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浙南科技城建设要素保障问题研究
2016-02-14张纯恩龙湾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浙江温州325000
张纯恩(龙湾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浙江温州325000)
温州浙南科技城建设要素保障问题研究
张纯恩
(龙湾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浙江温州325000)
随着温州浙南科技城选址确定及建设正式启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本文基于温州浙南科技城建设的背景,借鉴外地科技城建设的做法,探讨温州浙南科技城建设涉及的要素保障对策建议。
浙南科技城;要素保障;集聚区
2014年,中共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启动温州浙南科技城建设①。2015年7月底市委、市政府正式将温州浙南科技城选址在龙湾区(高新区)。基于把温州浙南科技城建设作为温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和重要工作抓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明确了“1358”(即“一年启动、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成型、八年争取建成”)的建设思路。为加快推进温州浙南科技城建设,有必要对温州浙南科技城建设涉及的要素层面的支撑保障进行探讨,力求为决策提供点滴参考。
一、浙南科技城建设的战略意图
(一)提升区域竞争新优势
建设浙南科技城,有利于提升温州市在浙南、闽北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新常态下以创新为驱动力的经济发展制高点。通过建设浙南科技城来集聚优质创新要素,有利于培育提升浙南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完善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强化温州市乃至浙江省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关键地位和独特价值。
(二)主动融入“两创”战略
建设浙南科技城,有利于发挥全球温商资本与文化优势,推动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温州拥有雄厚的民间资本和深厚的文化认同,通过浙南科技城实现发展平台的跨越式升级,有利于为全球温商资本提供一个富有想象力的聚焦点,释放发展空间,再造发展红利,引导创新资本良性集聚,激发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在新一轮发展大潮中再创辉煌。
(三)集聚可持续发展要素
建设浙南科技城,将有助于集聚多元城市职能,培育温州新的经济增长极,为温州东部中心城区的发展壮大汇聚现实动力。温州正加快城市东进的发展战略,浙南科技城将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价值,凸显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职能特色,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型产业集群,加快温州城市框架的拓展,促进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探索生态战略新路径
建设浙南科技城,将有助于促进生态文明与民生幸福,为建设美丽温州努力探索新路径。浙南科技城建设将全面创新发展模式和路径,淘汰落后产能、改善修复生态环境、重塑城市形象,对促进“两创”、“两富”、“两美”,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意义重大。
二、建设过程中的要素保障问题
(一)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由于温州高新区和龙湾区现行的体制是政区合一体制,简单理解就是龙湾区即高新区。在调研过程中各方集中反映两大问题:即高新区与龙湾区存在管辖边界不清、职责监管存在交叉不顺问题,较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新区的发展。同样,浙南科技城28平方公里的四至范围,由于处于高新区范围之外,现行的管理体制将出现浙南科技城部分职能与龙湾区的职能部门职责存在交叉。为此,从有利于浙南科技城建设层面考虑,亟需市、区两级层面加以理顺,努力使浙南科技城成为温州体制改革的先行区和各项改革的创新区。
(二)政策保障需要强化
目前,针对浙南科技城建设相关土地、财税、产业、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尚未出台,所谓的“政策洼地”效应尚未出现。财税政策方面:现行财税政策方面看,在区一级层面没有多少优惠空间,亟需以科技城建设为契机,创新举措,针对科技城具体项目出台相应优惠财税政策。产业导向方面:科技城区域范围及周边,受制于区域传统产业衰落、高新产业尚未培育成熟,同时比照周边地区,现行的产业政策已落后周边地区,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在产业政策导向层面亟需制定浙南科技城发展的产业政策。人才要素方面:综观国内其他科技城建设,高端人才集聚是关键。而从现实条件看,目前,就浙南科技城建设涉及引才、留才、用才等方面的保障政策还未形成完备体系,现有人才政策尚待突破。
(三)土地资金制约明显
土地指标问题。主要两方面:一方面,用地指标紧张。浙南科技城项目实施涉及需新增建设用地约为652公顷,农转用(包括耕地)约458公顷。目前,温州市近几年建设用地指标十分紧张,2015年省下达温州全市的土地利用计划新增建设用地为2 361亩(157.4公顷),其中农用地2 012亩(134公顷),下达到龙湾区(不包括奖励指标)的新增建设用地为344亩(23公顷),其中农用地294亩(19.6公顷)。而浙南科技城规划范围内涉及农转用的土地将近10 000亩,根据科技城的建设时序,这些土地要在未来5年内实现农转用,每年这点用地指标与科技城的用地需求相比,可谓杯水车薪,所以,用地指标制约是科技城建设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另一方面,用地成本较高。众所周知,温州的土地价格处于高价状态,成为招商引资能否落地的重要制约因素。以龙湾区近年来的土地出让情况为例,龙湾城市中心区G-01地块(住宅兼容商业)出让价为700万/亩;蓝田临时标准厂房园区内的国际机电城项目(批发零售用地),2013年一期地块出让价为140万/亩,2014年二期地块出让价为130万/亩;工业用地方面,空港新区永兴南(北)园的出让价在35万/亩~40万/亩。同时,现行的土地出让制度要求经营性用地采用招拍挂方式供地,在出让公告方面要求不得设置任何前置性条件,如竞买人必须具备已建成项目达到一定数量的营业额、纳税额、产值等经营业绩。这也为招商引资项目能否顺利取得土地带来不确定因素。
资金保障问题。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经济也出现了增速放缓,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凸显,导致政府基金收入缺口越来越大。为了维持政府性的固定资产投资连续性,通常通过银行间融资来解决暂时的资金缺口。就龙湾区而言,2012、2013、2014年区本级财政总收入分别为30.32、37.6和38.88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13.88亿元、19.15亿元和20.73亿元,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为13.46亿元、16.5亿元和18.5亿元。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庞大的投入,单靠财政无法支撑浙南科技城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税收形势严峻、组织财政收入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浙南科技城建设将只能通过融资来解决建设问题。因此,做好浙南科技城建设投资规模测算,解决融资抵押物等问题迫在眉睫。
(四)城市环境亟需改善
具体表现:一是环境污染整治任务重。调研发现,浙南科技城所处的区域,其中黄石山以北目前分布着原温州工业园区、蓝田工业区两大成规模的工业区,合成革、印染、制革、化工(农药)、电镀等相关行业呈集聚状态,周边大气、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二是休闲环境打造任务重。以黄石山山体公园打造为例,尽管黄石山公园已初步建成并免费开放,然而真正使其成为类似温州杨府山公园品质还要做出许多努力,才能适应科技城建设的休闲需求。三是城中村改造任务重。现浙南科技城规划建设范围内有22个旧村(永中街道6个,海滨街道7个,瑶溪街道9个),按照现行城中村改造计划,未来3年内要完成22个村改造任务。按照原改造规划和计划,拟整村改造2个村,部分改造12个村,综合整治8个村。
(五)配套设施明显滞后
一是规划布局衔接滞后。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龙湾空间战略规划、科技城空间规划等不同层级规划由上而下存在指导关系,但是随着发展的客观需要由下而上的优化调整本身存在滞后性。科技城28平方公里内,原扶贫开发区规划为工业区,龙水北片、瑶溪北片围绕城市中心区整体布局主要规划功能为住宅、商贸,其配套设施布局急需当前科技城规划要求进行优化调整。二是路网通行能力滞后。科技城临江靠山,地形狭长,系温州西部主城区与龙湾区(高新区)、洞头区、经开区、瓯飞围垦的交通咽喉。目前,除瓯海大道、机场大道投用(现已达到通行饱和)之外,温州大道、环山路、瓯江路等3条东西向主干道尚未建成。加之多山地形限制,区间道路老旧,主干道辐射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急需根据科技城开发建设进行路网优化建设。三是生活配套设施滞后。科技城周边现有文化、教育、卫生、住宅等社会事业配套与产城融合的东部新城定位差距明显,而目前附二医、口腔医院、永强中学、龙水北片安置工程等基础配套设施进展滞后,难以同步跟上科技城建设发展的需要。
(六)氛围营造需要加强
通过对相关部门调查,以及科技城先行启动区域街道、村走访,有三大问题亟需通过系统、充分的宣传。一是对科技城建设的认知度明显不足。调研发现,大部分干部对于浙南科技城仅停留于听闻层面,对于科技城的定位、范围、意义以及开发时序认识不足。二是对科技城建设持观望态度占多数。基于当前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考虑到科技城所处的区域位置、科技要素基础,对浙南科技城的建设和发展持不乐观的看法,思想上未统一、行动上及时跟上,持观望态度者较多。三是群众、企业的支持度需要提升。科技城区域内涉及城中村改造的村民,对科技城认识不深,仅关注城中村改造涉及自身利益问题;区域内部分企业因自身经营现状或利益问题,对科技城建设持消极态度等。此外,在温州市层面上,还未形成全市动员,全面建设浙南科技城氛围不强,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三、若干对策建议
借鉴及梳理外地科技城建设的关键性成功因素,主要有科创能力、产业基础、软环境、硬环境、区位交通、资本活力等六大要素促成。同时,基于上面对现状的梳理分析、部门单位建议,在推进浙南科技城建设过程中,务必要在六大关键要素方面有所突破。
(一)立足高效运作,优化体制机制
科技城要以成为温州体制改革的先行区、各项改革的创新区为导向。借鉴杭州未来科技城有关体制机制,按照“市区联动、封闭运行”模式,设立浙南科技城管委会(与高新区管委会合署办公)。主要负责推进浙南科技城发展战略、空间规划、产业布局、科技创新、项目准入、投融资管理等方面工作并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具体负责科技城区域的开发、建设、管理工作;制订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参与研究拟订浙南科技城有关人才、产业、土地等政策;参与对属地街道征迁工作监督、考评。同时,鉴于浙南科技城部分职能与龙湾区职能部门职责存在交叉的实际情况,为厘清职责边界,建议在浙南科技城划定的2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上述职能由浙南科技城管委会直接负责。
(二)创新工作举措,强化政策保障
财税优惠政策。借鉴杭州未来科技城做法,依据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不同层次标准,积极申请制定其在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出口退税等方面的具体返还政策。
项目配套政策。具体如:对实验室、科研院所等项目,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时土地用途设置为科教用地;由政府建设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低租金或免租金提供使用,企业可适时回购;借鉴北京未来科技城,农房集聚采用就近安置原则,预留适当产业用地便于农民就业;借鉴武汉未来科技城,农房集聚摒弃“一村一策”,制定统一的拆迁还建安置政策并参照深圳市做法研究市场主体开发建设模式;借鉴天津未来科技城,对高水平产业化项目,优先保障用地,提供人才公寓、安居房、商品房等生活配套。
鼓励扶持政策。借鉴杭州未来科技城,增加温州高新区管委会部分职能,包括科技城范围内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产业投资项目节能评价审批、科技项目及科技发展基金立项审批、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认定、规划跟踪管理和规划验收等;设立一级财政,实行封闭运作,协调市、区有关部门,集中提供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服务。其他方面包括,设置创投引导基金,鼓励资本市场积极与创新创业项目对接,为优质项目提供担保和贷款贴息;鼓励企业并购、重组和上市;制定对孵化器、加速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实验室以及企业技术中心等的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品牌建设,对机构排名、标准制定、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给予奖励。
(三)整合关键要素,突破瓶颈制约
从国内科技城建设的经验看,资金、土地、人才、平台等要素既是关键要素,更是瓶颈性制约因素,启动浙南科技城建设必须要重点考虑这些关键要素。
土地要素保障。针对用地指标紧张问题。建议市级层面在安排年度用地指标时,优先考虑浙南科技城建设的用地指标需求,尽可能的予以倾斜支持。浙南科技城范围内不再保留永久性基本农田,不再新增市级项目的资金平衡用地,土地转用及占补平衡指标由市政府统筹单列。加快研究与科技城定位不相符功能(如港口、物流、仓储等)的退出机制。充分依托温州低效土地开发利用的政策红利,研究出台科创用地、科创用房的优惠使用政策。统筹落实科技城产业转化基地,用于承接科技城的产业研发平台孵化成功的高科技企业。针对用地成本较高问题。要最大限度发挥土地价值,降低企业初始用地成本。根据国土部等六部委新出台的《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5号)文件精神,一是鼓励采取租赁方式使用土地,逐步实行工业用地“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的供应方式,由中标人或竞得人先行承租土地进行建设,产能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并通过验收且符合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条件的,再依法办理出让手续。二是出让土地依法需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的,在公平、公正、不排除多个市场主体竞争的前提下,将投资和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的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标准、产品品质要求作为土地供应前置条件;以先租后让等方式供应土地涉及招标拍卖挂牌的,招标拍卖挂牌程序也可在租赁供应时实施,租赁期满符合条件的可转为出让土地。三是新产业工业项目用地,生产服务、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一定比例的,仍按工业用途管理。科教用地可兼容研发与中试、科技服务设施与项目及生活性服务设施,兼容用途的土地、房产不得分割转让。出让兼容用途的土地,按主用途确定供应方式,在现有建设用地上增加兼容的,以协议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资金要素保障。坚持投资规模与财力匹配,测算好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确定融资规模。建议将温州浙南科技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温州市一级平台运作,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前期启动资金问题用先期投入资本金来解决,工程建设启动资金问题通过产业融资解决,工程建设资金采用项目贷款、发行项目收益债或PPP模式等。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产业项目与金融深度融合、有效对接,吸引资本推动创业创新。积极争取平安、民生、招商等国字号金融机构支持,加强与大型央企、风险投资机构的战略合作,探索向国际金融组织申请项目贷款。加强政、银、企三方合作,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全面构建立体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整合各类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实现“集聚”效应。此外,借鉴外地科技城建设做法,在推进浙南科技城建设过程中,根据开发时序和地块特征灵活采用“园区+企业自建”模式、“园区+企业自建+开发商开发”模式及“开发商+企业自建”模式,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资金紧张问题。
平台要素保障。建议举全市之力支持科技城集聚科创要素,实现差异化发展。政府率先建设(或返租)一批公共科研平台、人才平台、创客空间,实现人才拎包入住。结合温州“人才十条”,将科技城作为浙南地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同时加强对中层人才、重点大学毕业生的政策支撑力度,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攒力量。与温州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开展深度合作,积极引导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企业研究院、中介机构等科创项目向科技城集聚落户;优先保障新引进的大院名校、科技项目落户科技城。
人才要素保障。要整合温州现有的人才政策,制定国际国内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对不同标准的高层次人才实施差别化的创新创业支持资金、贷款贴息、人才公寓、办公用房、购房补贴、租金补助等政策,并设置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居留、出境、落户、就医、社保、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关爱政策。要借鉴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做法,结合温州民间资本充沛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人才+资本+民企”的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和海外人才走到一起,帮助创新创业人才解决融资问题。
(四)匹配产业定位,强化项目导向
从浙南科技城的地理位置上看,十分特殊,正处于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的交叉节点,这两大产业集聚区在产业定位上均突出了先进制造业。由此,必须要充分考虑浙南科技城建设所需要的产业业态、类型。根据《温州浙南科技城产业发展规划(中间成果)》,产业定位为“三大主导两大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即激光与光电、新兴材料、生命健康;两大新兴产业即新能源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即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创新金融服务业。基于产业定位,在招商工作中要把握三大方向:一是注重高端引领。科技城建设要体现科技型、前沿型,必须在产业上突出引领作用,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相关服务指导目录》、《中国制造2025》等目录指导,重点要把握“三主导两新兴”产业的引入、培育、发展。二是做好接地气文章。建设科技城并不是要完全抛弃传统产业,而是在过程中要切实结合温州地区特别龙湾及周边产业特点,充分考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通过科技的导向,使传统产业走向高端。三是突出2.5产业项目。基于浙南科技城所处的地理节点,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更加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使浙南科技城在服务周边产业园区(集聚区)产业发展方面凸显特殊地位。
(五)完善基础设施,做好配套供给
优化城市环境。依托黄石山、茅竹岭山体生态本底好的有利条件,完善生态休闲配套设施,打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片区。加大整治力度,切实改变因工业污染、城中村建筑密集、工业与住宅混合导致园区内生活环境恶劣的现状。健全基础设施。加快温州大道、瓯江路、环山北路等主干道路建设,优化建设区间道路,打通断头路,形成网络清晰的主干道和区间道路网,畅通科技城区域内外交通网。高起点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加强地下管网改造。推进通信设施建设,使之与科技城定位相匹配。强化生活配套。借鉴外地科技城建设做法,在启动科技城建设之初,要充分考虑生活配套项目建设,切实解决人才入驻、安家、就业、就学、生活等需求。基于浙南科技城建设,现阶段要加快建设温州附二医龙湾分院、温州口腔医院、永强中学、龙水北片安置工程,同时,要考虑引入品牌学校、建设人才公寓、商服项目,以期配套科技城建设需要。
(六)扩大有效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一要借助大平台开展大宣传。在市级以上平台进行浙南科技城宣传活动,在全国范围形成认知氛围,借用在外温商、各界人士传递作用,努力扩大科技城在外影响力,形成品牌影响力。二要分层次、全方位相结合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市、区干部开展集中动员教育活动,强化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市、区干部齐抓共管、共同努力,步调一致的工作局面;在区域内结合城中村改造,展示科技城产城一体的美好局面,动员群众参与其中,分享建设成果;在园区企业整顿中,结合转型提升,科技升级举措,共促企业升级转型,参与科技城建设,成为助力。形成科技城建设人人参与、共享成果的浓厚氛围。三要多渠道、多形式相结合展示科技城。制作专题宣传片、宣传手册,打造科技城规划展示厅,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平台、纸媒体等媒介大力开展宣传活动;结合重点工程项目推进,展示科技城形象;举办专题宣传周,借用各类公共展示活动载体宣传科技城。把浙南科技城的概念、形象充分展示给广大干部群众,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占据各类媒介重要位置,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助推科技城建设。
注释:
①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浙南科技城西起茅竹岭、东至滨海大道、北临瓯江,南至瓯海大道,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主要涉及高新区核心区(原温州工业园区)及瑶溪、永中和海滨三个街道。按照“立足温州、辐射浙南、影响全省”的目标定位,通过八年的时间,将浙南科技城打造成为:浙南科创要素新高地,创新资本聚焦新平台,温州东部中心新标杆。
[1]龙湾年鉴[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5.
[2]张虹,王冰.苏州科技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A].第十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分6:区域创新与绿色发展(I)[C].2014.
[3]赖丹花.科技创新园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李兆熙,张政军,贾涛.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运营模式比较[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7(05).
[5]杭州未来科技城发展对策思考[J].北方经贸,2014(1).
(责任编辑:易元芝)
Research on the Factor Guaranteeof the Construction of Wenzhou South Zhejiang Sci-tech City
ZHANG Chun-en
(A ffairsOfficeof Longwan DistrictGovernment,Wenzhou,325000,China)
With the launching of address selecting and construction ofWenzhou south Zhejiang sci-tech city,itattracted high attention from thewhole society.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its construction and the reference of high-tech city construction in other cities,this paper explored factor guaranteesand countermeasure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Wenzhou south Zhejiang sci-tech city.
south Zhejiang sci-tech city;factorguarantee;gathering area
TP279.27
A
1672-0105(2016)01-0055-06
10.3969/j.issn.1672-0105.2016.01.014
2016-01-13
张纯恩,法学学士,龙湾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