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角度看诗歌翻译
——以汉译《The Golden Sunset》为例

2016-02-15◆黄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科学性艺术性美感

◆黄 晨

(国际关系学院)

从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角度看诗歌翻译
——以汉译《The Golden Sunset》为例

◆黄 晨

(国际关系学院)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性”极强的文学体裁,是语言表现形式的最高体现。因此,很多人将诗歌这种文体定义为翻译难度最高的一种体裁。因为诗歌的翻译存在一种最大的特点,即翻译的创造性。然而,不同译者所创造出的不一样的翻译风格和译作,尽管充分体现了译者自身的创造性,有人认为,这种翻译行为使得翻译丧失了其原本韵味。但是,也有人认为,无论译者如何发挥,都不能违背翻译的基本准则,在译者进行自由发挥的前提,仍然不能跨越过某些特定的“界限”,即翻译的科学性。从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出发,针对中英文诗歌的不同特点,并以自身翻译作品《The Golden Sunset》的实际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翻译心得体会就这个问题进行相关讨论,以论证诗歌翻译究竟是一种以艺术性为主导的翻译行为,还是一种以科学性为主导的翻译行为。

诗歌翻译 科学性 艺术性一 引言

一、前言

翻译,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本身就含有较多的主观因素,而对极具“艺术性”的诗歌翻译而言,只要对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有所理解后,不同译者翻译作品也大相径庭,这也就是诗歌翻译的“魅力”所在。而翻译中,尤其是诗歌翻译而言,译者在对译作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翻译中的科学性的问题,导致了很多译作变成了译者完全的自我创造过程。作为文学翻译领域中艺术色彩最强烈,艺术美感最丰富的文体,诗歌翻译的本身则是一种艺术体现。在诗歌翻译中,呈现诗歌的艺术性是诗歌翻译译者的目标和翻译方向,而翻译的科学性,则是对译者的最低层次的基本要求。

二、诗歌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诗歌翻译最理想的标准,莫过于在照顾到原文的语言的同时,又能将原诗中所需要表述的意境和精神同时照顾到。但是,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译者往往会遇到取舍的问题,即遵循原作的精神和意境,以原作为向导,毫无保留地传达原作的意思,还是通过译者个人的自我理解和升华将诗歌翻译为更具“吸引力”的文字。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分别对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进行讨论。

(一)诗歌翻译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性是翻译的基本属性。换句话来说,合格的翻译必须具备科学性。作为翻译的译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首要目的即完整无误地传达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是不以译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也是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活动中的第一要务,从这一点来说,翻译的科学性体现在绝对服从原文。

其次,翻译的科学性体现在翻译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简单来说,翻译科学原则即忠实,是指译者最大限度的保留源语言的结构和含义,以尽可能忠实原文。因此,尽管诗歌翻译存在着许多的内在魅力和美感,忠实于原作对于诗歌翻译而言,也是判定诗歌翻译好坏的标准之一。

(二)诗歌翻译的艺术性

与“科学性”相对,如果说科学性的首要原则是对原文的“忠实”,那么,翻译的艺术性,则是译者的主观创造的过程。作为纯文学的最高境界,诗歌自身所自备的艺术美感和艺术美学审美都与普通文学作品相差巨大。一些译者,尤其是文学翻译家,对于翻译的艺术性极为强调。而诗歌翻译的“艺术性”,则是译者在理解原作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要对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下一阶段的审美再现,换言之,诗歌翻译的艺术性要求译者通过自身的语言素养还原原诗作品的美学功能。因此,诗歌翻译的艺术性则要求译者抛弃客观因素的限制,将翻译作品当做一种艺术的再创作过程,呈现给读者一种崭新的艺术美感。

三、从《The Golden Sunset》的翻译选择看诗歌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一)《The Golden Sunset》中句子不同翻译探讨

在文章的这部分中,将选取一些自己遇到的译本但是并不属于权威或者官方译本进行探讨和分析,主要是为了论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相关问题。

原文一:

The sea is but another sky

The sky a sea as well

And which is earth and which is heaven

The eye can scarcely tell

译文一:

海亦融为天

天亦化作海

天地浑然同

岂能辨分明

译文二:

沧海宛若一片云天

云天也似海面

哪是地面,哪是云天

眼睛真难分辨

原文第一个选段是来自作者朗费罗整首诗作品中,对于景物的描写节选。该选段描写的是天与海互相交融,作者已然无法用肉眼分辨哪儿是地上,哪儿是天上。

在以上两种版本中,不难看出,两种版本的选择对于原作者的景物描写均有所体现,但对比起来我们会发现,二者在重现原作风格时,对于“科学性”的翻译完成度都较高,但是对两种译文的比较发现,大部分会偏向于选择译文一的这种翻译风格和翻译译文。究其原因,译文一较译文二而言,译者的“艺术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译文一也能更加原始地重现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原诗中景物的意象和美感,在读者的感受过程中,译文读者会更加偏向于这种“艺术性”的发挥,而偏向于在诗歌翻译中多多使用和靠近翻译的“艺术性”。

原文二:

Flooded with peace the spirits float

With silent rapture glow

Till where earth ends and heaven begins

The soul shall scarcely know

译文一:

气定神闲思悠远

心醉神迷赏潋滟

尘世天堂界何处

灵魂归处难实现

译文二:

飘浮游魂兴致闲

静静流光显明艳

天涯海角乐园现

阅尽繁华也枉然

原文选段二是来自作者在景物描写之后,作者由景及情对人生的感慨和感悟。而对于原文选段二的两种译文对比可以发现,选段二的两种译文的文体选择是一致的,两种译文的作者均选取了七言的这种文体形式。就“艺术形式”而言,不难看出,译文一显然更加充分地发挥了译者的主动性,也充分将押韵和诗歌美感淋漓尽致地有所体现。译文一充分体现了诗歌应该具有的美感和艺术吸引力,读者能够被一瞬间吸引眼球,而译文二在用词和美感方面也表现得很突出。然而对比两种译文后发现在同样“艺术性”充分发挥时,相比译文一而言,译文二则更“贴近”原作的表达和情感体现。从这个角度而言,即使是在追求艺术的诗歌翻译中,在发挥“艺术性”之前,对于原文的忠实程度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诗歌翻译而言,如果我们将诗歌简单地还原,将诗歌翻译看作是一场以科学性为主导的活动,将原文中充满艺术美感的语言直接转化为逻辑清晰的死板一对一结构,翻译的结果体现时会显得原作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和应有的艺术性,诗歌的美感也就变得了无生趣。另一方面,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原作的翻译当做一项完全由艺术性主导的“自我创作”,译者主动性的过分发挥则导致与原文大相径庭,而这样的出来的“艺术作品”也许早已偏离了原作者的轨道,也就无法称作一篇合格的“译作”。因为,译者的“生命”源泉仍在于原著之中。即便是诗歌翻译,译者对原著的理解也不能只凭直感,任意发挥。因而,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也需要严格地保持与原作风格的一致性。

[1]陈殿兴.翻译的艺术性与翻译家的艺术素养[J].外国语,1990,(02).

[2]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黄振定.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科学性艺术性美感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