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佛学思想与中医养生的关联※
2016-02-14李晓方李亚军
李晓方 李亚军
(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咸阳712046)
浅论佛学思想与中医养生的关联※
李晓方李亚军*
(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咸阳712046)
佛学是中华哲学史上的一部瑰宝,同时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以“养生先养心”为视角,以“佛”为度量,深刻阐述了人的寿命长短与健康方面的真谛与内涵。本文试从身心的调节、合理饮食以及佛学与中医在“德”方面的养生三个方面论述佛学与中医养生的关联。
佛学;中医;养生;方法论
佛学思想千百年来一直被学者所推崇,它讲究精神的解脱和心灵的净化,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进一步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学方法。它重在关注人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达到治未病的医学思想。佛家提出的养生观念,是中医养生学上重要的一部分。养生文化由来已久,历代医家从佛教戒律中汲取了很多积极有益的内容从而发展丰富了中医养生的内容,佛学养生学对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影响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身心的调节
佛教的几大戒律和佛教禅定是调节心理情绪的一种手段,作为治疗精神方面疾病的一种方法,被中医养生学吸取了它们其中的精华部分,进一步丰富充实了现代养生学的内容[1]。同时禅定对中医养生的影响力不可估量,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概括。一是清静调神,并特别强调心灵为一切身心现象的主宰。而祖国传统医学有“喜伤心”“悲伤肺”“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的七情学说。又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所以调整好“心”的生理功能尤为重要。又因为心态是一种持久而弥散的情绪状态,如果人体处在强烈持久的不良情绪下则对人类健康有着很大的不良影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愤怒、悲忧、焦虑不安等心态能够引起高血压、肝病、恶性肿瘤、哮喘等许多心身疾病,为了身心健康也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此时不妨运用佛学中的方法使各种杂念归于静止。做到“无我”的境界。二是佛教的参禅实为一种佛家气功,很多医家从中得到许多养生方面的启示[2]。佛教中这些有益的东西,经过世代医家的融会贯通,已经改变了它以前特有的宗教内涵,逐渐被纳入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学之中。同时佛家尊重生命,注重内在养心调神,并且认为好的心态是养生的根本。同时还提到“万念归一,清心涤滤”“少欲而知足,知足而长乐”等都有助于消除烦恼情绪改善不良心态。佛学里有专门治疗烦恼的良药。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都是从心开始修练,从最根本的烦恼着手。当一个人开悟的时候,气血经络也畅通了。譬如患了贪嗔痴的烦恼,可以用戒定慧来治疗;悭吝的人,教他行布施;暴戾的人,教他学慈悲;有人受到挫折而灰心丧志,用因缘来对治,使他观一切法无自性而振作奋发起来。现代社会由于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导致心理压力过大,以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这于我们个人是要保持一颗童心,遇事包容。或者遵循中医养生的方法,如运动调节情绪,亲近大自然等,亦走路、跑步,以及在树林之中或者风景优美宁静的地方静坐以怡情益志[3]。
2 合理饮食
张仲景《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记载:“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同时《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过饱损失脾胃,引起消化不良、下痢,同时因营养吸收不良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由此得之,合理饮食可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4]。
佛教戒律是佛教修行僧尼必须严格遵守的清规戒条,而“五戒”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它对中医养生在饮食节制与安排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佛家认为关爱、尊重其他生命,也是关爱自己的表现。同时主张长养慈心,勿伤物命”。于是节食和戒肉食素是佛家五戒”中最重要的戒律,给人们合理饮食做出指导。德国科学家做过研究得出经常吃素食者,罹患心脏病的概率是其他人的三分之一,癌症是一般人的二分之一。而且素食的脂肪含量低,是减肥的人首选食物。可降低血压和胆固醇含量。素食能够将血液变为微碱性,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进一步燃烧掉储存在体内的脂肪及糖分,以期达到减肥瘦身的目的。常食肥甘厚腻易聚湿生痰,而经常吃素食者则人身状态充满生气,五脏六腑各器官功能活跃,皮肤显得柔嫩、红润、光滑,素食疗养堪称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美容法。经科学研究表明这并非仅仅是心理暗示的结果,因为麸酸是让大脑细胞活跃起来的主要养分,其次是维生素B,而豆类和谷类等素菜均含有丰富的麸酸和维生素B。现代研究证明,每日从素食里汲取足够的能量,可以增强人的智慧以及提高大脑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使人们提高对事情的专注力[5]。素食是一种饮食文化,它代表的是回归自然、保持健康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返朴归真的文化理念。吃素者不仅能得到天然纯净的均衡营养,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额外地体验到远离了大都市的喧嚣和浮躁的愉悦。当时食素也容易引起营养不良,所以素食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膳食的营养均衡,适时适量地多吃富含六种维生素的食物;同时还要顺应自然,尽量吃当季蔬菜水果,以确保合理健康地饮食。
3 佛学与中医在“德”方面的养生
修心养性,首先要修养出好的道德情操。佛学认为,一个心身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将佛学与人类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道德品质,还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而疾病的发生也常常与不良的道德行为有关,如心身疾病多是违背基本的道德规范所致,还违反了以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为主要内容的人间佛教精神。中医也强调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素问·上古天真论篇》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了养生须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这样才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佛教里的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也要从生活方式转变,必须把人类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有利的结合起来。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被大家称为石头和尚,九十一岁的时候才无疾而终。在世时深受人们的尊重和信赖,他曾为世人开列出了十味奇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无瘥。切忌言清浊,利己损人,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由此可以看出,希迁的养生奇方的精要在于养德。养德能够“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以祛病健体,延年益寿。或许有人会有所疑虑,为什么德对人体这么重要?因为道德崇高的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与人为善”的行为中,会深深地唤起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喜欢和热情,由此而产生温暖的感觉,同时将对彻底免除精神紧张有很大的帮助。现代医学研究佐证,那些经常与别人在一起相处,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比人际关系匮乏,交往甚少的孤独者寿命长2.5倍。而且德高者正直不阿、富于爱心,遇事出于公允,安静处世,不为世俗权势所动。德高者对人、对事胸襟开阔,光明磊落,心胸坦荡,故而无忧无愁,无患无求。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定有利于健康长寿。佛学与中医中的养德是传统养生理论的一大代表,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4 小结
现代社会坚持正确的养生之道是必然的,佛学中的养生大法对现代生活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将佛教理念引入到中医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之中,使其成为丰富的养生文化海洋中一条重要的源流,以形成适合当今社会独有的养生观。从佛学思想与中医养生的关联进行分析整理,对丰富和发展养生学实践和深度研究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意义。无论是在身心的调节方面,还是饮食指导方面或者是在“德”的认知上都与中医养生密不可分。在今后的生活当中无疑是养生的主流,使它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1]辛宝.佛教养生对孙思邈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初探[J].陕西中医,2012,33 (9):1190-1192.
[2]范敬.简论佛教禅定及戒律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36.
[3]陈素玲.中医与佛教调心方法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4]谢静.基于脾胃学说的饮食养生理论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5]梅榛.素食—佛教养生的智慧[J].科学养生,2009(12):11-12.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Thought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Maintenance
LI Xiaofang,LI Yaju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Sha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anxi Province,Xianyang 712046,China)
Buddhism is a treasure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At the same time,it has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maintenance.From the"health maintenance needs nourish heart"and taking"Buddha"as measure,it Profoundly exPounded the essence and connotation of the length of life and health.This article tried discussed the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thought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maintenance from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adjustment,diet and Buddh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virtue"health.
Buddhis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alth maintenance;methodology
10.3969/j.issn.1672-2779.2016.17.053
1672-2779(2016)-17-0119-02
(本文编辑:张文娟本文校对:朱俊2016-06-21)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No:2011JZ064);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项目“中医药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No:12JZ079)
liyajun@vi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