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任与风险社会
——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

2016-02-15邓雨芊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45期
关键词:现代性信任人类

◎邓雨芊

信任与风险社会
——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

◎邓雨芊

随着现代化以及工业化的不断往前发展,人们开始对于自身生活的方式感觉到不按与焦虑。以往的经验开始不够,因此信任也开始变的不保。而在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当中,我们在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当中看到了现代社会当中的风险,由此产生了信任制度的理念,希望通过制度来保障人类自身的安全,随后还相应的产生了一系列的相关理论。具体到中国,其社会文化是根基于家庭生活的,而且对于社会的信任范围也进行了限制。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之下,我们不但没有建立起一套崭新的信任机制,甚至传统的根基也受到了动摇。这也是中国自身信任危机的根源所在。

西方社会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前后开始将“信任”作为一个相对系统的研究领域来进行研究,而在此之前,我们对于其的研究则主要停留在一些零星的研究上面。后来一部分的西方学者发现其自身所存在的研究价值之后,开始对于其加大研究的重视。信任本身是人类进行一切类型的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之下,其并没有引起人们更加的重视,反而只降不升。由于信任本身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这并不以为这诚信不重要,而正是因为信任本身的重要性,我们利索应当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前提。

在社会不断往前发展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信任危机,目前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在整个学术界范围之内其都引起的足够的重视。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将信任作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是怎样出现的,第一,其中牵扯到了西方的社会学当中现代性的概念。由于社会学本身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所产生的一个具有现代性的产物。现代性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之后,开始成为众多的人文学者乃至于科学家进行社会特种的一个具有良好整体性的方向。学者们在对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经济等方面来对于现代性的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由此其中所引发的相关话题也开始引起了不同的含义。而其核心在意义在于,随着人类的社会以及生活的不断随着现代性产生改变,而引发“不安”,产生这种“不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社会发展变迁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断裂。由于工业化的往前发展,人们开始不得不离开或者主动的放弃以往已经熟悉的生活。此时,现代性作为传统的对立面开始逐步的形成,而且中间也没有形成具备连续性的基本特征。如果人类要想在当前的社会当中获得良好的生存状态就必须要与以往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进行割裂。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将,如果人开始进入另外的一种状态,首先就会产生生活上面的不确定性,并且因此而产生心理上的焦虑。但是,这种心理感受本身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其对于新社会的兴奋、新鲜以及好奇感会在一段较长的时期之内对于人类自身的意识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人们会对于这种全新的方式会有一定的不适应,甚至可能是抱怨,但是人们已经开始享受生产力发展和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一切成果,并不想回到过去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当中。而由于不想回到以往的生活以及生存在新社会当中所存在的不适应之间势必会具有一定的张力,而这种张力则就是我们所谓的不安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面,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看到的是人们会义无反顾的往前走,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其中不安与焦虑则只是在缓慢的进行积淀并且最终等待爆发。

与信任一样,风险也是对于未来的可能性的一种预测的方式。而这很容易会导致人们引发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观念,这其中一种我们称其为乐观主义,另外的一种我们则可以称其为悲观主义。对于乐观主义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时间,此类人都会对于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而这在以后会引发进一步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说的进步理论。按照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来说就是“明天会更好”;而悲观主义的人则认为,人类的一切的行动都会导致未来的毁灭,因此在性从当中也是尽量的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减缓、保留甚至是放弃一部分的资源开发以及利用,而且在伦理上也对一些科技成果的使用来进行放弃,从而最终达到维持正常生活的目的。在以上的两种观点当中,还隐藏着另外的一种过程以及结果的论调。

在中国的由于长期的处于农业社会当中,该种社会制度之下,几乎不存在不信任的相关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那时候的存在着不证自明的信任关系。在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当中,与“信”相关的讨论相对较少,具体的说来中国传统的“信”主要是将的朋友之间的关系。而与“信”有着紧密联系的另外一个字就是“忠”,我们这里所说的“忠”主要是放在君臣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讨论。辩证的来说,“忠”当中已经包含了“信”但是信当中却并不包含“忠”,这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信任关系。

说当一个个体说他忠于某人,一定表明了 他们的信任关系;而当一个人说他信赖某人,则并不表明他们的忠义关系;如果一个社会的伦理强调忠,说明这个社会需要一种比信更极端的价值观。 儒家如此看重这两个概念,其实是看到了 非血缘关系在建立关系时的危险,这种危险说明小农经济下的非血缘关系之间的信任关系在本质上是难以建立的,因此从时代特征上讲,儒家别无他法,可以努力的方向只能是用“忠信” 来等 同于 “孝亲”。 所谓等同,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认同,儒家文化在这点上的不懈努力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毕竟还是有极大的限度,因为它不涉及对陌生人关系的讨论。

按照目前正在兴起的西方社会资本理论观点来看, 经济行为是嵌入在社会网络当中的,而这个网络的最重要基础就是信任。当前的中国在大力推进市场经济时,没有同时推 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任机制。这也许是中国政府近来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所在。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中学)

猜你喜欢

现代性信任人类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