下了我的影子。北京人艺版的《北京人》中的“袁园”性格上更偏向爽朗,假小子一个。而我根据自身的条件,把“袁园”塑造的更为可爱一点。我认为两者都可以,只是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把“袁园”性格中的某一点相对的放大一点。让她成为具有吴琼特色的“袁园”。

2.“化身成角色”

在文化宫的四场演出之后,我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在舞台上的表现了。我把自己和“袁园”相似的性格特点放大,加上两天连着演出,已经可以很好的把握“袁园”这个人物了。在文化宫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变矮了,见谁都要抬着头。而且在生活中也是“袁园”的影子。很多同学都说觉得我看起来比以前小了。有一段时间我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我是“袁园,”还是我在演“袁园。”平常走路的时候,常会走着走着着就蹦起来。说话的时候,经常会有小孩子的语气出现。但是我觉得我还是我,只是把自身和“袁园”相像的性格放大了。斯坦尼在晚年指出,“化身”并不是离开自我,而是在角色的动作中以规定情境来围绕自己,并且与这样情境交融,以至于分不清哪里是我,哪是角色。这才是“化身。”“即成为别人。又保持自我。”这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化身”更为明确的阐述。我想我现在的状态应该就是“化身成角色”了吧!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1.如何理解人物

理解人物首先要抓住人物性格的基调。袁园在整个话剧中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玩儿。她对一切事物都有浓厚的好奇心。《北京人》第一幕第十场,“曾浩”请袁家父女吃饭。在饭席中,“袁园”对曾家的一切礼仪都感到好奇。又是辞行,又是送行的,还要鞠躬、磕头。她表示很不理解。正因为她的家教中没有这些礼法,所以她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不解。又因为她的好奇心,她对场上每一个人的行动都十分在意。谁说话她就看谁,谁走动她就注意谁。虽然她没有台词,但是她的内心是丰富的,是逐渐起着变化的。从好奇到有意思,从有意思到感到繁琐…

.起初这一段戏让我感到很无奈,因为有近10分钟“袁园”是没有台词却在场上的。此时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心体验,演员就容易在场上发呆,走出规定情境。我开始回忆小时候过年在家吃饭时的情景。记得饭前我总是和弟弟、妹妹玩的不亦乐乎;开饭了,又抢着坐到位子上,迫不及待的拿起筷子。我想“袁园”应该也是这样的。从她坐到饭桌上开始.,她的下意识应该是看有什么菜,然后拿筷子吃饭。但由于在曾家做客,又不好表现的太随意。从起身长辈们喝完酒开始,她的心里就想着吃饭。但曾家的各种礼仪又让她觉得很新奇。所以她的内心是矛盾的:又因为想吃饭对曾家的礼仪感到繁琐,同时又对这些繁琐的礼仪感到好奇。体会到这点之后,我在场上就不会觉得空了。从坐到饭桌上开始,对于每个人做的事情,“袁园”都看在眼里,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活动。这样即使没有台词,“袁园”也是在规定情境中的,和其他角色是统一的。

2.如何体现人物

角色的造型,从服装到妆容都十分重要。恰到好处的造型可以帮助演员更好的塑造角色,更可以给角色锦上添花。“袁园”的最后定妆是梳着两个高马尾辫,浓浓的眉毛,大大的眼睛、红红的脸蛋儿。“袁园”的两个马尾辫,走起路来甩前甩后,很好的体现了她活泼、俏皮的性格。服装上也非常地艳丽,有大红的毛衣、蓝格子的短裙、西瓜红的衬衫,白色的短裤。没有选用中式的衣服,而是选用西式的衬衫、短裤、短裙,也很好的体现了“袁园”是在一个像西方家庭一样开明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在完成整体的造型之后,我觉得自己就是“袁园”了,也让我在舞台上的表演更有信念感。

一个角色的性格特征从形体上就可以很好的表现出来,一个手势、走路的姿势、角色的习惯动作等等都是表现角色性格特征的重要细节。在还没开始排练《北京人》的时候,敖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个人物小品。我和扮演“袁任敢”的张恒源同学选择了“袁园”和“袁任敢”的生活片段作为小品的内容。《北京人》中“陈奶妈”有一句这样的台词:“这一家人可真有意思,父亲管女儿叫小猴,女儿管父亲叫老猴。这小猴直要爬到老猴头上翻跟头。家里就像闹翻了天。”可见“袁园”和父亲的生活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他们之间的相处是和朋友一样的。小品中,我们设计了“袁园”和父亲比赛画北京人的桥段。我想以“袁园”的性格应该不会特别正常的坐在椅子上画,我就设计了她是跪在地上画的。这个设计也得到了敖老师的肯定。之后父女俩互相嫌弃对方画的画,父亲还抢走了“袁园”的画,“袁园”追着父亲满屋子跑。当时我觉得“袁园”应该会爬到父亲身上抢画,但由于这个动作难度太高,我们演员自身完成不了,所以没有加上这个动作。但是通过这个人物小品的排练,我对“袁园”这个角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逐渐学会用“袁园”的方式思考。

我认为《北京人》“袁园”这个角色的几个动作设计的非常好,很好的表现了她的性格特征。总体来说,“袁园”这个角色的基调的活泼开朗的,节奏是明快的,所以我设计她在台上基本上都是蹦蹦跳跳的,动作幅度比较大。比如说第二幕第五场,“袁园”和“曾霆”聊天,她一屁股就横坐在沙发上的设计虽然是借鉴北京人艺版的《北京人》,但是我非常喜欢。“袁园”在家和父亲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没大没小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她这个横坐沙发的动作正好表现了她日常的生活状态,也和曾家所谓的森严家教,规矩众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比如,第一幕第第三场,“曾霆”被风筝扎破了手指,“袁园”用嘴去嘬这个动作也表现了她爽朗直白、不拘小节的性格。恰到好处的反应了她和曾家人的不同之处。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一个角色的性格特征除了从形体上表现之外,台词也十分重要。语音、语调和说话节奏的变化,体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是截然不同的。演员要根据角色的需要来调整自身的语音、语调和说话的节奏。“袁园”是个15岁的孩子。在声音上我尽量将音调提高,变得清脆、明快一点。语速上在保证字的清晰上,加快一点速度。塑造出小孩子稚嫩,清脆的声音。“袁园”有许多需要喊的台词,特别是她还没出场,声音已经出场。她的声音一出场必须要让观众觉得这就是个小孩子。在生活中,我有时候都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变得稚嫩一些,好习惯这样的音色。这样的音色对我来说其实并不算太难。但是第三幕第四场“袁园”和“瑞真”的悄悄话,可真是把我难到了。在生活中说悄悄话就是压低嗓子、放小音量说话。可是在舞台上说悄悄话,不光是要压低嗓音,更重要的是要让观众听得见。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敖老师告诉我用气声说话,可是我不会用气声说话。我私下尝试了很多遍,开始知道怎么用气顶着说话了。可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真心好累。根据舞台的大小,用的气也是不一样的。在成都理工大学那一场,我几乎只是压低了一点嗓子,没怎么用气。因为舞台太大,用气声观众听不见。这也是我最遗憾的事情,《北京人》的演出已经结束了,但我依然没有灵活掌握用气声说话。

3.体验与体现的关系

在塑造“袁园”这个角色的过程中,我懂得了体验与体现的关系。没有体验,那“袁园”只是一个空壳。没有内心依据,我想我在我台上就会不知所措。就像第二幕第五场,“袁园”出场和“曾霆”聊天。刚开始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去表现,也不知道要做什么,手该放哪里,脚该放哪里,整场的节奏也变慢了,自己演起来也很不舒服。因为我的内心不够具体,是空的,不知道到场上来做什么,所以才会不知所措。经过敖老师的指导,我找到了心里依据。他告诉我一定要明确上场任务,要知道我到场上的干什么来的。我翻看了敖老师写的导演阐述,知道了这一场“袁园”的上场任务是告诉“曾霆”他太太怀孕的消息。有了这个心理依据,我在场上也就不会不知所措了。我一出场就像生活中一样,边走边和“曾霆”聊天,认真听他讲的话,认真回答他的问题并告诉他,他太太怀孕的消息。通过他给的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这样戏演起来就非常的舒服了。所以说先有体验,再有体现。外部的体现是在内心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

通过话剧《北京人》的排练和演出,我对这个话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我所扮演的“袁园”这个角色有了深厚的感情。“袁园”对我来说,就像是我的好朋友,每天朝夕相处。她的身上有我的影子,我的身上同样也有她的影子。这是我大学四年塑造时间最久,揣摩最深的一个角色。通过这个角色,让我把大学四年来学习的知识又巩固了一遍。在塑造人物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懂得怎样更有效的、更适合我的去塑造角色。懂得了怎样让角色更加生动、细腻,更加打动观众。我很高兴在大学的最后一年里,塑造了这个具有吴琼特色的“袁园。”

[1]林洪桐.戏剧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胡导.戏剧表演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3]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性格北京
Excerpt from Pygmalion
猫的性格爪知道
北京X7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性格描绘词
12星座“吃”出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