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活动中的“忆、疑、议、移”四步教学法
——以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为例

2016-02-14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张会英

早期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梯形同伴经验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张会英

数学活动中的“忆、疑、议、移”四步教学法
——以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为例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张会英

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价值并不在于让孩子获得数学的相关知识,而是引发他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并促进其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尝试运用“忆、疑、议、移”教学方法,通过“回忆唤醒、设疑启思、交流表达、迁移运用”四个步骤,帮助幼儿获取经验,实现幼儿主动建构,完成教育目标。

一、忆——回忆唤醒,激发兴趣

经验的获得和拓展应用是数学集体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指南》中指出:要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教师在组织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时,要以幼儿喜欢的方式,采用游戏、故事讲述、问题启发等策略唤醒幼儿的原有经验,唤醒幼儿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主动参与探究新经验的活动兴趣。

例如,在组织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活动前,我先请幼儿到周围的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品身上藏着图形宝宝并与之拍照。我把这些照片做成滚动课件。在活动的第一环节,通过游戏“图形宝宝变变变”,让幼儿与课件互动。当幼儿说“图形宝宝变变变”时,我操作课件让一张照片定格在大屏幕上,幼儿看到小朋友的照片非常高兴。这时请小朋友猜一猜照片的物品上藏着什么图形,说说自己的想法,幼儿会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猜想。幼儿充分表达后,课件会在相应位置出现正确的图形轮廓。幼儿猜想的答案和屏幕上出现的图形一致时,幼儿会为自己猜对了而情绪高涨。在幼儿猜一猜、说一说的过程中,回忆起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学过图形特征的认知,感受几何图形无处不在,产生进一步探究图形的兴趣。

不同的活动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经验的方式不同,在“忆”这个环节中教师无论运用什么形式唤醒幼儿已有经验,都是为了激发幼儿参与新经验探究活动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做好对幼儿已有经验的筛选工作,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能引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内容进行呈现。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运用一些动作、幽默的语言引发幼儿注意,达到唤醒幼儿已有经验,积极主动参与新经验探究活动的目的。

二、疑——设疑启思,操作探究

幼儿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激发起幼儿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愿望。新的经验和数概念的获得离不开对环境材料的感知和体验。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向我们揭示了幼儿数学概念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提问、开放式提问、互动式追问等不同的质疑策略,以游戏化的口吻、情景化的语言提出质疑,可引发幼儿在对疑问的思考中,通过主动的数学操作活动,将数学学习和概念建构不断推进。

如本节活动的重点部分是第二个环节“图形宝宝躲猫猫”。通过设疑启思、操作比较,让幼儿充分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我设计为三个层次:猜图形、找梯形、分梯形。我用彩色卡纸剪出各种几何图形,然后藏在小动物的身后,但要漏出图形的一小部分,用磁铁固定在黑板上。采用启发式提问:“想想看,小动物身后藏的是哪个图形宝宝?为什么?”幼儿在思考的过程中,根据图形的基本特征判断图形的名称。当幼儿比较容易地找出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以后,对于同样漏出一个尖角的两个小动物身后是什么图形,出现了不同的意见。这时,我采用互动式追问的形式,当幼儿说是三角形时,我进一步追问:“还可能会是什么图形?为什么?”接着我又问:“三角形与梯形有什么不一样?”一步步互动追问,让幼儿的思考逐渐深入,幼儿在与教师、同伴进行思维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对本节活动的新经验“梯形的基本特征”形成了正确的认识。然后幼儿在我提供的生活场景图片中找出梯形并涂上喜欢的颜色。最后从混在一起的多种图形中找出梯形,并按颜色放到相应的小筐里。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几何图形的图片,能够不受大小、颜色的影响,正确区分梯形,进一步巩固对梯形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梯形概念。

这一环节是教师运用恰当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诱导幼儿自主进行数学操作活动,通过幼儿的亲身实践,在头脑中逐渐形成数学新经验。教师需要把握好提问时机,在幼儿想要探索又不知如何探索时提问效果最好。同时,教师应当关注提问的技巧。在不同的数学活动情景中,灵活运用设问、反问和追问等不同策略,在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中将幼儿的数学学习和概念建构不断推进。

三、议——交流表达,分享经验

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同伴交流,共同学习和反馈的氛围,帮助和支持幼儿对自己的数学操作过程和数学认知,运用讲述、绘画、动作等方式表述和交流,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唤起幼儿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使幼儿从来自于他人的经验或认知冲突中得到启发和概念的重新建构,以此提升幼儿的数经验水平,丰富幼儿的数学认知策略。“议”可能是数学活动中一个独立的环节,也可以是融合在其他环节中的活动设计理念与组织方法。

如在本次活动各个环节,我多次运用同伴交流、小组交流、师幼交流等交流方式,在与他人的肯定、争议、讨论中,幼儿思维不断梳理明晰。尤其在“与图形宝宝藏猫猫”的第二部分,给每一名幼儿一幅综合生活场景的图片。请幼儿找出图片中的梯形,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与小朋友说一说你找到了几个梯形,在哪里找到的。幼儿会急于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并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中发现自己找的梯形数量并不全面,及时调整自己的记录内容。这对幼儿是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更多的经验。最后,通过集体展示分享找出的梯形。幼儿通过同伴交流、语言表达、绘画表征等不同表述方式,逐渐对梯形的基本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还能排除摆放位置的干扰,正确区分梯形。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幼儿敢于表达。要以足够的耐心、积极的态度倾听幼儿的表达,理解幼儿的想法。要注意引导幼儿同伴间的互相学习。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了问题,都很急于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这时候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充分的交流时间。幼儿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操作和发现的过程也是幼儿回忆、整理的过程,这对幼儿是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幼儿会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更多的经验。

四、移——迁移运用,回归生活

教师根据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在幼儿对数学内容有了一定的数学经验感知后,引领幼儿把获得的数学新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内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幼儿体验、发现自己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并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例如:在活动“变一变,拼一拼”的环节。我引导幼儿在对图形充分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同一梯形不同的摆放位置,鼓励幼儿想想梯形变成了什么。启发幼儿把学过的梯形认知经验迁移回归到自己的生活,然后让幼儿进行图形拼摆活动。这一过程中,我还引导幼儿自由结伴,共同协商拼摆的内容并合理进行分工,使幼儿的合作、交往等社会性能力也在活动中培养与锻炼起来,实现了教育的多元整合价值。在拼摆过程中,当梯形不够的情况下,幼儿会想办法用一个长方形与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自主解决了图形不够的问题。这也是在活动中有意设计的,让幼儿体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活动的最后一环节欣赏绘本《这是什么形状》,激发幼儿进一步创作的欲望。同时把这一活动延伸到活动区,进一步开阔幼儿的思维,满足幼儿将生活中观察与发现的事物用图形进行表达的愿望,巩固了对梯形认识。

在这一环节,教师应选择幼儿生活中的事件,或者将预设内容设计成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借助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在易理解的生活情景中动手动脑,获得直接经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鼓励幼儿敢于尝试,允许幼儿出错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走在幼儿之后,肯定幼儿的别出心裁和新奇想法,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忆、疑、议、移”教学法在运用的过程中,这四个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可以是独立的环节,也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忆中有疑、疑中有议。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和幼儿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科学运用“忆、疑、议、移”教学法的设计理念,让幼儿通过充分操作、体验建构数学的相关概念的同时,与同伴、教师进行数学方面的表达和交流,感受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在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梯形同伴经验
梯形填数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梯形达人
经验
梯形填数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寻找失散的同伴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