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准角度让报道更精彩
2016-02-14王彦春
□王彦春
(通辽日报社,内蒙古 通辽 028000)
选准角度让报道更精彩
□王彦春
(通辽日报社,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新闻采访,是新闻业务活动中一项繁重的任务。采访决定写作,没有深入的采访,就没有精彩的写作,也不可能产生好的新闻作品。但是,同样一个新闻事实,因为不同的人采访,做出的新闻报道,有的精彩新颖,有的却平淡无味。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采访的角度不同。下面结合一些实践中的采访方法,笔者就如何在采访中抓到鲜活的新闻谈谈自己的看法。
写出不一样的新闻
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写某种和人家一样的东西作为采访的起点,美其名曰“借鉴”。就比如互联网+农业来说吧,看人家写了某某乡镇互联网+农业了,我也找个乡镇采访一下写个类似的稿子。这样写出的报道怎能有新意呢?只不过是地名、人名不一样罢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和人家主题相同的东西就不能采写了,而是说,起码要从不同的角度采写和人家主题相同的东西。在相同的主题中也可以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展开比较深刻的分析,提出比较正确的见解。读者看了你的报道,可能有新的启发和收益,因为报道内容的典型性和对问题分析的正确性、深刻性,正是读者所需要的。
有一次,通辽当地残联的同志告诉笔者,某个村子有位16岁的男孩,因为患有先天性脊髓裂,再不动手术就有生命危险了。但是这个孩子的家庭又很特殊,父亲重度耳聋,母亲智障,只有70多岁的奶奶操持家务。想让新闻单位帮助呼吁一下,给予救助。
那天,笔者和四家媒体记者一同去采访。路上笔者就想:该怎样写出与其他媒体不一样的稿子呢?最重要的是引起社会的重视。到了那个地方,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这家还有个13岁的女孩。屋子收拾的很干净,女孩在外屋用木板搭了个简易床,床上整齐地放着一摞课本。女孩在外屋烧水时,却光着脚。这时,其他几家记者都在采访孩子的奶奶和那个男孩的病情。笔者却与小女孩聊了起来,得知女孩学习很好,对哥哥更是很依赖。光脚是为了省鞋,每天放学后都要去割猪草、放驴,她基本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笔者随后又和女孩的老师通了电话,得知女孩又很有爱心,将攒下的分分角角钱,还捐给了灾区。
采访归来,其他几家媒体同一天发出了七八百字的消息,简单介绍了男孩的病情,呼吁社会救助,可以说,没有引起波澜。笔者却写了篇通讯《十三岁少女嫩肩扛起家庭的大梁》,既介绍了哥哥的病情,又叙述了妹妹的担心和无奈,娓娓道来妹妹的坚强不息和爱心。
稿子刊发后,好评如潮。爱心人士纷纷给报社打电话询问情况,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男孩动手术的善款很快凑齐。
一个记者采访的起点不一样,还与他专业知识和事业心有关。另外还需要情况的积累。什么是情况的积累呢?就是了解现实生活,知道新闻事实中存在哪些问题,什么是最突出的,什么是一般的,哪些问题的相互联系是什么,人家已经报道了什么,读者希望进一步报道什么,最引起读者心灵共鸣的是什么……不深入思考,采访时蜻蜓点水,采访的起点怎么可能和别人不一样呢?
让新闻色相味俱全
当我们确定了一个和人家不一样的采访的起点,另外还要解决采访的方法问题。
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百闻不如一见。”但是,我们在用现场观察的办法采访时,如果“一官独用”,只是用眼睛去看,进而在报道中只写自己看到的东西,那就很难“色”、“相”、“味”俱全。
记得有一次,通辽市图书馆举办了一个内蒙古自治区首家流动图书馆启动仪式,将市民捐赠的2000多册图书,送往郊区一个小学。和笔者同去的有多家媒体,仪式开始,领导讲话、向小学生代表捐赠图书……各路记者纷纷将镜头对准了这些场景。笔者当时就想,怎样让自己的报道“色”、“相”、“味”俱全呢?笔者就留意场外的情景,看到一名老师正在和学生一起从车上往教室搬图书,于是,就奔了过去。小学生们将图书搬到教室后,如饥似渴地将图书外包装打开,边往书架上摆边看,看到有趣处,互相指点着,笑了起来。笑容是那么天真灿烂,恰巧一缕阳光照射到孩子的脸上,于是,笔者按下了照相机的快门。回到报社,笔者在电脑上查看照片:孩子甜甜的笑脸、喜气的神色、温暖的阳光,真是“色”、“相”、“味”俱佳啊。笔者传给了上级媒体——《内蒙古日报》。通辽日报社总编辑看了照片,称赞这照片太好了,尤其是照在孩子脸上的那一缕阳光,简直是神来之光。第二天,《内蒙古日报》在一版“中心”位置大幅刊发。
其实,要反映出一个场景,仅仅运用某一种官能是不够的,要想报道的现场感强,在进行现场观察的时候,就应该五官并用,不仅用眼看,还要用耳听,用鼻嗅,以致尽可能地用嘴说,用口尝,用身触。总而言之,是用全部身心加强现场观感,然后把适宜报道的观感,包括听到的、看到的、嗅到的、尝到的、触到的,相应地变成文字,诉诸于读者多种感官,而不仅仅是诉诸于读者的视觉,也就是说,让读者随着你的报道一起进入现场一般。
另外,对于事后访问的报道怎样写出鲜活的新闻?笔者认为,可以用“复原法”来进行事后访问的问题。所谓“复原法”,是指记者在访问当事人和知情人的时候,不满足于他们对所目击的事物做一般的介绍,而要具体了解他们目击某一事物时的五官感受,并且经过验证,最后弄清楚该事物当时的位置、形状、色彩、声响、气味等。这样,就把该事物的形态“复原”出来了。当事人和知情人的现场感官,也就是记者的现场感官了。写出的报道,也就鲜活了。
让新闻体裁多样化
采访素材有了,首先考虑的是用哪种新闻体裁来报道,是写一条消息,还是写一篇通讯,或者写一个综述?
到底什么样的素材该用什么样的体裁来写?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消息,要迅速而简明地叙述新近发生的事实,时间性极强。通讯,要准确地再现特定人物、事物、景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前不久,通辽市一个企业家发明了食药物提取的“电磁解链”技术,这是填补我国同行业空白的一项领先技术。为了“抢新闻”,笔者按消息素材进行了采访,撰写了900字的消息《内蒙古蒙元饮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电磁解链”技术填补我国食药品提取领域空白》。感觉一个消息不“解渴”,随后,笔者又跟踪采访7天,写出了3000多字的报告文学《孟祥军和他的“电磁解链”》,社会反响极好。
选择体裁时,切忌把采访到的消息素材拉成通讯写。但是,把新鲜活泼的素材,从拖沓的通讯稿中挖掘出来,改写成精粹的消息见报反而更好。笔者就曾有多篇稿子,将不太成熟的通讯素材改写成了消息,并且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笔者的体会是:宁可把通讯素材写成消息,而切不可把消息素材写成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