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加载何时了

2016-02-15张健

职教通讯 2016年33期
关键词:工匠课程体系设置

张健

课程加载何时了

张健

近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的通知,要求“2016年秋季学期,要面向全体在校生将工匠精神作为开学第一课主要学习内容。从2017年起,要将工匠精神教育课作为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的德育必修课程。”并要求各技工院校要积极使用人社部编写的《工匠精神读本》开展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国务院[2015]36号文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在国家层面,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正组织一批高层级职教专家紧锣密鼓地进行研究,拟开发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标准、实训系统、实践平台等在内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教学解决方案。

面对这种应景跟风的课程设置倾向,笔者不禁感慨,我们的课程怎么了?是听凭摆布的玩偶,还是任人役使的婢女?是“拼盘”吗?还是“杂烩”?课程设置能如此随意吗?我们并不否认工匠精神教育、创业创新教育等的重要,但重要的不一定非要进课程?知识内容进课程是有一定标准和要求的,是要有基础性、科学性、恒久性考量的,而不是随便一个热点来了或是一个领导讲话,就必须呼应跟进并纳入课程。否则,真的会贻笑大方、误人子弟。不幸的是,我们的课程却一直在这样不停地打“补丁”,一直在做“加法”,课程超载严重。套用李清照的词说“只恐教育蚱蜢舟,载不动这多课”。真是课何以堪,人何以堪啊!

课程是对人类知识精华淘漉提炼后获得的一种简约化、精髓性的知识集成,它需要后学者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将人类几千年积淀的知识财富转化为人生智慧的铺垫和储备。它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优选和重构的过程。对于课程设置而言,重要的是如何从“多而博”的知识海洋中,选择“少而精”的东西编制成课程,这才是课程的真谛。可以说,没有少而精,就没有课程。而我们这种任意叠加式的、“滚雪球”式的加载的方法,其本身就是反课程的,是违背课程设置精简、精练、精优、精到原则的。

再从人的认知能力角度来看,与世界的丰富性和知识的无限性相比,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2012年刘芳菲主持的《文明之旅·读书之乐》节目有一组统计数据,“2011年中国共出版图书37万种,按一年52周,每周读一本计算,这一年出的书就够一人读7115年。”因此,知识之多,浩如烟海,我们只能“取一瓢饮”。尤其是进入课程的东西更要经过认真的筛选过滤。要将适应性广、包容性大、概括性强、迁移性高的知识“配餐”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这样的知识营养性高、滋补性强,是精选的、必须的知识,既高效实用,又不会过度增加学生的负担,是科学适度的。而倘若任意加载课程内容,也许动机是好的,希望学生多学点东西,但效果却可能因学生不胜其荷而适得其反。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往往喜欢用行政手段强行干预、强制推行一些内容进课程、进教材,而忽略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本身的规律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这是政府“闲不住的手”主观操弄和“乱作为”的表现,可怜学校在上层强势话语前,只能唯唯诺诺、屈从就范。即便有苦衷、意见、矛盾、问题,也不得不执行。希望我们的政府部门在教育决策(尤其是细到微观的教学层面)时,多一点理性,少一点干预;多一点科学,少一点随性,是该治一治我们的课程“外挂”太多、严重“超载”的问题了。

(作者系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三级教授)

猜你喜欢

工匠课程体系设置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工匠神形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工匠赞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