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业现代化与职业教育应对

2016-02-15石伟平

职教通讯 2016年34期
关键词:现代化农民人才

胡 微,石伟平

我国农业现代化与职业教育应对

胡 微,石伟平

农业现代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农业现代化为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职业教育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发展动力。通过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宏观策略选择与具体抉择转向分析,探索农村农业职业教育的应对策略与人才培养的重新定位。

农业现代化;职业教育;抉择与转型

专题探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应对

本期学术主持人:石伟平

主持人按语:网络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日益加快,职业教育作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必将发生根本改变。本期栏目组织的三篇文章,分别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影响,进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进行了大胆的预测,以期能够为职业教育自身的转型升级提供方向上的指引。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基础。“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将更加错综复杂,在农业发展面临发展方式粗放、农业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农业竞争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的背景下,转换农业发展方式,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活农民群众个体需求,发挥群体效应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应对农业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面向未来农业发展的前景,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也需相应的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农业发展。[1]职业教育要面对挑战、与时俱进,以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实现个体发展为己任,从宏观和微观着眼,不断探索创新,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机遇与挑战: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职业教育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

1.共享富农,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随着分享经济的发展,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共享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着力构建机会公平、服务均等、成果普惠的农业发展新体制,是促进职业教育增强自身吸引力的有效途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促进特殊区域农业发展:推进新疆农牧业协调发展;推进西藏和其他藏区农牧业绿色发展;推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农牧业加快发展。[2]这种讲求机会均等、向中西部及边远地区倾斜的政策能够有效促进地区农业均衡发展,同时,对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农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作为面向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智力支持,在培养面向高效节水型农业、生态保育型农业以及优势特色农业,掌握一定科学知识和管理技能的人才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激活个体,促进区域职业教育与培训效益的发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各类型农业人才发挥自己的优势,百花齐放,促进职业教育的区域效益整体提升。这主要表现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促进人才的积聚以及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去中心化、去平台化和去权威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农业创业更加多样,农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更加便捷。新型农民个体价值能够有效发挥,技能习得更加广泛使得区域内农业人才在一个平等的网络关系中相互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借助互联网成为区域内整体效应提升的有效应对之策。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职业教育的错位与挑战

1.学校本位职业教育的定位。农业的转型升级必然要走多元化的实现道路,面向农业现代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考虑不同需求的农业从业人员。而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是面向农村适龄人口的正式学校教育,其功能定位、培养体系等都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培养适应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人才的需求。学校职业教育教授学生普通文化理论和技术知识,这种基础知识对于维持处于粗放型阶段的农业生产是可行的,但在应对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上远远不够,对于智能化生产的农业来说就更显无力。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造成了职业教育功能的缺失:一方面,熟悉农业技术、掌握熟练技能的人才培养效率低下,非学历培训和职后再培训没有得到重视,加上片面强调理论教育忽视实践培训,使得学校本位职业教育缺点凸显;另一方面,学校本位职业教育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周期过长导致其滞后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亟待与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形成有效的整合,基本形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2.人才培养重量轻质。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的根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职业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快速发展的学校职业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培养了数量众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却不十分理想,适岗人员缺乏。围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全面发展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大力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全面培养农村生产型人才,积极培养农村经营型人才,加快培养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3];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基础上构建整套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制度,是职业教育与培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善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

(三)职业教育的转型与定位

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存在各种各样的挑战。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的转型与定位是面向农业内涵式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的农业技术型人才向具备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的农业创新型人才转变。《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依托农民职业教育、人才培训工程等各类平台建设一支熟悉行业情况、充满农业情怀、具备现代市场管理素质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复合型人才队伍。[4]

在面向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业职业教育的转型与定位就是要以产业融合升级为需求导向,解决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农业从业人员,如何培养适合的农业从业人员,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三、理念与策略: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职业教育的抉择与转型

(一)职业教育应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宏观策略

1.加快职业教育的结构调整,构建多层次全方位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层次和结构必须与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现代化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也是有效提升农业人口整体素质的必要途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所需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高度复合型人才,这不仅表现在具体的工作岗位和职业群内所需的知识,表现在需要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还表现在需要具备现代市场经营管理能力与对农业产业的情怀。为此,需要构建从中职到专科再到高职乃至应用技术型本科的一贯制人才培养体系,围绕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加强对各个学段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考核,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同时,开发各级各类职业培训证书,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建设,促进短期技能培训教育,以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2.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职业教育和市场需求对接。职业教育应当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积极应对农业产业升级。在人才培养上,要重视涉农专业和农学院的发展,促进科技兴农;要充分考虑职业学校学生的需求,为其提供职业生涯指导;同时,要准确了解农民的知识程度以及对知识和农业技能的认知与习得特征,在此基础上改革教学方式,创新培养模式,选择“适性”的教学方法,鼓励留乡务农农民、返乡农民工等参加职业培训。此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经济常态下“互联网+农业”对传统农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农业职业教育教学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方式。职业教育要从专注于数量扩张转变为关注质量提升,教学要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以适应不确定性的未来农业技术发展。同时,应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促进学生多种方式多样化可持续学习,关注学生体验和学习成效,推进学生自主学习。

3.开展全过程创业培训,搭建农民创业创新平台。农民创业是农村职业教育发挥经济功能的关键环节,因为相对于工业生产来说,农业生产过程中缺乏大量已经存在的工作岗位,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劳动力需要自己创造工作岗位,通过这种自我创造,才能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相结合。[5]基于此,政府逐步加大对农民创业创新扶持力度,实施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搭建农民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农民创业创新园,培育产业融合主体,为农民创业提供场地、技术支持和学习实践基地,开展创业展示、创业辅导、创业培训、创业大赛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各相关主体要积极落实向返乡创业创新群体重点倾斜的强农惠农富农及“三农”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新技术、创业过程以及市场信息指导等培训,重点培育一批创业创新带头人和辅导师,认定一批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实习和实训服务的见习基地,树立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典型,选拔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敢闯敢干、勤于耕耘、敢为人先的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示范带动农民创业创新。[4]

(二)职业教育应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具体转向

1.由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农业机器人大量使用的今天,传统农业从业人员难以应对智能化、专业化和可持续性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效益大幅下滑,传统农业从业人员需求下降。而以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标志的社会转型使得传统农民从消极应对自然变化转变为互联网环境中亿万农民中的一员,未来大批适应“互联网+”、掌握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的新型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升级的中流砥柱。有学者也指出,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技术与经营人才,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6]

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全日制学历教育,支持农业院校办好涉农专业,定向培养职业农民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能够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有利于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2.由无序走向合理的专业设置体系。职业教育的社会性使其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必然,然而目前许多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定位不清,没有进行过相关的市场需求调查,无法适应区域内农业发展要求;非正式培训和学校教育均呈现无序化、混乱化。随着智能农业的兴起,依托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流通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开设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建设专业群并依托区域农业发展特色和未来规划设置特色专业,依托特色专业及学校优势打造品牌专业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合理有序的重要保障。此外,举办针对农民、偏重应用领域的短期培训班,开展分区域、分类别、分专题职业培训,能够有效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逐步形成“分类分期、长短结合、校内校外”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提高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和有序性。

3.由学科知识转向能力研究的课程开发方法。由于农业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课程问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重视。现实职业教育课程中尤其是学校教育中课程着重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大多数课程是根据学科知识的分类设置,缺乏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生涯发展需求的系统化课程开发和课程组织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深化课程改革,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农业产业升级发展中知识结构变动趋势为导向,以各类农业从业人员工作系统中职业能力为基础,重构课程体系,实行毕业证书与从业资格证书并行的“双证书”制度,是打破学科课程体系的重要路径。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新动向,融合农业企业岗位需求,开设农业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处理等适应科技发展的新课程,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地位的课程体系,是农业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关键步骤。

农业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农村农业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从宏观策略和微观转型入手,为农业现代化培养适应需求的从业人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是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抉择。

[1]贾英杰.关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农业职业教育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8(6):73-74.

[2]国务院.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Z].国发[2016]58号,2016-10-17.

[3]中共中央组织部,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Z].中组发[2011]10号, 2011-03-21.

[4]农业部.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Z].农加发[2016]5号,2016-11-17.

[5]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6.

[6]唐智彬.论农业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M].职教通讯,2015(13):30-35.

[责任编辑 金莲顺]

胡微,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石伟平,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G710

A

1674-7747(2016)34-0038-04

猜你喜欢

现代化农民人才
人才云
边疆治理现代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