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三峡地区民间信仰的多元特征及其原因

2016-02-14王友富程嘉伟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50086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间信仰

王友富,程嘉伟(.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50086)



试析三峡地区民间信仰的多元特征及其原因

王友富1,程嘉伟2
(1.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2;2.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摘要:长江三峡地区的地域、历史条件和民族因素使这里成为多种宗教文化的际会之地,既有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宗教信仰,又有土生土长的道教,还有逐渐中国化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复杂的民间信仰文化是三峡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本地区人们的礼仪、伦理、思维及民风习俗,对本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都产生过复杂的作用,了解三峡地区民间信仰的多元化特征及其原因,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认识三峡文化。

关键词:三峡地区;民间信仰;多元特征;原因

信仰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它以对未知领域的敬畏为基础,是对某一崇拜物所产生的价值信念。民间信仰一般是指乡土社会中植根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鬼魂、祖先、圣贤及天象”[1]的信仰和崇拜,也有学者称之为“民俗宗教”或“普化宗教”。三峡在历史上一直是一条重要的移民通道,无论是过境三峡的移民还是开发三峡的移民,他们进与出的几次大迁徙,都对三峡文化和风俗习惯造成了多种变化,这使得三峡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人文文化,形成了适合本土自然、经济环境与人文生态的文化整合,从而生成了具有三峡本土文化特色的风俗习惯。特别是形成了纷繁复杂的三峡民间信仰。

一、三峡地区民间信仰的多元性特征

三峡古代宗教在三峡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后传入了多种宗教,这使得三峡地区存在着多种民间信仰。佛教于西汉末东汉初,道教于东汉末期先后流播,伊斯兰教于元朝由陕甘一带回民传入重庆,也有600多年历史。东汉时,道教和佛教已传人枳地(今涪陵市)。唐宋时,观庙渐多,道佛兴盛,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天主教开始在涪州传播。光绪三十二年(1906),基督教传入。历史上,重庆主城区曾长期是五种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的重点活动地区之一。五种宗教传人重庆城区的时间有先有后。佛、道教在重庆城区建立寺观的时间均在唐代,天主教和基督教则是鸦片战争后才大量传入。重庆市有一批历史悠久的寺观教堂,渝中区罗汉寺、梁平双桂堂、南岸慈云寺、九龙坡华岩寺、大足圣寿堂、南岸老君洞、重庆清真寺、天主教民生路若瑟堂和基督教社交会堂等,在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佛教、道教传人恩施,始于唐代,宋、元相继发展,至清初计有大小寺庙道观80余座。清末民初,由于火灾、兵祸或年久失修,有所损坏。据光绪《巴东县志》记载,濒临长江的巴东县治以南一里的汉寿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县治以西一里的洪山寺,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2)。据清同治三年(1864)编撰的《宜昌府志》统计,东湖(今宜昌城区和夷陵区)、长阳、兴山、长乐(今五峰)、归州(今秭归)等县共有寺观256处。其中仅东湖县就达127处。清末民初,跨越西陵峡两岸的秭归县内有宫、观17处,寺、庵21处,祠、庙22处。三峡上游宗教文化的大发展始于抗战爆发后,随着重庆被确定为战时陪都,三峡上游地区因未受到战火肆虐,宗教团体信众大量西迁来渝,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这五大宗教置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不仅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宗教自身也获得了巨大发展,由于宗教信仰的民众不断增多,民间信仰的队伍也不断壮大,宗教本身没有民间基础就不可能发展,这就使得三峡地区的民间信仰具有了多样化特点。

1.多功利实用色彩。民间信仰的实质是求吉利,免灾。无论是预知俗信,祭祀活动,还是形形色色的巫术,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利益。巫术不是祈求,就是驱赶,也是尽力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减少想象中的鬼神等危害[2]。民间信仰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在古代社会,民间信仰差不多是崇拜神灵,皇帝被称为天子,是神的象征,这就使得民间信仰满足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使得国家比较便于管理。现在民间的一些鬼神信仰有利于民众的精神寄托,许多信仰者都认为他们所信仰的神灵能够给他们带来福运,减少生活中的压力,从而产生了对自己信仰的依赖。

2.多神秘性。民间信仰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这一点主要通过民间信仰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和他们的活动体现出来。在他们的活动中,利用了神话传说,方式也多巫术色彩,如招魂术、送魂术、驱疫术、冲傩还愿,神判中也必夹杂着过火海、上刀梯等巫术,像放蛊等黑巫术更是神秘。虽然有些通过口头来说,但是其神秘色彩十分浓厚。

3.俗世化趋势十分明显。民间信仰往往是多变的。民间信仰尽管有较大的保守性,但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文化的提高,人们的鬼神观念日趋淡薄,信仰方式不断简化。

4.包容性与模糊性。民间信仰有较强的包容性。它和基督教、佛教、道教等人为宗教发生了接触,尽管在接触中也有过彼此排斥和斗争,结果还是能互相容纳的。这就是民间信仰具有多元特征的原因之一。在民间信仰中往往也具有模糊性,如许多信仰混合了许多教义教规,这就使得我们不清楚信仰者属于哪种信仰,信仰十分模糊。

5.畏惧与依赖心理。民间信仰对大多的民众来说往往具有很严重的依赖心理,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所信仰的神能带给他们福音。比如,在许多基督教徒的心目中,耶稣是他们唯一信赖的主。如果他们触犯了戒律,就十分着急地向耶稣认错,害怕耶稣惩罚自己,那将是对自己精神的折磨。在许多民众心中,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有强大的依赖心理,如果他们生病或者是有什么不幸运的事情,他们一般不是选择看医生和自己去面对那些不幸运的事,而首先想到的是祈求神或者圣灵来保佑他们,这就使得许多信徒对他们所信仰的宗教产生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依赖。这种依赖心理是造成信仰群众众多的最主要原因。

6.非制度性和自由性。我国实行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但也有一定的限制,那就是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宜。但是,民间信仰却不一样,民众的信仰没有太多的制度限制,这就使得民间信仰者十分自由。三峡地区的信仰场所众多,特别是民众自发组成的民间信仰组织十分多。据了解,许多民间信仰大多自发组织起来“学习”,一般都是聚集在家里或者其他场所共同学习和探讨属于他们的信仰[3]。

二、三峡地区民间信仰多元性的原因

三峡地区的民间信仰具有多元性的特征使得三峡地区的文化和人文色彩十分丰富,也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样具有了多样化的特点,综合自然和社会的特点,三峡地区民间信仰多元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地缘环境条件是产生这种文化的土壤。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什么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就注定了会形成什么样的民间信仰。历史上巴蜀地区的几次移民都在清以前,隋唐两宋对三峡地区的移民,可能更多地是受到了四川移民辐射作用的影响。先秦时期,巴族廪君部落从鄂西迁至川东是三峡地区有记载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移民事件。可以说巴人是三峡文化的早期创造者。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移秦民万家以实之,”[4],中原汉文化伴随这次移民传入巴蜀地区。东汉与西晋末年,尤其是唐宋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逐渐东移南迁,进入巴蜀地区的移民日益增多。由于外来文化较为强势,日积月累,逐渐改变了三峡地区原有的文化气候,民风习俗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次,经济因素是产生这种文化的重要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间信仰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的产生总要受到经济基础即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使民间信仰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而且成为一种类视于社会分工那样的职业,产生了一大批脱离物质生产,专门从事民间信仰的基础,即专门侍奉神灵、主持祭礼的祭司和巫祝阶层。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能够提供足够的剩余产品来养活这些人的结果。在以后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经济发展的状况,一般来说都决定和制约着专职人员的数量和规模,决定着信仰发展的规模。无论古今中外,脱离生产人员的存在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这支庞大的队伍根本无法维持。各种民间信仰还要持续不断地举行祭祀仪式和庆典,印制经书,培养教职人员,改进讲经布道手段,开展救助贫困、卫生、教育等慈善事业,所需经费都是十分巨大的,所以这些就决定了宗教对经济的依赖。三峡地区处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地理位置比较闭塞,经济比较落后,一些民众为了满足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利用一些迷信和非专业的宗教信仰来赚钱,特别是还有一些组织利用人们对神的信仰开设了一些敬老院或者是福利院,以此来盈利,这使民间信仰有了得以发展的经济基础。

第三,政治因素也是这种文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民间信仰的形成还有政治方面的影响。民间宗教信仰以神圣的名义,用神意、天命、上帝的启示、神律之类把这些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的伦理规范、律法规定和政治体制神圣化,赋予这一切不可改变、不容侵犯的神圣性,这就强化了社会成员对这些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的伦理规范、律法规定和政治体制的服从。任何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在其掌握政权的时候,都要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统治秩序。这就使得各种民间宗教信仰成为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从而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支持。例如在三峡大移民的过程中有对一些宗教遗址进行保护移动,而且政府还规定了一些切实的措施来保障宗教遗址的顺利迁移。这不仅是为了保护遗物,还是为了稳定民心。

第四,宗教观念,宗教情绪以及宗教活动的影响。长江三峡地区的地域、历史条件和民族因素使这里成为多种宗教文化的际会之地,既有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宗教信仰,又有土生土长的道教,还有逐渐中国化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观念影响这里民众的信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的生存能力也是十分低下的。在这种自然和社会环境下,人们以自身为出发点,把对自然的设想结果,把自然现象人格化,并结合宗教观念和宗教律例,创造出各种神或者神的魔力。并且在对这些神信仰崇拜基础上逐渐演变为包括祈祷、献祭、巫术等宗教观念及行为。这是三峡地区民间信仰多元性不可或缺的原因。

第五,语言因素。语言是民间信仰传承的工具,没有语言的传承就谈不上信仰的共同。这一点还要归功于族群意识。语言的相同有利于民间信仰的传播。比如,一个人信仰一种宗教,要是他碰到了一个与他同族群的人,这就很容易形成族群认同,就很容易相互之间交流各自的信仰,从而带动更多相同族群的人信仰同一种信仰[5]。由于语言的交流和传承,民间信仰多元性的形成就十分容易。

三、结语

由于地缘环境不同,经济差异,政治、语言、宗教观念以及宗教情绪、宗教活动的影响,这就使得三峡地区民间信仰具有多元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主动吸收民间信仰中那些与现代乡村社会人文精神和伦理价值相一致的观念和行为规范,对民间信仰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之更好地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张莉.清代川东三峡移民与三峡民间风俗的嬗变[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1):7-11.

[2]胡绍华.长江三峡宗教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张庆捷,郭春梅.世俗迷信与中国社会[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5]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徐国红)

An Analysis of the Plural-characteristic and the Reason of Folk religion in the Area of Three Gorges

WANG You-fu1,CHENG Jia-wei2
(1.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Management,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2.Educational Science Department,Harbin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86)

Abstract:Those factors like region,history and rationality in the area of three gorges make the area a place where many religious cultures co-exist,such as primitive religion,Taoism,Buddhism,etc.The complex folk religious cultures,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in the area of three gorges,have an effect upon local’s etiquette,ethics,thinking and custom,and play a complex role in economy,politics and military in this area.Therefore,it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three-gorge culture comprehensively and forcibly if we have a general idea of the plural-characteristic of culture and its reasons.

Key words:three-gorge district;folk religion;plural characteristics;reason

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6)-0043-03

收稿日期:2015-12-14

作者简介:王友富,男,四川南部人,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学。

猜你喜欢

民间信仰
论苗族民间信仰的社会意义及社会功能探析
基于问卷调查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民间信仰问题调查分析
探析民间信仰作用下的社区公共生活
民间信仰与元明以降淮北地区社会变迁
日常生活、景观与民间信仰
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溯源及民间信仰
遵义仡佬族民间信仰中的伦理观念
“民间信仰”与诗化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