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经济新闻报道技巧

2016-02-14□路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5期
关键词:党报新闻报道稿件

□路 遥 王 琳

(邢台日报社,河北 邢台 054001)



浅析经济新闻报道技巧

□路 遥 王 琳

(邢台日报社,河北 邢台 054001)

经济建设是我国的中心工作,与此对应,经济新闻报道也成为地方党报的重头戏。各地党报不仅在一版、二版刊发大量经济新闻稿件,还纷纷开设经济、财经、产经等专版,加大经济新闻的报道力度。

然而,经济新闻报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就现象说现象、数字名词罗列、只见事不见人等问题,稿件内容死板、形式单一,导致读者对经济新闻不爱看、看不懂。

新常态下,地方党报的经济新闻比例势必更加突出。一方面,宣传中央的经济政策、挖掘本地典型经验、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都离不开扎实有效的经济新闻报道。另一方面,党报,尤其是处于最基层的地市级党报,面对的读者大多是在最基层经济建设一线的群众,他们关注经济政策、经济信息,希望从中把握经济形势,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效益。他们对经济新闻报道具有巨大的需求,迫切需要形式灵活、贴近基层的新闻稿件。

所以,党报要把经济新闻报道当作拳头产品打造,根据群众阅读习惯,做活经济新闻报道,提高稿件的可读性,从而吸引读者、服务群众,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尽到党报的责任。

当前经济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报道流于表面现象,内容肤浅而不深刻。经济活动有其固有规律,每一个经济现象的背后,每一个市场主体行为取舍的背后,都有其特殊的原因。经济新闻报道,重在从现象看本质,帮助读者了解现象背后的东西。但现在很多经济新闻报道形式化、表面化,缺乏深刻思考。比如,一段时间以来合作社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效果明显,大量关于某地某村成立合作社的报道纷纷在版面涌现,但合作社为什么能带农民增收、什么样的合作社才能发挥带动作用、运营好合作社需要什么样的机制和人才,具有深度思考的稿件却鲜有见报。

稿件内容见事不见人,数字名词罗列。经济活动,最根本的主体还是人。但许多经济类稿件,报道的是某地方、某行业、某企业的成绩和经验。稿件中充满了数字和名词,看似全面、准确、权威,但是却恰恰是读者最不喜欢看、最看不懂的。这样的稿件,见事不见人,看不到活生生的人在其中的作用,只有一堆冷冰冰的数字,自然让读者望而却步。

新闻内容简单化,没有贴近群众生活。经济领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反映到经济新闻报道中,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从方针政策出台,到企业运行、项目建设,再到价格调整、市场形势、就业创业等,都应该有所报道。同时,在处理方式上也应该从贴近群众生活的角度入手,让新闻和群众关联起来。但当前一些经济新闻报道,报道主题集中、单一,多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找线索,却很少到群众之中寻新闻。这就导致每年简单重复报道,围绕部门、协会工作打转转,和群众生活离得远,新闻报道自然不被群众欢迎。

地市级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的改进方向

立足深度挖掘,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如今,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快速便捷,读者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经济信息。在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党报经济新闻报道如果在现象之下深度挖掘,向读者揭示一种经济现象、经济行为的本质,无疑能够得到读者的青睐,也有利于树立党报在读者心中的权威地位。

突出人在经济报道中的位置,改变写作角度。新闻报道归根结底讲述的是“人的命运”、反映的是“人的生存状态”,经济报道更是如此。只见事不见人的报道角度必须加以扭转,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采写稿件时,不仅要关注数字,关注成绩,更要关注数字和成绩对人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要把人放在其中,以人物的经济活动为中心,对经济现象进行解读,从而让冷冰冰的数字热起来,干巴巴的工作总结丰富起来,从而打动读者。

语言通俗化,用多种形式处理报道,将经济现象形象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同样适合于经济新闻报道。要用鲜活的语言来组织稿件,要用群众能够理解的语言来“翻译”数字、名词,把宏观、抽象的经济现象说得有意思、有看头。必要时,可以将硬新闻软处理,采用图表、漫画、对比等形式来处理数据,使报道形式丰富多样,群众易看易懂。

多到群众中去,关注群众身边的经济现象。接近性是影响新闻价值的因素之一,和群众越接近的经济现象,做成新闻报道就能越得到群众关注。如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群众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受到经济规律、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的影响。党报组织经济新闻报道,不仅要注意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还要多听听群众在关心什么、议论什么。把群众密切关心的信息及时报道出去,群众自然想看爱看。比如,2016年一季度全国菜价普遍偏高,《人民日报》、《河北日报》都在重要版面进行了分析解读,告诉群众菜价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走势。这样的新闻,价值自然就高。

做好经济新闻报道,记者应加强多方面知识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做好经济新闻报道,不仅考验记者的文字功底、采访技巧,更要求记者在宏观政策把握、经济形势观察、专业知识学习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准,考验的是记者的综合素质。

要做到“顶天立地”。“天”是指国家的宏观政策、大的经济形势,“地”指的是基层、普通群众。记者要学会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站在较高的位置思考,带着思考从群众的视角进行解读,写出既反映政策、反映形势又接地气的稿件。

要成为经济专家。经济现象错综复杂,没有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记者难以采访得透彻、深入。而记者是代表不能到现场的读者进行采访的,记者如果自己不清楚、不明白,又怎么能让读者清楚、明白。因此,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有必要学习一些经济学知识,掌握基本概念、重要理论,成为这一方面的行家里手。这样才能在采访中运用经济学知识,把抽象深奥的规律、枯燥乏味的术语,“翻译”成群众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这有利于记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采访更深入,掌握材料更全面,不被表象所蒙蔽,写出有深度的报道。

要学习多种报道方式。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群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不断变化。记者死守着一种或者几种方式报道新闻,终将被淘汰。要不断探索新的叙述方式,不断改文风,学习新的叙事手法、叙事结构,让经济新闻更加通俗易懂。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经济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市场经济知识的重要意义。在这种形势下,地方党报要充分发挥作为政府喉舌所享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做活经济新闻报道,最大程度满足群众信息需求。

猜你喜欢

党报新闻报道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