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特稿的文学性写作手法

2016-02-14姚一铭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学性文学

□姚一铭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新闻特稿的文学性写作手法

□姚一铭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066000)

新闻特稿是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比通讯更具有故事性,写作更具技巧性。普利策新闻奖评选优秀新闻特稿的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

在确保真实的前提下,新闻特稿强调运用文学手段,更加精准地再现新闻事实,使新闻从深度和广度上更具有价值。近年来,无论是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还是都市类媒体,都会大方地承认,“讲故事”是一种有效的新闻写作方法。

一篇优秀的新闻特稿从标题开始就应该具有文学性的特征,好标题起到提纲契领、突出主题的作用。

2012年,我采写了一篇讲述“年轻民警火车轮下英勇救人”的故事,获得了第29届河北省新闻奖一等奖。2012 年7月的一天,秦皇岛市昌黎县火车站发生令人感动而震惊的一幕:不到20岁的实习民警李博亚,在火车站站台上巡逻时,突发乘客落入铁轨事件,李博亚冲下站台救人,被压断一条腿。此事件受到极大关注,除了是一起突发事件以外,还具有深度挖掘的空间。人们想知道:他是谁?为什么有这样的勇气?他的腿怎么样了?后悔不后悔?带着一连串疑问,我第一时间赶赴昌黎,经过两天的深入采访,并与李博亚的家乡取得联系后,对这个实习民警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回来后,连夜完成了3000多字的报道《士到危时方见义》。

在编写报道标题时,我感到“年轻铁警火车轮下英勇救人”“实习铁警临危施救腿被压断”等俗套的标题都无法体现这个年轻人的义举和心境。最后,在报社总编和版面编辑的帮助下,选择了林伯渠先生诗作《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一句话:“士到危时方见义”,作为稿件的标题,进而高度概括了他的身份特征及事件意义,再现了年轻民警的英勇行为和仁义之心。

新闻特稿的本质是新闻,是对历史的记录,必须以真实性作为基本原则。同时,新闻特稿也是要给读者讲述一个故事,在写作时,会较多地借助生动形象的叙事方式和技巧。正如2007年,《南方周末》在总结自己特稿风格时提出:“追寻文字的美,呈现复杂的真。”

由于文学真实与新闻真实的差异性,很多人认为新闻写作中应排斥文学手法。其实不然,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发展新闻事业以来,从没排斥过文学表达在新闻中的运用,尤其是在特稿写作中。

例如1960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新闻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无论从谋篇布局还是到文字的精雕细琢,读起来都像是一篇小说。文章通过选取多镜头的表达方法,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文字中运用文学性的表现,再现了紧急情况中,人们的真实心理活动和行动。这篇新闻稿件堪称“文学运用于新闻”的典范之作,也因此被改篇成电影、入选教材。

如果记者平铺直叙讲述“有61名农民兄弟中毒,为一个药品,调动了多方力量进行救援”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却缺乏准确、精致的技巧性文字表达,那么这一事件中的人物内心活动、所做出的努力、存在的困难等等细节,都难以真实地再现。

文学性是文字表达方式的高级技巧,比起平实的语言,更加能够再现新闻的真实。很多时候,一个新闻事件,其真相是全局的,不是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一段文字就能够全面展现的,而此时,对于一些具有深度新闻价值的题材,读者想知道更多。但繁杂的细节、交织的人物关系、背后的深层意义,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更好地呈现?这就需要通过高度的概括总结、巧妙的结构规划、适当的细节描写和准确练达的语言,达到写实的目的,从而还原现场。

具有写作技巧的新闻往往在开头就能抓住人们的眼球,运用新闻事件的矛盾与冲突作为新闻主线,由此展开去,增强故事的动感。1972年,《华尔街日报》记者厄尔·戈特沙尔特在关于迪斯尼公司的一篇报道中是这样写的:

自从这位沃尔特·迪斯尼公司的共同创建人1966后死于肺癌后,这里没有发生丝毫变化。……

他的继承者们依然在他的思想指导下工作着。……

所有这些,让迪斯尼公司成了美国商业界不折不扣的怪人。通常情况下,如果某个机构的领导者或者创始人突然撒手人寰,没有对企业的发展留下既定政策,更没有给员工留下什么关照的话,新上任者往往只会对他的前任表示口头尊敬,在等待一段时间后,适时推出自己的政策……

对于一些批评家来说,迪斯尼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

在这篇报道中,“冲突”是一个戏剧性的元素。记者在迪斯尼公司和批评家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对立关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暗含的对立关系:坚守多年以前的价值和标准的迪斯尼公司,与社会文化的变化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对立在整篇故事中不断发展、不断强调,描绘了一个独特的迪斯尼公司。而这篇报道后来被证实是具有预言性的,几年后,迪斯尼因落伍问题而付出资产的代价,并遭遇管理层巨变。

美国《俄勒冈报》原主编杰克·哈特,在讲解新闻特稿的故事技巧时说,写新闻和写故事一样,都需要动作语言,使文章具有动感。一位不了解动词的作家可能会将最富有戏剧性的事件变成最乏味无聊的故事。例如一段关于战争的描写:

然后有一道闪光,一声巨响,接下来是蘑菇云和碎片。一颗路边炸弹毁了带头的悍马军车。

这一段里具备了所有的要素,但用了一个无力的动词,一个虚词,加上多余的完成时态,现场效果完全被掩盖。如果使用动态词修饰,句子会更加生动:

路边炸弹火光一闪,炸毁了带头的悍马军车,顿时间灰飞烟灭,一片狼藉。

寥寥数语,将战争的场面尽收笔端。

当然,将文学手法用于新闻特稿写作中,要讲求一个度,避免夸大事实、观点偏颇,避免用作者的倾向和观点,绑架读者的情绪。

理性的内容和语言,往往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也就很难收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使新闻失去意义。而感性的、具体生动的、具有戏剧冲突的内容和叙事方法,常常能扣人心弦,留下深刻印象。

随着业界对新闻写作手法的研究深入,以及受众对新闻美学欣赏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媒体走上“运用文学叙事的方法写作新闻”的道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的“新新闻主义”到70年代普利策奖专门设立“特稿写作奖”,说明了新闻写作发展更加趋向于借鉴文学的手段和方法,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有学者在分析新闻写作手法时谈到:“大凡世界上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作者会讲故事。”可以预见,在新闻特稿的写作中巧妙地使用文学手法,这是历史的必然,是记录当下的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仍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泉.《现代新闻写作》,西安出版社2002年版

2.【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华夏出版社2006

3.《后台》第三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

4.《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新华出版社1999年【美】李普曼.《新闻与正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新闻的价值》,新华出版社1998年

5.方毅华.《新闻叙事导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

6.曾凡华.《谈谈新闻与文学的杂交优势》

7.吴肇荣.《中国现代作家型记者》,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邓利平.《审美视野中的新闻传播》,新华出版社2002年

猜你喜欢

文学性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彼得·威德森“文学性”理论的思考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卡勒与伊格尔顿的“文学性”理论对比研究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文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