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2016-02-15潘澍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45期
关键词:弘扬总书记道路

◎潘澍

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潘澍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从历史、现实、未来、理论、文化多维度,我们的文化自信都有充沛的依据和来源。中国道路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21世纪是中国道路探索的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文化自信的多维依据

相关重要论述。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强调:“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位于珠海的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时再次重申“文化自信”,指出:“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第一次正式提出来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但真正在党的文件、在中央领导同志讲话中,把“四个自信”并提,是在2016年6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了坚定“四个自信”,而且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来源。从历史、现实、未来、理论、文化多维度,我们的文化自信都有充沛的依据和来源。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历经沧海桑田、风激云荡,绵绵不绝、生生不息,一枝独秀、世界唯一。从现实维度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民族自强的伟大胜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继续前进,让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让具有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让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让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从未来维度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美好愿景就在未来不远处等待着我们为之拼搏、为之投入。从理论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提高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都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和源泉。从文化维度看,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丰厚的历史传统和人文菁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光辉历程培育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工作作风;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我们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两种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贯彻。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国家层面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弘扬先进文化、健康文化,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继承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我党高度评价我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并要求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明确提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让革命文化发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精神是超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革命文化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学习、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

中国道路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道路汇聚传统的凝聚力、理念的感召力、制度的整合力、形象的亲和力,传达出自身的文化魅力。中国走出自己独立自主、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有其内在的文化依据。中国在中国道路的实践中产生了影响世界的重要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道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文化创新。中国道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特点,突出性质是走了一条非西方的发展道路,方法论是把中国发展道路建立在国情的基础上。这就是中国道路的文化逻辑。可以说,19世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纪,20世纪是苏联模式实践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道路探索的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潘澍系辽宁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弘扬总书记道路
弘扬爱国精神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