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构实践研究

2016-02-15庄月芹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庄月芹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构实践研究

◆庄月芹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体系建构则是高职衔接的关键。目前,我国没有明确的课程体系建构的要求,对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由此,基于高职衔接下,探讨了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研究,以期能够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职衔接 课程体系 建构 实践

高职教育的衔接涉及很多方面,如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1-2020)》指出:“为了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20年,我国高职教育要根据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体现出终身教育的理念,同时,要根据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体现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目前,在这一指导性纲领的引领下,为了推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和各地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改革举措,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基于高职衔接下,课程体系的建构应该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科学地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统筹安排专业教学计划,才能不断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基于高职衔接下课程体系的建构

1.从整体上,充分地考虑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学制一般为三年,其生源主要是普通团高中和中职两种,专业教学计划编制基本上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起点。而大多数中职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并且中职与高职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简单重复,尤其是专业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如果中职毕业生依然采用这个专业教学计划,会导致大多数中职学生难以适应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这样会阻碍学生对高职专业理论的深入学习,并且也会对今后学历的继续提升造成一定的障碍。

2.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构

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基于高职衔接下,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要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整合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使两者相互联系,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中职阶段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等。模块包括两个层次标准,即公共基础课1(为中职学生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公共基础课2(为中职学生升学需要设置的)。中职学生入学时具有不同的文化基础,而在进入之中之后,有些学生没有升读高职的愿望,因此这个模块就是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进行划分的,中公共基础课2对应的是高职入学考试标准,高于公共基础课1的标准。中职专业技能课包括:(1)专业基础平台课模块。在学生刚入中职学校时,可以按照专业大类进行教学,并且为了适用于专业大类的各个专业需要,在进入中职学校以后,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需要再分专业。(2)专门化专业技能课模块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市场需要进行选择课程,是针对一个专业对应的若干不同职业岗位设置的专门课程,限定选修课程是专门专业技能课。(3)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核心课、顶岗实习等为必修课程。在中职阶段开设诸如人文科学类课程等任意选修课程。

在专业对口衔接的基础上,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核心课、任意选修课等模块,其与中职阶段课程设置形式类似。高职阶段的文化基础课应该满足教育部规定的高职教育基本要求,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等。专业技能核心课、专门化专业技能课以及顶岗实习中要注意做好与中职解学内容的衔接、提升。

在中职、高职阶段的具体课程设置中,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专业技能核心课模块应该根据两个阶段不同的培养目标进行设置与取舍教学内容,与专门化技能课模块要有较大的区别。为了使得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实现“无缝对接”,通过定岗实习能够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高职阶段的定岗实习是中职阶段顶岗实习的深化。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中高职阶段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应该使学生获取到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组织学生参加行业及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3.“3+2”学制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高职学历教育为3年,招生的是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者,而中职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收的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初中生入读中职学历教育也应该为3年,因此笔者认为高职衔接教育可以采用“3+2”的学制形式。并且国家也鼓励高职学院发展两年制高职。因此,在高职衔接时,考虑到对口问题,为了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高职学制可以为2年。

二、科学地制订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计划

1.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将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学生为本。加强中职阶段的德育课,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关键,使学生具备敬业精神、遵纪守法意识,还要把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高职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而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另外,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提高其实践、创造、就业等能力,使他们学会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职业院校要注重分析和研究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根据市场对专业岗位群的特点要求,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努力使教学计划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根据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的要求,清晰地确定中职与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学校的场地、设备等基本条件,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与确定教学内容。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3.正确处理高职衔接关系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为了更好地使中职与高职进行衔接,要处理好就业和升学两大问题,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充分考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升学问题。其中,中职升学问题的关键就是中职阶段的语文、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在中职升学问题上,要防止片面地增加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就业需求,强化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从而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另外,衔接好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技能课程,要保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明确规定学生在两个阶段中应取得执业资格证要求。

4.坚持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

为了到训练学生的教学目的,校企合作是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学生的教学模式,其主要以学校为主体,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日常的实训教学中,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增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实习实训基地条件。同时,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企业的做”融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另外,正确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者之间的关系,加大专业技能课程比重,要合理确定的学时比例,增加实训、实践教学的实践和内容,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等来定位公共基础课程。如:中职阶段中,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为一学年,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定岗实习为一年,专业技能占三分之二。高职阶段文化基础课四分之一,定岗实习不少于一学期,专业技能课四分之三。

[1]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05).

[2]许彤,蒋明霞.基于专业服务产业的中高职衔接问题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2,(07)

[3]李玉珠.中高职发展踏上“和谐号”[J].教育与职业,2011,(06).

猜你喜欢

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药学专科学生专业技能考核评价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