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就不可替代的自己
——新媒体语境下《赣州晚报》改版的实践与思考

2016-02-14刘润发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6期
关键词:赣州晚报版面

□刘润发

(赣南日报社,江西 赣州 341000)

成就不可替代的自己
——新媒体语境下《赣州晚报》改版的实践与思考

□刘润发

(赣南日报社,江西赣州341000)

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报业在时效性、信息量等方面已经不占优势,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彰显自身价值?如何在网络、手机的围堵中坚守阵地,突出重围,获得生机?

创刊于1994年的《赣州晚报》审时度势、变革图存,在2015年初、2016年初连续两次改版,以“本土”“原创”“深度”为改版诉求,力求在与网络自媒体、新媒体的拼抢中扬长避短,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错位竞争,稳固传统纸媒的既有优势,成就一份不可替代的报纸、一家不可或缺的媒体,收到了良好效果。在大部分纸媒发行、广告“断崖式”下滑的当下,2015年度,赣州晚报的发行量和广告经营保持平稳,实属不易,甚为难得。

求贴近,以“本土”稳固报纸的受众空间

随着自媒体、新媒体的门槛大幅降低,各种信息源和公众号如过江之鲫,铺天盖地,资讯泛滥,信息纷纭。不仅如此,这些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借助新技术和新的传播载体瞬间可达,大大挤压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空间。

作为一份都市类晚报,天然具有地域属性,只要精准定位,做强本土,求贴近,接地气,仍然有望成就不可替代的自我,寻得一方生存的空间。

(一)本土新闻扩容增量

做强本土,首先体现在为本土新闻扩增体量。通过2015年、2016年两次改版,《赣州晚报》地方新闻已由原来不足6个版,增加到了目前的近12个版,本土新闻体量的“增容”,使报纸更贴近本土、更接地气。与此同时,一些早已成为“旧闻”的国内、国际时事、娱乐新闻版面被压缩,“地方性”空间由此得到释放。

针对过往评论版面,选取的新闻事件全国性时事偏多、作者也以外地偏多的现状,为强化本土理念,我们提出了“头条本地化”“本地作者评本土新闻”的要求,开设“晚报快评”“有此观点”等地方新闻评论专栏,在报社内部成立评论小组,并聘请地方知名评论写手为特约评论员。这样,不仅确保了评论版头条本地化,而且带动了更多本土作者评论本土新闻事件的良好风气。

(二)本土文化浓墨重彩

在改版过程中,赣州晚报同时提出了“专刊本地化”思路,此举在为报纸增加本土信息量的同时,也将关注点聚焦在传播本土文化,营造浓厚的本土文化氛围上。

赣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块红土圣地,更是一个绿色家园。推介赣州灿烂的历史文化,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是晚报的责任使命。此前,赣州晚报曾经推出过“图说客家”“红色记忆”等挖掘赣州历史文化的系列图片专版。近两年的改版,赣州晚报更加浓墨重彩、不遗余力做好本土文化宣传,开辟人文周刊,推出大型系列报道《虔城市井的喧闹与寂静》,连续发稿50余篇。此外,晚报围绕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赣州脐橙节等重要节点,不惜版面做好报道,为收集整理、继承传播本土文化不遗余力。

(三)根植基层深耕不辍

本土之“土”,意指原生态、基层。赣州晚报在新闻策划、新闻实践中,始终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以作风建设为做强本土新闻提供支撑。

2015年5月,一场洪水侵袭赣州。赣州晚报摄影记者奔赴一线,记录下全市干群共同抵御洪水的动人场景。其中,一张摄影记者在齐胸洪水中采访的照片刷爆朋友圈,引来无数点赞。

这是晚报记者深入基层的生动写照。晚报常年开设“记者走基层”专栏,结合当时报道重点,真心诚意开展“走转改”,如“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走基层、看项目”系列报道、“记者走基层·寻访节假日坚守岗位的一线职工”系列报道……深入基层锤炼了记者的作风,也让报道更加贴近本土,散发着泥土芬芳。

去同质,以原创彰显报纸的存在价值

当下,受众从网络、微信、报纸上获得的信息日渐趋同。如何避免这种现象,是纸媒必须深思的问题。

我们认为,一份在内容方面过多人云亦云的报纸,在任何时候都难有生存空间。尤其在当下,“原创”是报纸安身立命、彰显其存在价值的根本。改版之前的读者调查意见显示,大部分读者希望加大原创新闻的力度,读到更多具有晚报特质的作品。

2015年、2016年,《赣州晚报》两次改版都将“原创”作为根本着眼点。新闻思考保持独立、全国新闻争取落地、新闻竞争力求独家,是赣州晚报实现“原创”的三个途径。

(一)新闻思考保持独立

自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准入门槛的大幅降低,人人都可以拥有话语权,人人都可以成为发布者、传播者。如此,固然多了发声的渠道,但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显而易见,以至于人们对微信的看法是:“微信,只能微微地信”。在各种资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语境下,保持独立思考、避免人云亦云,就是保持媒体的原创品格。

2015年3月23日起,一则源于赣州某微信公众号的消息在赣州市民的朋友圈里传开。消息题目是《昨天,在赣州8路车上发生了一件悲惨事件》,讲述赣州一公交车上,一老人为了抢座位,殴打谩骂一名带病的乘客。这则新闻传播广泛,严重损害了赣州城市文明形象。

通过对这起新闻事件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几个漏洞。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安排记者采访赣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并上网检索相关信息。最后证明,这是一则数年前就在各地开始流传的假新闻。赣州晚报迅即刊发调查结果进行辟谣,并对率先发布、传播谣言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举报,赣州市公安局网络安全监管支队介入调查,有力打击了造谣传谣的不法行为,匡扶了正义,增强了读者对纸媒权威的信任。

(二)全国新闻“落地开花”

“原创”的第二条路径,是将全国新闻“落地开花”。

对于政策解读类新闻,力求结合赣州实际。如国家开放二孩政策公布之后,《赣州晚报》立刻做了落地报道,对赣州市民“生与不生”的纠结进行新闻调查、对二孩如何优生提供医学服务等等。

对于突发事件类新闻,力求植入赣州元素。如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后,我们了解到其中有一名赣州籍消防员参与救援并身负重伤,立即跟踪报道了该消防员参与救灾、负伤治疗、伤愈出院的各个过程;深圳光明新区滑坡事故发生后,我们持续报道赣州籍群众失联消息以及赣州蓝天救援队赴深救援的消息;公安部悬赏35万元通缉的河源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刘纪平,在赣州下辖的瑞金市落网,赣州晚报也针对其落网细节进行了报道。

(三)新闻竞争力求独家

赣州虽然是中部地区欠发达城市,新闻竞争不如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激烈,但也是多家媒体的“必争之地”。进驻赣州的省内外多家都市报、晚报类纸媒,与《赣州晚报》形成竞争态势,一定程度上冲击着赣州晚报的市场;而本地网站、新媒体、自媒体等新生力量,更是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纸媒带来不小的生存压力。

当本地媒体内容更加趋于同质,做好独家,是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致胜法宝。

2015年,赣州下辖的会昌县举办民俗旅游文化节,特邀祖籍会昌的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回乡演出名作《十三角关系》。这一新闻吸引了央媒、省媒以及地方媒体关注的目光,各媒体篇幅角度虽然有所不同,但以同质化内容居多。常规报道之外,赣州晚报记者敏锐捕捉到了另一个细节:往年,会昌的传统民俗活动往往需要宰杀大量鸭子作为祭品。而这一年,在赖声川和当地政府的倡导推动下,庙会期间宰杀活鸭的数量大为下降,上万只塑料鸭代替活鸭成为祭品走上供桌,祭祀风气更加清新文明。

在整个民俗旅游文化节结束时,各媒体皆以闭幕作为重点进行了报道,赣州晚报则独辟蹊径,推出一篇独家稿件《会昌倡导祭祀新民俗万只塑料鸭清新赶庙会》。稿件出来后在本地媒体圈内引起不小震动:这样一个倡导文明新风的鲜活素材,被所有媒体忽略,但赣州晚报把它做成了独家。

拒肤浅,以深度满足受众的阅读期待

信息爆炸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空前碎片化时代。深究、好奇是人的自然天性。浮光掠影与走马观花式的新闻阅读,固然迎合了现代社会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但读者深入探究的心理期待,仍是刚需。

微博微信在时效快捷的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语言美感和深度认知的丧失。阅读经验告诉我们,阅读的功能不仅仅是获取资讯,优秀的文字表达本身传达出来的优雅、美感,可以带给受众一种如沐春风的阅读享受。而具有深度的好文,更是新闻供需市场的“稀缺品”,这也是大部分操之过急的新媒体尤为欠缺的。

考量之下,赣州晚报将“深度”作为了改版的一个着力点。深度报道可以满足受众对热点话题刨根问底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深度报道更加讲求行文结构和文字表达,也可以满足读者对文字的审美期待。

“深度”还是纸媒与网络新媒体差异化错位竞争的策略需要。在时效性与信息量方面,纸媒天然不是网络新媒体的对手。避其锋芒另辟蹊径,是纸媒扬长避短夹缝中求生存的现实选择。

(一)业务考核向“深度”看齐

改版之前的赣州晚报,每个版面平均有5-8条稿件,稿件较为零碎。一些有看点的新闻线索,语焉不详。记者偏爱写短稿,这与原有的考核制度有关。短稿来得快,容易完成考核任务。深度报道费时费力,在考核中容易吃亏,大家觉得“划不来”。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赣州晚报修订考核制度,增加深度报道分值,减少零碎稿件分值,对专职深度报道记者减少任务条数压力,鼓励记者多往深度报道方向努力。考核方案的修订起到了杠杆调节作用,有效保障了深度报道的数量和品质。

(二)机构设置向“深度”倾斜

为了顺应改版之后对深度报道的常态需求,赣州晚报新组建了深度新闻部,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记者4名。

深度报道在采访经验、写作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对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度新闻之争,归根结底也是制度之争、人才之争。赣州晚报抽调擅写大稿、敢写大稿的记者充实到深度新闻部,就是为了确保深度新闻在量上能确保供应,在质上能够带来震撼。

目前,赣州晚报每周至少刊发两期原创深度报道,每期确保一个整版。对于情节曲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稿件,则不吝以通版甚至更多版面推出,版面数量服从稿件需要。

(三)内容取舍以“深度”为标准

改版之前的赣州晚报时事版面,选稿也有着和地方新闻版面同样的困惑:深度和信息量难以兼顾,一方面想面面俱到,一方面又想突出重点。这直接导致了时事版面风格的左右摇摆。

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我们意识到,对同质化严重的时事稿件,没必要面面俱到。因此,在时事选稿时,摒弃大而全的编辑思维,改为选取热点话题,通过对各种信息源的深度整合,把话题做深做透,同时在编辑整合的过程中,体现编辑思想和媒体立场。

经过市场测试,一个版面做一条深度稿件,比起一个版面放五六条碎片化信息,读者在前者停留的时间明显更长一些、宣传效果更好些、媒体影响力更大些。

纸媒与网络新媒体之间的恩怨纷争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延续纠缠。纸媒要在新技术的剧烈冲击下变革图存,当扛起“本土”“原创”“深度”的大旗,激荡广大报人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勇气,成就不可替代的自己,引领纸媒发展进入新的天地。■

(作者系江西省赣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猜你喜欢

赣州晚报版面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赣州好朋友科技有限公司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圣诞夜》晚报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赣州:“1+100”为青年办实事 做青年贴心人
版面撷英
版面“三评”看得失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新版面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