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中显奇文风新
——浅谈民生新闻的创新意识

2016-02-14胡亚华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6期
关键词:古樟衡阳晚报

□胡亚华

(衡阳晚报,湖南 衡阳 421001)

变中显奇文风新
——浅谈民生新闻的创新意识

□胡亚华

(衡阳晚报,湖南衡阳421001)

新闻贵在“新”与“深”。新鲜、深刻,是一篇好新闻的两大基本要素。民生新闻这一新生事物,其核心定位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从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百姓生活和生存状态,提供基于生活资讯等方面的服务。它是多视角和创新性的一种新闻传播形式,愈来愈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怎样将民生新闻写活写美,最关键的就是记者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着力唱好题材、视角、方式及语言创新的“重头戏”,让民生新闻既有思想高度、洋溢着时代气息,又亲民近民“接地气”,读者乐于阅读,成为受众喜爱,充满正能量的精神食粮。

发现新题材:独家报道“一纸风行”

题材,是新闻宣传的基石,在一篇稿件中起着关键作用。报道题材的新鲜之处,体现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的,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社会影响较大,人无我有的“独家事实”上,需要记者用一双时代的哲学慧眼,及时捕捉、快捷发现、精准判定、深入发掘,抓住那一条条又大又鲜的“新闻活鱼”。

记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发现力,即新闻敏感。发现力是记者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它要求记者上接“天线”,心装总政策,熟知中央精神,同时下接“地气”,摸透百姓的思想脉搏,用一双知微见著、明察秋毫的新闻慧眼,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中,发掘最鲜活、最典型、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题材,启迪揭示隐藏在社会表象背后的本质和趋势,让受众得到明确认知和哲理。

去年夏天,笔者在探寻“衡阳最美古树”时,获悉衡南县松江镇千年古树面临水淹困境,大洲岛上千年“镇岛古樟”急需一个“新家”,千年古樟如何抵御洪水侵袭?是移是留?足以吊起读者的胃口,如何替古树新建防水“寝宫”,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新闻题材。

笔者很快写成了一篇题为《大洲岛上千年“镇岛古樟”急需一个“新家”》的报道,图文并茂地发表在2015年5月26日《衡阳晚报》七版头条上。同时,紧跟事件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连续报道。《衡阳晚报》还辟出救树热线,实行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介联动、社会公众直接参与护绿保树这一事件之中,推动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全国各地林业专家相继奔向大洲岛;中国园林网、潇湘晨报等媒体纷纷转发古樟被淹困境;《衡阳晚报》通过救树热线,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在国家、省、市、县林业专家反复论证指导下,历时近3个月,通过就地砌筑挡水墙等办法,千年古樟最终有了一个“安乐窝”得以就地保存。

一株千年古樟的宣传,远远超越了对它本身的救护,它传递着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传递着保护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家国情怀。此稿因其全新独特的题材和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获2015年度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奖一等奖。

选择新视角: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即便同一新闻事实,因为作者的新闻视角不同,显现的宣传效果也大不一样,因此,运用多元化角度透视新闻故事背后的故事,是创新民生新闻的关键所在。采写民生新闻,亟须选取多元化的崭新视角,进行全方位的理性思考,善于讲述新闻故事背后的故事,善于揭示隐藏在纷繁复杂社会表象背后的本质和趋势,善于挖掘新闻事件背后蕴含的丰富时代内涵的价值取向,既从百姓的视野,彰显人本关怀,又从思想高度,弘扬时代新风,这既是民生新闻的基本点,也代表着民生新闻求新思变的发展方向。《衡阳晚报》2016年4月25日发表的《一场车祸发生后的宽容与担当》就是运用新视角,采写民生新闻的一个成功范例。

2016年4月21日7时40分,衡阳市西湖公园旁发生了一起小车祸,肇事司机并没有一走了之,而是主动担责,坚持开车送老人去医院检查,并特地印发“寻人启事”为老人四处“寻亲”;被撞老人大度包容,千方百计为肇事方节省开支,始终不肯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

记者敏感地察觉到这场“小车祸,大感动”典型事件的新闻价值,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分析、探索这一新闻故事背后的故事,从车祸伤者救治的细节着笔,将肇事者勇于担当与受害者的友善包容的故事情节娓娓道来,并以反弹琵琶,换位思考的全新角度,展现了小车祸事件背后荡漾着的责任与担当、理解与包容、爱心与善意,在“不同寻常”的关系中,揭示出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为友善的崭新人际关系和人心向善带来的平凡感动,让友善的力量得到了最生动的完美体现。

稿件刊发后,引起《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湖南日报》等中央、省级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先后派记者来衡阳采访这桩当事双方相互宽让的“暖心事”,小车祸撞出的“大感动”,经《人民日报》发表和客户端推出后,引来众多网友点赞。

运用新形式:大数据更有说服力

报道形式是服从并服务于新闻内容的载体。精准运用和不断创新报道形式,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是写好写活写美民生新闻的重要一环。

数据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生产要素,运用大数据是领导机关、社会各阶层和广大民众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时代进行决策的新型元素,也是读者了解社会宏观层面和社会现象的一个窗口。媒体近年来依靠信息技术,借助统计出来的大数据,作为民生新闻表现形式,已成为一种新趋势;媒体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将民众个别分散的行为进行归纳汇总,配以简图及精彩的文字点评,揭示出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它比语言更具说服力。这种大数据,既可为领导机关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又可为经营者提供市场导向和经营方略,更为广大读者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直观形象、可供分析的参考数据。

2015年以来,《衡阳晚报》新辟了“大数据”专栏,运用百姓衣食住行等生活状态,大胆利用多部门数据库,比如人口信息、交通信息、住房信息、水文信息及气象信息等等,揭示衡阳人的年节迁徙路线、出行方式,常住人口、男女比例及罕见水文天气变化等,通过对这些数据、图表进行分析、预测,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反映相关民生问题。

2016年3月11日《衡阳晚报》刊发《春运40天衡阳超千万人次出行相当于希腊全国集体搬了一次家》的报道,通过图表数据等形式,图文并茂,客观而深刻地揭示了今春衡阳火车站外出务工人员减少,以及“春运潮”渐显颓势的深层次原因,此文经衡阳全搜索网站客户端推出后,3小时点击率就达5万余人次。

巧用新语言:形象精准意境美

语言作为表述新闻内容的工具,是写活写美新闻的重要因素,采写好民生新闻,同样要求语言生动、形象、精准,富有特色,尤其要尽量多采用一些带有汗渍味,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劳动群众的语言,让新闻具有如临其境,“色香味型,呼之欲出”的现场感,具有让人浮想联翩、寓意悠长的意境美。

笔者从事气象报道长达15年,发现气象报道数字单调枯燥,且经常报道,极易落入俗套。如何将读者十分关心的气象报道写得有新意、有特色,吸人眼球,读者乐看不厌?

2016年3月初,衡阳经历了一场“三月飘雪花,一周过四季”罕见的奇趣天气现象。笔者精巧布局,灵活运用风、雪、雷、雨等气象元素,形散意聚的散文笔调,写成了一篇《三月飘雪花一周过四季》的稿件(2016年3月11日《衡阳晚报》6版),不仅融入了丰富的气象信息,还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气象报道变得生动传神,风趣幽默。文章开篇,笔者运用白描手法,生动形象地将一位菜贩对“三月飘雪”的直观感受呈现在读者面前,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四天连降24℃,一周历经春夏秋冬的过程,与此同时,请气象专家就这一奇趣天气现象进行了科学解释。稿件刊发后,不少读者纷纷点赞:“不仅获取了大量气象信息,还看到了新闻的美学价值。”■

(本栏编辑:江水)

猜你喜欢

古樟衡阳晚报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水彩作品选登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圣诞夜》晚报
“天下第一樟”
古樟
千年古樟
中油桃4号在衡阳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古 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