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新闻对农传播中的语言策略

2016-02-14董芳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亲和力农户受众

□董芳

(大同日报社,山西大同037006)

手机新闻对农传播中的语言策略

□董芳

(大同日报社,山西大同037006)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手机网民数量正在逐步增加,农民通过手机了解新闻、获取信息、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的能力逐年提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透露,2015年上半年,我国新增网民1894万人,其中农村网民占48.0%。农村地区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达69.2%。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9%,规模达1.86亿。未来几年内,手机上网依然是带动农村地区网民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乡村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信息化时代,手机媒体紧跟传统媒介发展脚步,逐步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乡村传播过程中,如何发挥手机新闻语言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传播的信息更加通俗易懂,更接地气,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获取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用信息,便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受众需要有亲和力的新闻语言

手机新闻语言亲和力,指的是手机传播新闻报道同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关注度、接受度和互动性。当下,受众的中心地位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手机新闻语言具有亲和力,能够使受众在海量的新闻信息面前主动去选择、关注和接受,同时,对手机新闻语言亲和力的研究,也有利于及时抓住受众眼球,有利于降低受众对新闻的认知难度,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在构成手机新闻亲和力的诸要素中,除报道的主题、报道的内容、观察的角度、报道的对象等因素外,作为新闻内容和信息载体的新闻语言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手机新闻语言亲和力在乡村传播中具有如下意义:

一是手机新闻语言亲和力的构建,影响着农民对传播媒介的选择和取舍。据调查,当下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仍然以电视、广播、政府公告和口口相传等方式为主,手机新闻中的信息对大多数农民而言还是不太容易读懂。因此,增强手机新闻语言亲和力,有利于扩大手机新闻信息的理解度和可信度,增强手机新闻在乡村传播的效果。

二是手机新闻语言亲和力的构建,有利于乡村新闻的真正“落地”。农民是特殊的受众群体,他们受教育程度不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只有手机新闻语言具有亲和力,才会更好地被不同层次的农民朋友接受和认同,进而指导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实现手机新闻应有的价值。

三是手机新闻语言亲和力的构建,有利于新农村信息传播体系的建设。手机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起来,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手机新闻只有构建起语言亲和力,农民才能在理解掌握这些信息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互动与交流,才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反过来讲,这种反馈、互动机制的形成,也有利于我国新农村信息传播体系的建设。同时,注重手机新闻的传播,也是乡村信息传播工作的一项创新。

在对农传播中新闻语言存在的不足

由于手机新闻传播发展的时间较短,加之对农村地区的传播重视不够,目前在乡村传播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手机新闻语言亲和力的构建和发挥。

一是时效性和原创性较差。手机媒体的一大特征,就是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但在对农传播的过程中,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这一优势。在部分农户急需某些信息的时候,却找不到相关的即时新闻,同时,手机媒体对农传播中信息的原创性也不足,往往是直接把报纸或书本上的信息拿过来用,信息的长度和语言风格并不符合农户接受手机新闻的习惯——快速、简洁、通俗、易懂、直接。

二是文本结构较为单一。手机新闻的文本结构本应该非常丰富,既有传统媒介的文字、图片,同时还包括视频、动画、声音等。但是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却没有针对农村受众的特点,很好地发挥手机多媒体的特性,新闻的发布形式较为单一,以文字的方式发布信息居多,受农民欢迎的视频、动画等内容较少,这样就使得手机乡村新闻形式呆板、枯燥乏味,极大地影响了手机新闻的传播效果。

三是新闻标题不接地气。一篇好的对农传播新闻,应该在标题的制作上体现出亲和力,从而引发受众的阅读兴趣,让农户迅速地阅读、收看新闻。但目前多数手机新闻的标题过于“高大上”,不善于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从一开始就很难获得他们的关注。

四是专业用语使用过多。对农传播的手机新闻中,不注重农民的阅读感受,往往缺乏生动鲜活的乡村用语,专业化的词句使用频繁,通俗易懂的内容匮乏,增加了农民的认知难度和理解难度。

五是新闻发布针对性不强。对农传播的过程中,新媒体的分众传播规律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同其他新媒体相类似,手机媒体的农户群体可大致划分为活跃农户、不活跃农户、潜在农户和不参与农户。其中,相对活跃的农户对语言的要求较高,在新闻发布中要多使用他们易于接受的词句,以期获得持续的关注;对那些不活跃用户和潜在农户,要及时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增强他们对手机信息的黏度。

提升手机语言亲和力的路径

一是语言通俗,用农民的话编写制作新闻。编写制作手机新闻时,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述新闻,关系到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当前,在用手机面向乡村传播新闻时,不能很好地顾及农民的实际认知水平,对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不多加解释,增加了农民接受新闻、理解新闻的难度,要多注意运用群众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多通过平常话传播信息,激发农民受众关注手机媒体的兴趣。

二是贴近生活,多运用方言。由于方言在传播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效果,就手机新闻对农传播而言,应突出方言在一定地域内的传播优势和主导地位,将生硬的信息转化为地方语言,使新闻更具表现力,更加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不仅从情感上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新闻也因其平民化的色彩而获得理解和认知。

三是分众传播,新闻语言风格多样。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地位身份和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农村的受众群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手机新闻要想占领农村这个巨大的市场,就应根据特定的受众需求来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以手机媒体为平台,面对不同类型的农民分别提供不同的信息。例如,针对以务农为主的农民,就应该以音、像相结合的方式来播报新闻,向他们及时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新品种;以外出务工为主的农民,应多提供单位用工信息等等;对那些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民,可以多用一些较专业的词句来吸引其关注。总之,以不同层次农民的风格定位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手机新闻语言编辑表达策略,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做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可亲可信。

四是平民视角,增强新闻的服务性。亲民的报道视角,平等的交流对话,是对农沟通的重要基础,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有可能编写出让农民感到温暖、亲切的手机新闻。当前,一些手机新闻往往充斥着命令式、指示性的生硬语言,语言的亲和力未能充分展现,其传播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要使得手机新闻具有亲和力,必须充分尊重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摒弃过去传统媒体受众基本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做法,以平等平和的视角去报道新闻、编写新闻,与广大农村的受众即时进行互动交流,把单一的说教式新闻变为人性化的服务新闻。

猜你喜欢

亲和力农户受众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动脉粥样硬化靶向适配子的亲和力筛选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