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视角下的英汉对比研究
2016-02-14河北
河北 段 静 李 欣
翻译教学视角下的英汉对比研究
河北段静李欣
本文为2014年第二批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以全人教育为核心的理工类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YYJG253。
【摘要】语言对比与翻译教学不可分割,为翻译教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又是翻译教学实践中的基本方法。英汉对比体现在词语、句法、语篇三个范畴,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可遵循的模式。
【关键词】翻译教学英汉对比对比范畴
一、引言
翻译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门主干学科。翻译教学与研究实践证明,语言对比与翻译教学在学科性质上互邻互生,语言对比是翻译教学的基础,是翻译技巧的核心,也是翻译的一项基本方法。双语对比既是理解原文过程中的要素,也是组织译文过程中的决定因素。翻译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英汉对比在翻译教学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使其成为对比语言学中的重要领域。
二、语言对比分析法综述
翻译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模块,而谈到语言教学,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有些人反对语言对比,认为母语对语言学习会产生干扰,而事实恰恰相反,它会推动语言习得,这是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现象。这是因为,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在他们学习外语之初,他们的母语就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前提,他们对语言的认识是基于母语的影响,语言对比是他们学习新语言的过程和手段。
对比分析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学家们很早就关注到语际间的结构、功能差异和对比。语言对比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直到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出版了他的学术专著《跨文化语言学》,这被视为现代应用对比语言学的开端。(朱凌燕,2015)Lado在书中遵循结构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他坚信对比分析是外语教学的基石,这在当时的美国学术界引起了相当的关注,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掀起了一场教学改革。此后对比语言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同时也经历了批判,最终形成对比分析的应用理论框架,并更加注重语言的社会生态性和交际功能。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也可追溯到19世纪晚期,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的影响,主要成就体现在对汉语语法的建立与探究方面。(张雨江,1998)
对比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研究的侧重点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而研究的目的是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对比研究的对象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方面。语音的对比有助于找到学习者发音中的短板,及发音缺陷的原因和对策,使作为二语学习者的说话人能够通过发音传达态度、意图、情感;词汇的对比可以使学习者对外语获得更全面、宏观、动态的认识,如专有名词、成语典故中体现着文化蕴义;忌讳词和引申意依据一定的心理基础。对比语言学包含对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研究,即对语言进行形式上的对比,同时也透视到相应民族的历史、哲学、思维方式。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应用性,一般来说,它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外语教学中,以期解决外语教学中的难点,为外语教学提供科学基础,分析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与负迁移。另一个显著应用就是其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这基于两者之间广泛存在的共性与个性,二者体现出不可分割、互相依赖、彼此促进的关系。
三、英汉对比与翻译教学
语言对比是开展翻译实践与教学的基础,也是一项基本方法,一切互译方法和技巧都基于双语对比。翻译教学所围绕的是语际变化行为,寻求语际转换的方法与适当结果,当中涉及到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其始于差异,即着重于原语与译入语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翻译难点,而终于同化,即为原语在译入语中寻求最恰当的存在形式。可以说,这是翻译的本质,也是语言对比的本质,从本质上说,二者具有共性。翻译教学具有跨学科性,涉及语言学、文学、外语知识、母语水平、语法学等学科,需要运用相邻学科建立自身的理论体系。理论认为,对比语言学是翻译学的母源学科。对比语言学对不同语言间的语义单位、功能单位进行微观及宏观的研究,这与英汉互译的转化过程在本质上有互通性,因此其可以为翻译教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具体而言,语言的对比研究中是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与结构上展开的,这一结构使翻译教学中的技巧、方法的归类总结成为可能,否则它们就有可能呈现一盘散沙的局面。语言对比中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研究,为翻译的准确性提供了多重支撑,即在语言对应的基础上,考量到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如翻译中的词义选择、意译、再创作等现象。
从教学过程看,翻译教学中的素材——不同语言的文本,构成了语言对比的语料。翻译教学中的双语语料,既包含了以词为单位的词义比较,也包含以篇章为单位的语用内容,由此实现了多层面的语言分析,能更深入全面地剖析原语与译入语。在具备原语与译入语的前提下,完成翻译实践首先要对原文进行理解,当语言差异较大时需要化解、抛弃原语的形式,把握其意义。在此过程中,译者是将原语的语言形式映射到头脑中的“意义”,而这个“意义”的构成,正是译入语的形式、文化内涵、存在环境、文学氛围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理解原文之后,就要琢磨如何将理解的意义转化为忠实、通顺、合乎文体的译文。这当然是对译者译入语水平的考验,然而即便是在这一表达过程,也不能脱离语言对比的大背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翻译所追求的首要标准是达到与原文的尽量相似,决定相似度的首先是细节,即译者需要对比微观层面上语言单位的相似度。然而同时翻译是一项跨学科的复杂的工程,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度,不完全依赖各个细节上的相似,译者需要通过一定的妥协与变通,在实现忠实的同时,牺牲掉一些形式上的相似。在整个过程中,翻译教学都在原文与译文的对比中进行衡量与抉择。
四、英汉对比的主要范畴
沿袭对比语言学的多层次研究手段,英汉对比可以依照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由此其主要集中在词语、句法、语篇三个范畴。在词语的对比研究包括音、形、意三个方面,在翻译教学中主要关注词义对比。(朱凌燕,2015)词义的形成取决于词类、词形变化等细微角度,英汉语在这些方面必然存在共性与差异,对比的重点应放在词语的用法上。如英语中名词的使用多于汉语,汉语中助词的使用多于英语,英语以介词、代词见长。因此,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英语对上下文的依赖程度大于汉语;英语中更易于出现抽象的词。
正是由于词语上的种种差异,造成了英汉语在句法上的几个显著对比特征。如形合与意合,这一点奈达在其著作中也曾明确指出。英语中更常见的介词、代词及其它词类,其主要功能就是使句子更具有粘合力,句子内部在形式上互相关联,互相牵制,在句子的主干上,牵挂着各个附属结构;而汉语一个句子中可以包含若干短句,长度不定,主语各异,谓语不唯一,仿佛一注水流,序列而出。直接对应到翻译教学中,就涉及到句子的拆分、重组。其它对比特征还包括被动与主动,物称与人称等,在翻译教学中体现在句式的转换。
由于英语更讲究形式上的准确与完整,它更倾向于在语篇中进行明示连接,而汉语就成了相对的暗示连接,即依赖意义的连接。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有着英译汉时省略连接词,汉译英时增加连接词的技巧。然而翻译教学要做的不是一味灌输技巧,而是引导学习者灵活运用技巧,以翻译标准为最高准则,从语篇的连贯与衔接角度审视教学重点。
英汉对比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可遵循的模式为:发现规律,总结技巧,运用技巧,巩固练习。即以体现英汉差异的典型句子(含原文与译文)为导入,引导学习者发现差异;之后分析得出例句中实现恰当翻译的技巧所在,前提是学习者已经习得英汉互译的若干固定技巧,此时可对号入座;给出翻译任务,让学习者有意识的运用相应技巧,并可虑如果不用恰当的技巧翻译效果将是如何;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翻译练习,当中可以包含篇章,限定完成时间,避免学生刻意纠结于技巧,将语言转换机械化,强调遵循一定的语感,注重用翻译标准评价自己的译文。
五、结语
英汉对比一直处于发展中,其在分析方法、理论研究、及对比内容上都有待完善。在翻译教学中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把它作为一项基本方法贯穿到教学当中,与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推动英语教育培养出语言功底扎实、具有文化对比意识、翻译能力过硬的人才,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刘宓庆. 汉英对比与翻译 [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
[3] 王正良. 基于英汉对比的翻译技巧教学研究[J]. 商洛学院学报,2010年6月
[4] 朱凌燕. 英汉对比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月
[5]张雨江. 跨文化的对比语言学浅论.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
作者简介:
段 静,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汉翻译;
李 欣,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