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微循环研究进展
2016-02-15赵明
赵明
冠脉微循环研究进展
赵明
【摘要】综述冠脉微循环的研究进展,在整个冠心病的研究中,冠脉微循环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就将重点阐述关于冠脉微循环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进展。深入探讨冠脉微循环功能异常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冠脉微循环;冠心病;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整体发展,冠脉微循环以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主要包括冠心病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旁路移植术或冠脉支架植入术使血管再通后出现的无复流现象;由于该疾病的近几年来的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因此临床研究也给予高度的重视;本次研究就将综述冠脉微循环的研究进展。
1 冠脉微循环异常的病理生理
1.1心肌毛细血管阻力增加
血液粘滞度是决定直径在30 μm的心肌毛细血管总阻力的主要因素,直径>30 μm的心肌毛细血管总阻力主要由血管阻力决定。当若循环总阻力增加在60%~70%,血管阻力和血液粘滞度对总阻力的影响是相乘,换言之,即便是很小的血液粘滞度也会对毛细血管总循环阻力产生影响。通过自身调节,轻、中毒冠脉狭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动脉的阻力,进而有效的抵消微循环阻力的增加。因此,总血管阻力不会有明显的变化,而且静息下CBF也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1.2微血管无复流现象
结合现有的临床研究资料可知,造成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微血管栓塞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该过程中发生的氧化反应、炎症反应及血小板激活都会发生相互影响的作用[1];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缺氧后多会由于微血管被压迫和心肌细胞肿胀的原因,出现微血管血流血流受阻的情况;由于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内皮素-1和白介素-6等炎症因子的释放量增加,而一氧化氮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却会出现降低,因此再灌注时,易造成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的聚集、黏附和趋化,这些情况都有可能会造成心肌不可逆损伤的发生。
1.3冠脉微循环侧支血流
结合过往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心肌出现坏死情况的发生有以下几个独立因素:(1)存在冠脉侧支的血流。(2)发生急性心肌缺血时血流>25%[2]。一般情况下,相比于正常血流速度,侧支血流的速度更慢;而与正常心肌相比,侧支血流区域充盈延迟则更为明显。当梗死区域有侧支循环供血,当梗死血管再通后,患者的心功能多会有相对较为明显的恢复,而决定恢复程度的因素包括侧支血流的空间分布及具体数量有直接的联系;大部分患者都有侧支循环,但是只有其中一部分相对较大的侧支血管能够夹住冠脉造影进行观察。而梗死相关动脉未再通的患者,由于侧支循环存活的心肌而诱发心肌缺血,多会产生包括心室壁张力增加、心肌局部功能丧失及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2 临床表现及治疗
2.1临床表现
无复流现象普遍会出现在冠脉大血管再通手术过后,发病急是其较为显著的临床特点,患者除了有较为明显的心绞痛症状外,还可能会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少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猝死的情况。
2.2西医治疗
无复流现象的预防需要介入术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当患者出现无复流现象时,除了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冠脉内给药和保护装置外,恢复期的治疗效果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意义。临床上较常见的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凝聚类药物,如腺苷、钾通道激动剂、血管紧张素和转换酶抑制剂等。临床上将β-受体阻滞剂看做是X综合征治疗的首选药物,在改善CSFP患者心绞痛症状中,β-受体阻滞剂有其他药物不具备的临床效果;而他汀类药物则具有较好的维护内皮细胞功能和抗炎的效果。
2.3中医治疗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中药制剂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效果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临床研究显示[3],丹红注射液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减轻细胞水肿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通心络胶囊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上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川穹嗪和复方丹参滴丸在改善微循环上也有相应的临床价值。
3 总结
冠脉微循环障碍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具体三种类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及不相似之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三种类型的病理类型的病理机制为炎症反应、微血管病变和内皮功能障碍,并因此造成心肌无法达到有效灌注而出现各种缺氧缺血的临床症状[4-5]。此外,CSFP因为各种具有差异性的危险因素的长时间影响,易造成微循环病变所引起的灌注不良。针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需进行相应的个性化用药[6];当前,临床上各类作用于冠脉微循环障碍治疗的药物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临床认可[7-8],相比西药而言,中药的药性更加温和,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不仅能够保证治疗效果更能兼顾安全性,值得在临床研究及实践中给予更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靳维华,王斌,董鹏,等.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研究分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2(6):398-500.
[2] 李东晓,杨芳炬,郑有顺,等. 参附注射液的微循环作用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2,20(11):191-194.
[3] 李易,卢竞前,高彦,等. 步长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治疗的研究进展概括[J]. 中国实用医药,2013,14(16):237-239.
[4] 李晨光,戴宇翔,黄浙勇,等. 冠状动脉血流缓慢患者临床及造影结果的特点分析[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39(7):642-646.
[5] 张华,贺颖,连建华,等.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2,25(3):300-303.
[6] 孔祥东,杨宇霞 . 简化的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单倍型分析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J]. 临床内科杂志,2005,22(7):797-802.
[7] 孙洪英,和姬苓,杨国安,等. 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0,7(10):514-518.
[8] 张怡,初少莉,施静艺,等.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血尿醛固酮水平相关[J].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6,6(4):212-218.
Research Progress of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ZHAO Ming,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021, China
[Abstract]To summarize the progress of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has high security in who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tudy, which has irreplaceable clinical significance. This study would emphasis expound the progress of physiology, path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explore the therapy method of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 deeply.
[Key words]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search progress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6.02.027
【文章编号】1674-9308(2016)02-0041-02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