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经》与易水学派※

2016-02-14蔡超产孙鸿昌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李东垣学派脾胃

蔡超产 孙鸿昌 李 敏

(1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仲景学术传承班)2012级,郑州450046;2.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46;3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仲景学术传承班)2013级,郑州450046)

《难经》与易水学派※

蔡超产1孙鸿昌2*李 敏3

(1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仲景学术传承班)2012级,郑州450046;2.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46;3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仲景学术传承班)2013级,郑州450046)

《难经》是五行体系的代表性著作,在五行思想的指导下难经形成了以“五邪”思想为主导的辨证体系,以“补母泻子”思想为主导的论治体系。金元时期的张元素完美继承了这一思想,形成了在五行思想指导下以脏腑辨证与补母泻子为主体的易水学派,并先后经过了李东垣,王好古等弟子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独特的学术流派。本文一方面详述易水学派继承《难经》体系的思想概况,一方面详述易水学派对五邪思想的应用,一方面阐释易水学派利用补母泻子思想的广泛度。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论述使易水学派的思想来源与思想主体昭然若揭。

易水学派;五邪;补母泻子;张元素;难经

易水学派起源于张元素。张元素在整理总结《难经》《内经》《中脏经》等有关五行思想的基础上,吸取《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等的脏腑辨证用药经验,结合其临床实践经验,建立了以五行思想为主导的脏腑辨证体系和以补母泻子思想为主导的论治体系。在医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之后其徒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等对其代有发展,并对后世医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笔者曾在《〈难经〉补母泻子本质探讨》一文中,详述过易水学派对《难经》补母泻子思想的继承发展,本文着重论述易水学派对《难经》补母泻子思想的应用,在正式论述之前,我们先略述一下补母泻子思想的内涵与本质。

1 补母泻子思想的内涵

补母泻子思想出自于《难经》第六十九难,是对“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1]治法的简述,而其治法的本质则是对《难经》第五十难的“五邪思想”[1]的进一步阐释,也即补母泻子是“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的治法[2],如果是虚邪,则采用虚则补其母的治法,如果是实邪则采用实则泻其子的治法。同时,补母泻子思想又包括了《难经》第七十五难所述的“泻南补北”的治法,泻南补北是对东方实西方虚的一种治则,即肝木受心火之邪而产生实邪,木中有火而金惧不克导致金虚,治疗则采用直泻南方心火,与补北方水以克木中之火的做法,以达到水盛火消,金实

木虚的目的,以使五行达到“更相平”的状态。同时七十五难还用“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来概括实邪虚邪的产生原因[3]。在此基础上,易水学派的张元素,又补充了五行的治法,即实邪、贼邪、微邪采用泻法,虚邪、正邪则有补有泻。而五邪思想与泻南补北的思想,在易水学派的应用中又具有丰富的内涵。

2 易水学派对五邪思想的应用

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言:“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4]”以肝为例,假如肝太过,则薄肺,乘脾;肝不及,则脾妄行,而心受病,金薄之。这是《内经》对一个脏器有太过不及时,与其他脏器发生关系的最系统的描述,而将其与《难经》的五邪论相比,则五邪论显的更成熟。“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1]”此段描述了一脏与其他四脏及自身的关系,比内经增加了其与其母的关系。并且从以上的论述我们明白,五邪论亦已经把“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4]纳入其中,是比较成熟的一套五行理论。

对五邪理论应用最系统者,当属李东垣,其在《医学发明》中的《五邪相干》里,详细列举了五脏五邪的邪气相合、症状特性、脉象以及治法方药。如“假令肝病:实邪,风热相合,风性急,火摇动焰而旋转,其脉弦而紧洪。风热发狂,宜芎黄汤”[3]。五脏五邪共列举了二十五条,可以说是李东垣应用五邪理论的明证,下面详论之。

在病症解释方面: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里系统应用五邪理论来阐释脾胃虚弱的原因以及变证丛生的传变方式,如:“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肝木妄行”“肺金受邪,由脾胃弱不能生肺”“肾反来侮土”。在解释脾胃虚弱时更是明言:“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5]59。

在辨证分类方面:在脾胃内伤的基础上李东垣直接提出了“肝之脾胃病”“心之脾胃病”“肺之脾胃病”“肾之脾胃病”来进行分门别类的辨证与论治[5]59。在《医学发明·身热有五不同论》《医学发明·淹疾疟病》等篇章,用五脏的分类法来分类身热与疟病的不同症状和用药[5]251。在用药加减方面也经常分四季用药,如《医学发明·四时加减用药法》[5]230。在《东垣试效方·治疮脉诀》里,东垣先生也用来进行五脉辨证,如:“身重脉缓,身热脉大,诸痛脉弦,气涩脉涩,寒盛脉浮”[5]299。同时张元素亦用这一思想产生了自己的:风升生,热浮长,燥收成,寒沉降,湿化成中央的五行用药观[6]14,以及弦毛钩石代的五脏脉,青赤黄白黑的五色诊等方面。

在治疗方面:如《脾胃论·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篇,在右关脉出现以下脉象的治法:“弦脉,风邪所伤,甘酸之剂皆可用之;洪脉,热邪所伤,甘寒之剂,皆可用之;缓脉,本经太过,湿邪所伤,除湿渗淡之剂,皆可用之;涩脉,燥热所伤,甘温甘润之剂皆可用之;沉细脉,寒邪所伤,甘热之剂皆可用之。[5]103”这是李东垣利用局部脉来辨证的实例。同时张元素亦有整体脉的治法,一是利用弦毛洪沉缓的整体脉来辨证,一是用浮中沉的轻重脉法来辨证[6]14。可见五邪理论是易水学派理论构建的重要基础。

3 易水学派对补母泻子思想的应用

“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是五行理论的基本治则,而张元素将其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上面已经说过张元素对此理论进行发挥,最终确定了:实邪,贼邪,微邪皆能用泻法;虚邪、正邪可补可泻。其思想表现最明显者,当属《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下面详论之。

以肺为例:

“气实泻之。肺主气实者,邪气之实也,故用泻,下分四法:

泻子:水为金之子,泻膀胱之水,则水气下降,肺气乃得通调。泽泻、葶苈子、桑白皮、地骨皮。

除湿:肺气起于中焦,胃中湿痰凝聚,其气上注于肺,去胃中湿痰,正以清肺。半夏、白矾、白茯苓、薏苡仁、木瓜、橘皮。

泻火:肺属金,畏火,火有君相之别,君火宜清,相火有从逆两治,气实只宜逆治。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诃子。

通滞:邪气有余,壅滞不通,去其滞气,则正气自行。枳壳、薄荷、干生姜、木香、厚朴、杏仁、皂荚、桔梗、紫苏梗。

气虚补之。正气虚,故用补,下分三法:

补母:土为金母,补脾胃,正以益肺气。甘草、人参、升麻、黄芪、山药。

润燥:补母是润肺中之气,润肺是补肺中之阴,金为火刑则燥,润燥不外泻火,泻实火则总苦寒,泻虚火则用甘寒。蛤蚧、阿胶、麦门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门冬。

敛肺:久咳伤肺,其气散漫,或收而补之,或敛而降之,宜于内伤,外感禁用。乌梅、罂粟壳、五味子、白芍、五倍子。[6]77”

在泻法里面,张元素列举了四个:泻子、除湿、泻火、通滞,也即泻水(实邪)、泻火(贼邪)、泻土(虚邪)、泻木(微邪)。在补法里面,张元素列举了三个:补母、润燥、敛肺,也即补土(虚邪)、泻火补水(泻南补北)、补金(正邪)。因此张元素是完美运用“补母泻子”思想并进行发挥者,以此为基础创立了自己以脏腑辨证为主体的虚实寒热用药观。同时,张元素亦运用这一思想于其他方面,如“由火实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不仅解释了火使木实的原因,亦解释了木郁作酸的原因。“大法曰:若利色青者,肝木之色,由火甚制金,使金不能平木,则肝自甚,故色青也”,这里用来解释色青的原因[6]29。

4 易水学派在五行体系中的地位

五行思想萌芽于先秦,大致形成于战国时期齐国的邹衍时代,并在此后五行渐渐进入医学,最早见于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随后《难经》的成书标志着五行体系的完备,其提出的“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是五行体系与阴阳体系最根本的区别。此后《难经》一直作为一门经典倍受重视,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首次记载并引用《难经》的条文,从此开始了《难经》进入临床的开端。随后《中脏经》《辅行诀》相继问世,但由于《中脏经》只有理论,理方分开,因此临床意义并不大,《辅行诀》问世过不久就进入了敦煌莫高窟,亦未对后世产生太多的影响,并且此书的真伪尚有争论。大概到唐代《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虽然也由五脏来分类写成,但由于书目太多,不利于学习,因此后世医家能习此者鲜也。随后宋代的钱乙,其书《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真真正正以五行来指导临床,并对后世产生影响的医书,宋末到了金元时期,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在借助以上基础的情况下,成为了五行的集大成者,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和《脏腑标本寒热用药式》可谓是理法方药俱全,独创了以五行思想为指导,脏腑辨证与补母泻子思想相结合的易水学派。到了元末著有《难经本义》的滑寿,也写了另外一本书就是《撄宁生五脏补泻心要》,按照《难经》的五邪思想以钱乙和张元素为基础,系统总结了从古至今的脏腑方药[7],但可惜的是此书古代少有提及,唯近代才被文献学者抢救回国,对国内的影响亦不大。随后清代的叶天士一生拜了十七个师傅,融汇各家,从其医案著作中亦能看到其受五行思想影响的影子。清代后期高鼓峰所著的《医宗己任编》,是当时运用五行思想的最后一部著作。

纵观五行体系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从未间断而有成就者却屈指可数,其在五行体系发展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张元素,因此研究五行体系无论如何都是不能跳过易水学派的,明白了易水学派也就基本上明了了五行体系的内涵。

5 小结

详细阐释五邪思想与补母泻子思想的内涵和本质,在易水学派的发展下,五邪思想已不单单是用来界定邪气,亦用于病理解释,病症分类,诊断和治疗各个方面。补母泻子思想,也不再仅仅针对母和子两脏,而是扩大到特定脏器与其他四脏及自身的多方面关系。从这里我们亦能大致看到易水学派的五行观念:在重土思想的基础上,应用五行的分类思想和生克思想。通过对易水学派的研究,我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张元素重五行,李东垣则以脾胃立论而重阴阳,王好古着重发挥了李东垣的阴火论,而形成了自己的阴证观,易水学派的三大家,几乎囊括了中医的所有方面,当是得医学之真谛者。

[1]王国辰.难经神农本草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43,34.

[2]钱超尘.难经辑释备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149-151.

[3]郑金生.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一册·新编洁古老人注王叔和脉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9.

[4]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20,57.

[5]金·李东垣.李东垣医学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59-64,103,230-234,249-251,251-252,299.

[6]金·张元素.张元素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4-22,29-34,77-78.

[7]曹洪欣.珍版海外回归中医古籍丛书第六册·五藏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

Nanjingand Yi Shui Sect

CAI Chaochan1,SUN Hongchang2*,LI Min3
(1.Grade 2012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ongjing Academic Heritage Class),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46,China; 2.School of Basic Medicine,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46,China; 3.Grade 2013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ongjing Academic Heritage Class),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46,China)

A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elements system,Nanjing forms a system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ominated by the thought of the five pathogens,and a treatment system dominated by the thought ot mother-tonifying chilld-reducing under the guide of the thought of the five elements.During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Zhang Yuansu inherited this thought faultlessly,and formed the Yi Shui Sect taking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zang-fu viscera and mother-tonifying chilld-reducing,as the main content under the guide of the thought of the five elements.This sect growed up a special sect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CM afte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by Li Dongyuan,Zhang Yuansu and so on.This article introduced Yi Shui Sect's thoughts inherited from Nanjing,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ought of the five pathogens and extensive degre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ought of mother-tonifying chilld-reducing.The aim of the author is to reveal the source of the Yi Shui Sect's thoughts and the the main content the Yi Shui Sect's thoughts.

Yi Shui Sect;five pathogens;mother-tonifying chilld-reducing;Zhang Yuansu;Nanji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6.21.016

1672-2779(2016)-21-0037-03

:李海燕本文校对:张昆阳

2016-06-28)

河南中医学院博士基金项目(No:BSJJ2011-23)

*通讯作者:sunhongchang27@126.com

猜你喜欢

李东垣学派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