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二战时期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态度及政策

2016-02-15张宝行

枣庄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二战时期犹太人

张宝行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论二战时期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态度及政策

张宝行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二战时期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态度及政策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苏德战争是分界点。战前,苏联政府还是奉行传统的对犹政策,甚至更加不稳定;战后,苏联政府对犹态度发生了好转,但这种转变是伴随战争而发展的。此期,苏联政府对犹始终贯穿着接受、限制、利用的政策。当然,二战时期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态度及政策的转变,只是基于战争需要的权宜之计。

[关键词]二战时期;苏联政府;犹太人①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苏联的犹太人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内学者主要从整体和个案的角度来研究苏联的对犹政策。宋永成的《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悲剧》[1]和《二战时期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代表团的盟国之行评析》[2]从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这个典型案例的角度来探讨苏联犹太人问题。当然,从苏联政府对犹委会的态度中,也可以看出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政策,但并不全面。张海丽从文化的视角考察苏联对犹政策。其文《从意第绪文化看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同化(1923~1941)》[3]站在民族政策的高度,从意第绪文化的视角考察了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同化政策。余建华和康璇的《苏联对犹政策的历史考察》[4]考察了从1917年至1991年苏联政府的对犹政策,其中也涉及二战时期苏联对犹政策问题。但是,作者只是简单介绍了此期苏联对犹实施利用的政策,并没有详细考究之。他们指出,苏联对犹实行友好政策是从其外交政策来考量的。高麦爱的《斯大林时期苏联对犹太人的政策》[5]论述了整个斯大林时期苏联对犹太人的政策,其中也包含了二战期间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政策。作者总括了斯大林在其统治的不同时期对苏联境内犹太民族实行不同的政策:同化、压制、利用、消灭。作者的研究并不够详细,只是简单介绍了二战期间苏联对犹太人的利用政策。张建华的《简论苏联的犹太人问题》[6]简单论述了沙皇俄国时期和苏联时期的犹太人状况,概述了沙皇俄国和苏联对犹太人的政策。作者在宏观上探讨了苏联的犹太人政策问题,并未对之深入分析。张倩红和葛淑珍的《简论苏联政府对其境内犹太人的政策和态度》[7]主要梳理了从列宁时代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政府对其境内犹太的政策和态度。在论述斯大林时期的对犹政策时,作者只是一笔带过。毛远臻的《时代变迁中命运沉浮的苏联犹太人—评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初期苏联政府对境内犹太人的政策》[8]不仅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对境内犹太人的政策,还介绍了犹太人在二战中发挥的作用。但只对苏联犹太人政策作了初步的概括与总结,并未从多个方面来论述和证实其结论。肖瑜的《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的犹太民族政策》[9]的论述了二战前苏联的犹太民族政策,他认为苏联政府在犹太民族政策上强调的是谴责反犹主义,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在研究苏联犹太政策方面,他的《冷战与苏联犹太政策的变化(1947~1953)》[10]主要探讨的是以色列建国的问题。他认为,1947至1953年的苏联犹太政策是矛盾的,斯大林一方面积极支持以色列建国,另一方面又在国内发动了大规模的国家反犹主义运动,并扩展到东欧。

早在沙皇时代,就有大量犹太人生活在俄国的土地上。犹太人问题是俄国政府一直关注的问题。十月革命后,列宁对犹太人持一种肯定的态度。进入斯大林统治苏联时期,苏联政府对犹太人总体来说是不友好的。虽然在二战时期,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相对友好,但传统的反犹主义并未消失,在各个方面对犹太人限制诸多。二战时期苏联对犹政策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是苏联对犹态度和政策发生转变的关键。本文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主要从苏联的角度来考究二战时期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态度及政策,而且本文的重点也将放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的犹太政策上。

一、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实行传统的反犹政策

斯大林执政苏联后,对犹太人并不友好,继续实行排挤、打击的政策。苏联政府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对犹太人态度有所好转,但只是昙花一现。支持意第绪文化和反对反犹主义没有持续太久。在1938年,犹太学校被关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政府对那些有名望和有特权的机构发布秘密指令,首次命令这些机构限制对犹太人的承认。[11](P75)在1938年10月8日贝利亚对内务人民委员部战俘营中的战俘开展肃反工作的训令中,对各个战俘营的特别科下达的任务中提到“犹太人社会主义同盟”组织。[12](P173~174)一则表明这个在组织在波兰是有影响力的;二则显示出苏联关注犹太人,不管苏联基于什么目的。

1939年5月4日,德国驻苏联临时代办季别里斯基尔赫关于李维诺夫辞职致电德国外交部电,李维诺夫被解职外交人民委员是斯大林个人做出的决定。在最近举行的党的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号召谨慎小心,以防卷入冲突之中。莫洛托夫不是犹太人,具有斯大林的“密友和战友”的声誉。对他的任命显然是旨在保证执行斯大林提出的对外政策方针。[13](P29)众所周知,李维诺夫是犹太人。季别里斯基尔赫强调莫洛托夫不是犹太人和“旨在保证执行斯大林提出的对外政策方针”。一方面表明斯大林想把犹太人从政府官员中剔除出去,另一方面也反映李维诺夫并不坚定地遵从斯大林的外交政策。爱德华·德拉克曼对阿尔卡迪·魏斯贝格的《斯大林的反犹》一书评论道,“他的主旨是,独裁者(斯大林)的反犹开始于二战时期,并不是许多人相信的那样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才出现反犹倾向”。[14](P105)他还引用阿尔卡迪·魏斯贝格的观点,斯大林暂时保存了李维诺夫的事业是因为希特勒公开表达反犹立场,而在斯大林看来,处死李维诺夫意味着公开表露其反犹倾向。①虽然在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斯大林此时并不想公开反对犹太人,因为斯大林需要考量公开反犹在世界上可能会造成的影响。

苏联电影中关于描绘犹太人的方面也体现了苏联政府的反犹倾向。当然,在德-苏协定生效时期,苏联电影确实描述了犹太人。但犹太人不是作为纳粹统治的受害者,也不是为了使观众同情他们而设计的。[15](P42)可是,在同一年(1940),压力山大·杜辅仁科和尤利娅·索恩泽娃制作了纪录片《布科维纳是乌克兰人的土地》,这部作品描绘了来自切尔诺夫策的富裕犹太人,切尔诺夫策是布科维纳的主要城市,这些犹太人没有注意到这个地区贫穷的乌克兰人,却兴修过多的犹太教堂,在这一主题中依稀看见反犹主义的暗流。[15](P42)电影是苏联政府对内外的宣传媒介,电影中反映的犹太人主题显现了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态度。虽然苏联电影中出现了犹太人,但对犹太人持消极态度。张倩红和葛淑珍也认为,二战初期,《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签定使苏联政府再次对其境内的犹太人进行压制。[7](P13)

二、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实行接受、限制和利用的对犹政策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考虑到战争的需要,苏联对犹太人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并不彻底,但至少苏联政府在表面上没有实行反犹政策。伴随着战争的发展,苏联对犹逐渐保持着一种稳定的政策。与此同时,深受苏联传统反犹政策影响的斯大林及其政府对犹太人的政策又是矛盾的。

与纳粹德国的战争是在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鉴于战争,斯大林把反犹置于一个暂时次要位置。[16](P474)在1941年7月3日的斯大林对苏联全体民众的广播演讲中,斯大林讲述的主题是“苏联人民的生与死”,斯大林在这篇演讲中谈到了许多民族,但是唯独没有谈及犹太人。因此,主要的威胁与其说是死亡不如说是奴役,犹太人是被忽略的。然而,很快就有关于犹太人的报导出现在媒体中。[17](P71)苏德战争刚开始时,斯大林并不认为犹太人能够在战争中起到多大作用。在1941年11月6日的十月革命纪念日的讲话中,斯大林亲自提及关于首批遭到大量杀害的犹太人的内容。[17](P73)这说明斯大林开始关注犹太受害者。

可是在苏德战争初期苏联政府并未积极关注和报导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迫害。在与德国交战的第一年,苏联媒体对犹太人遭遇提及很少或者不关注。[17](P78~79)在同一年(1941),以犹太人遭到纳粹迫害为主题电影没有再次表现在苏联荧屏中,尤其是电影《马门教授》。[15](P43)

1942年1月14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领导人拉伦第·伯利阿把这些在卡里宁发现的文件用规范的俄语翻译出来,并发送给了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这份传真件包含所有文件的内容,但也有翻译错误,它省略了所有反犹信息,除开关于亚洲犹太人的危险的信息之外。斯大林关照《真理报》务必要在明天出版这份文件。[17](P75)这是一份希特勒给德国将军赖歇瑙的文件。《真理报》中一点也没有提及德国的反犹目标。这可以看出,苏联政府并不关注犹太人的生死。而且,在媒体的回应中,斯大林再次移除致命的反犹主义的内容,加入了草拟的报导,赖歇瑙的命令旨在灭绝爱好和平的苏联人。[17](P75)因此,甚至在1942年12月,(媒体)仍旧在尝试消弱对犹太人的关注。[17](P81)为什么苏联媒体妄图消除对犹太人的报导?宣传家们不想给纳粹机会去描绘苏联是被犹太人所领导,并为犹太人利益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宣传电影只是描述纳粹的野蛮,从没指出一个占大比例数目的犹太受害者。实际上,苏联观众没有渠道获知纳粹已对犹太实行了一种特别政策。[18](P168)可是,这种在1942年后关于报告犹太人的趋势中省略了“Jew”和“Jewish”的字眼。虽然苏联读者在1943年和1944年好几次读到或听到关于谋杀犹太人的报告,但他们可能认为谈论这些犹太人是不理智的。[17](P89)苏联媒体不报道犹太人遭受的苦难,而且苏联民众对犹太人也讳莫如深。整个战争期间,斯大林和他的同伴从各种渠道中可以听到纳粹正在蓄意屠杀犹太人,并占为所有。苏联媒体经常掩藏这种事实。在1942年1月,有文件证明了斯大林亲自参与了这种掩盖真相的事情。但这种隐藏并没有变成完全的和始终如一的,更不用说是一种政策。[17](P96)

为了获得国际犹太人的支持,苏联政府实行一条迥异的政策。例如,杰出的犹太知识分子,他们许多人从世界各地的电影中求助,因为在国内是不允许使用纪录片的连续镜头的。[18](P168)苏联政府默认犹太知识分子到世界各地进行宣传,这体现苏联逐渐放开了对犹太人的限制。1942年,苏联政府鼓励建立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但苏联政府只是为了获得国外的支援才允许建立这个犹太人组织,而且这个组织完全受制于苏联政府。可是对于完全的放开限制来说,很明显的是,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受到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的严格监督和控制。[19](P523)苏联政府牢牢控制着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它是应卫国战争的迫切需要而建立的半官方的犹太人反战组织。[1](P1)苏联开始放松犹太人与国外的联系。其实,在1942年3月,钟摆趋向于摇到另一个方向,为了寻求西方的支持,苏联政府建立了几个反法西斯委员会和在当年7月授权意第绪语报纸《Eynikeit》出版。可是,最显著的是,斯大林在1943年5月同意派遣苏联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即值得尊敬的犹太人演员所罗门·米霍埃尔斯,与意第绪语诗人和苏联国家安全部密探费弗尔一起去北美和英国,他们在这两个地方共花了七个月时间用于筹募活动和亲苏宣传。[16](P475)

在1943年年中,斯大林在莫斯科伏案写了一篇意味深长的关于德国对德占苏区的政策的分析报告。这份报告是在1943年3月收到情报机构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完成的。有一部分内容称作“反犹恐怖”,这份报告坦率且正确地称,“大批的犹太人在刚被占领的时候就被杀害”,“新的一波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处决开始于1942年秋”。[17](P67)这体现了斯大林对犹太人生死的关注,不管其出于什么目的。1944年1月18日,季米特洛夫就拟议中的波兰共产党中央局的组成问题给莫洛托夫的报告中写道,在我们对现有的波兰籍干部进行仔细的调查后发现,他们的数量很少。尽管,我们得出结论,尽管不太强,中央局仍可由下列成员组成:拉德凯维奇,波兰人(书记);华西列夫斯卡娅;斯韦尔切夫斯基,波兰人;拉瓦茨基,波兰人;贝尔曼,犹太人,(或明茨,犹太人)。[12](P409~410)这表明季米特洛夫希望波兰政治局都由波兰人担任,由于波兰籍干部很少,他才同意犹太人加入波兰共产党中央局。他还写道,华西列夫斯卡娅和其他波兰同志强烈要求中央局成员为7人,包括两名犹太人——贝尔曼和明茨。[12](P409~410)从其用语当中也可以看出季米特洛夫并不认可犹太人。在1944年1月24日季米特洛夫就组建波兰共产党中央局的必要性给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的报告中再次确定了他的结论,贝尔曼(波兰犹太人)仍旧名列于波兰共产党中央局成员中。[12](P411)季米特洛夫对犹太人的态度具有代表性,虽然犹太人不是最好的人选,但勉强还可以接受。这也反映出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对犹太人的态度,接受但也持保留态度。

1944年6月13日,索科洛夫斯基就波兰第一集团军政治教育部情况给联共(布)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中写道,“梅特科夫斯基(时任波兰第一集团军政治部主任梅特科夫斯基)给上级机关的各种报告中也竭力掩饰政治工作部门中有大量犹太人的事实”。[12](P438)他还写道,“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波兰人对苏联不友好是有害的,同样不加区别地信任所有的犹太人而对他们不进行认真审查也是有害的”。[12](P444)由此可见,索科洛夫斯基少校反感波兰第一集团军的政治工作部门存在大量犹太人的事实,他并不信任犹太人。可是,谢利瓦诺夫斯基对犹太人却持相反的态度。1945年10月20日,谢利瓦诺夫斯基给了贝利亚关于波兰犹太居民状况的书面报告。其中写道,应当指出,公安部和民警机关因反犹主义现象,同对犹太人居民的劫掠与屠杀行为的斗争还很不得力。[20](P76)谢利瓦诺夫斯基是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派驻波兰公安部的顾问,他批评了波兰政府并没对犹太人实行有力的保护。虽然,他做出报告的时间是在战后,但是苏联对犹太人的政策肯定是具有延续性。以上两个苏联官员对犹太人的态度完全相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政策是矛盾的。

事实是犹太人已被当作纳粹的靶子,而苏联政府却积极动员苏联和外国的犹太人为战争做出努力,以帮助苏联犹太人变得比战前更加自信、坚定。[19](P525)在战后时期,苏联政府相信在战争期间他们通过有组织的疏散来拯救了许多犹太人。[21](P480)这当然只是苏联政府的一面之词,究竟苏联政府有没有组织疏散犹太人。美国学者伯纳德·J·巴姆伯格认为,纳粹对苏联的入侵给犹太人带来了新的灾难,因为大部分苏联犹太人都生活在苏联的西部。虽然这些犹太人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但共产党领导人却不打算将犹太人从被入侵的地区撤出来。[22](P445~446)张建华认为,苏联政府对犹太人在苏联国内的旅游和迁居加以限制,当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被合并后,当地反对加入苏联的犹太人大量地被驱赶出苏联国境或者被大量地关进各地的集中营。[23](P70~71)从这两位学者的观点来看,苏联政府没有效的管理和疏散犹太人。美国学者泽夫·卡茨也写道,“几十万犹太人和其他苏联公民一起撤退到苏联后方,避免了纳粹的残杀”。[24](P506)纵使苏联政府对犹太人进行了有组织的疏散,疏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人民免受来自敌人灭绝的威胁,而是为了保障国家的劳动力。[25](P120)

但从幸存的受访者中可以看出,这些犹太人并不认为苏联政府很好。(犹太人)主要担心的是仅有苏联法律能抵制反犹主义并系住潜在暴徒的手,对犹太人而言,一旦苏联统治崩溃将必然造成灾难性的后果。[21](P494~495)这里提到的“潜在的暴徒”应该是指苏联的非犹太人,因为他们一直对犹太人持反对态度。大多数犹太受访者确信,如果苏联政府仍保留强有力的统治,那么它将会保护他们免受暴力和其他关于种族厌恶的措辞。[21](P495~496)苏联犹太人认为,虽然苏联政府不好,但至少可以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所以,他们不希望苏联政府的崩溃或者脱离苏联政府的统治。

一个事实是,23万或者更多波兰犹太人在苏联幸存下来,这其中估计有18万波兰犹太人选择战争结束后立即回国,可能也有20万波兰犹太人晚于1946年才离开。因此,大多数在大屠杀幸存下来的波兰犹太人是因为他们能够向东逃离。[26](P347)而且,战前330万波兰犹太人只有约35万在二战中幸存。[26](P347)在苏联幸存的波兰犹太人占波兰幸存犹太人总数的七分之五以上,这个比例是庞大的。姑且不考虑苏联基于什么目的收留这批东迁的波兰犹太人以及对他们实行什么政策,至少这批波兰犹太人幸存了下来,而且在战后回到了波兰。在二战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可以认为,这批波兰犹太人是为苏联对德战争服务的。

苏联政府是肯定犹太人为二战做出的功绩。尽管斯大林并不看好犹太士兵,但是苏联政府给了犹太士兵英雄称号。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有:俄罗斯人7900名,乌克兰人2000多名,白俄罗斯人309名,鞑靼人161名,犹太人108名,哈萨克人96名,格鲁吉亚人90名,亚美尼亚人90名,乌兹别克人69名,楚瓦什人44人,巴什基尔人39名,奥塞梯人32名,土库曼人18名,立陶宛人15名,吉尔吉斯人12名,加尔梅克人8名和其他民族的许多战士。[27](P467~468)在二战时期,苏联招募了犹太人作为战士。而且犹太人在这些人数中排第五名,这也体现了犹太人为战争做出的贡献。所以,苏联对犹太人的态度还是积极的,至少在对犹太人士兵上是这样。

三、结论

在整个二战时期,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态度始终处于消极和积极之间。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定后和苏德战争爆发前这段时间,苏联政府继续实行排挤、打击犹太人的政策。这种对犹政策,一方面鉴于苏联和德国签定了条约;另一方面也是苏联传统反犹政策的延续。德国此时已经对犹太人实行残忍的驱赶和迫害政策,这遭到世界人民、特别是国际犹太人的反对。再者,苏联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并未完全破裂,斯大林不希望因公开反犹而遭到声讨。所以,斯大林的反犹政策是低调的,留有余地。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斯大林虽然免去了李维诺夫外交部长的职务,但斯大林并没有彻底地断送李维诺夫的事业,而使之成为苏联驻美大使。苏德战争爆发后,基于战争的需要,苏联政府开始重视犹太人。但这种变化是随战争的深入而逐渐发展的。苏德战争刚开始时,斯大林以及苏联政府并没有关注和认可犹太人。苏联媒体经常忽略犹太人或者隐瞒关于犹太人的信息。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态度和政策是矛盾的。但总体来说,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态度是倾向于积极的。当然,在战争中,苏联政府为了利用犹太人,积极报导犹太人遭受的苦难,制作反映犹太人的电影或记录片,接受犹太族的士兵,组织建立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等等。这些举措都显现了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友好态度。虽然,二战时期,犹太人的生存状况并不好,但是他们在苏联幸存下来了。苏联至少接受犹太人生存在苏联的土地上,这也是一种立场和态度。但从整个苏联时期的对犹太政策来看,苏联政府对犹态度有所好转只是基于战争的迫切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权宜之计。

注释

①Edward Drachman.Stalin Against the Jews(review)[J].Shofar: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Jewish Studies,1995(4):105.转引自Antonina W.Bouis翻译Arkady Vaksberg的《Stalin Against the Jews》一书,New York:Alfred A.Knopf,1994.

参考文献

[1]宋永成.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悲剧[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2]宋永成.二战时期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代表团的盟国之行评析[J].世界历史,2012,(1).

[3]张海丽.从意第绪文化看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同化(1923~1941)[D].长春:吉林大学,2015.

[4]余建华,康璇.苏联对犹政策的历史考察[J].史林,2007,(2).

[5]高麦爱.斯大林时期苏联对犹太人的政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3).

[6]张建华.简论苏联的犹太人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2).

[7]张倩红,葛淑珍.简论苏联政府对其境内犹太人的政策和态度[J].世界民族,2007,(3).

[8]毛远臻.时代变迁中命运沉浮的苏联犹太人——评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初期苏联政府对境内犹太人的政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

[9]肖瑜.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的犹太民族政策[J].世界历史,2012,(3).

[10]肖瑜.冷战与苏联犹太政策的变化(1947—1953)[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11]Semyon E.Reznik.Soviet jews in the Glasnost era[J].Society Abroad,1991,(4).

[12]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9卷)[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6卷)[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4]Edward Drachman.Stalin Against the Jews(review)[J].Shofar: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Jewish Studies,1995,(4).

[15]Hicks,Jeremy.First films of the Holocaust:soviet cinema and the genocide of the jews,1938~1946[M].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2012.

[16]Victor H.Winston.Reflections on the anticipated mass deportation of Soviet Jews[J].Post-Soviet Affairs,2015,(6).

[17]Karel C.Berkhoff.“Total Annihilation of the Jewish Population”the Holocaust in the Soviet Media,1941-45[J].kritika:Explorations in Russian and Eurasian history,2009,Vol.10,N0.1.

[18]Peter Kenez.Jewish themes in Stalinist films[J].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1998,(4).

[19]Hiroaki Kuromiya.World war II,Jews,and Post-War Soviet Society[J].Kritika: Explorations in Russian and Eurasian History,2002,Vol.3,No.3.

[20]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3卷)[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1]Anna Shternshis. Between Life and Death:Why some soviet jews decided to leave and others to stay in 1941[J].Kritika: Explorations in Russian and Eurasian History,Summer2014,Vol.15,No.3.

[22][美]伯纳德·J·巴姆伯格著,肖宪译.犹太文明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3]张建华.世界历史·二十世纪的民族与宗教(第18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24][美]泽夫.卡茨著,费孝通等译.苏联主要民族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5]Sergei Maksudov, Claire Rosenson.Evacuation Documentation and Testimonies as Sources for the study of soviet jewish population losses during world war II[J]. Holocaust and Genocide Studies,Spring2012,Vol.26,No.1.

[26]Laura Jockusch,Tamar Lewinsky.Paradise lost?: Postwar memory of polish jewish survival in the soviet union[M].Holocaust and Genocide Studies,Winter 2010,Vol.24,No.3.

[27][苏]苏科院历史所编著,徐桂芬等译.苏联民族—国家建设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责任编辑:杨全顺]

On Attitude and Policy of Soviet Union Government to Jew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ZHANG Bao-hang

(The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0,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Soviet Union's attitude and policy to Jew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which dividing point was the Soviet-German War in 1941. Before the war, Soviet Union followed the traditional policies to Jews, which was unstable. At war ,Soviet Union had a good attitude to Jews,but, this change was developed by the war. At this period, Soviet Union's policies to Jews went through with acception, limitation and utilization. Certainly, Soviet Union's changing attitude and policy to Jews wa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the war, which didn't lasted long.

Key words:the Second World War;Soviet Union;Jews

[收稿日期]①2016-05-29

[作者简介]张宝行(1990-),男,广东韶关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现代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16)04-0043-06

猜你喜欢

二战时期犹太人
二战时期飞机造型设计研究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四二战时期德军装甲战术
自尊
自尊
自尊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二战时期德军装甲战术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二战时期德军装甲战术
犹太人的生意经
逃票的方法
二战时期海上交通线斗争的几点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