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项目式教学中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有效衔接
2016-02-14杨美霞
杨美霞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论项目式教学中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有效衔接
杨美霞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350)
针对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与作用进行剖析和研究,论述了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和不容忽视性,提出了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有效衔接的可行性途径,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整个专业体系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切实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合一,项目知识与岗位技能合一。
前导课程;后续课程;衔接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途径,即首先对岗位中的一般性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典型性的工作任务;然后对典型性的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形成学习领域中的情景项目,一个项目往往包含多个知识点,只有将这些这些知识点融汇贯通,学生才能具备独立完成这些项目的能力。这些知识点往往来源于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一定关系的多门课程,这种关系要么是递进关系,要么是服务关系,这种关系在课程体系中就是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若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衔接得当,彼此交融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服务,就能达到知识点的融汇贯通,学生就能得心应手地完成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最终能够胜任专业所对应的岗位。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C语言是程序类课程的前导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 数据结构是C语言的后续课程,是用C语言将数据结构理论与思想在计算机中进行描述和表达。在C语言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基本概念、简单程序的理解和编写上,对数组、结构体、指针这些复杂数据类型学习不够深入,尤其是指针,导致学生们对数组、结构体、指针等这些数据类型的理解不深,使用不灵活。但是,这些数据类型恰恰是数据结构课程的灵魂所在,使用频率很高。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尽管老师授课时费尽唇舌,但学生仍然模糊不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比如数据库技术应用是网站建设与制作课程的前导课程,学生学完数据库技术应用这门课程,已具有独立开发后台数据库系统的能力,再学习完网站建设与制作课程,也具备了独立开发网站的能力,但很多学生却不能将前台的网站与后台的数据库连接起来,形成真正的动态网站。诸如此类现象,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无非是课程之间即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衔接不当造成的。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教授这些课的教师往往更专注于自己教授的这门课,没有将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相互关联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课程间相互独立,教授C语言的老师,只注重简单程序编写,忽视数组、结构体、指针这些特殊数据结构类型,教授数据结构的教师,在不了解学生基础情况下,也没能给学生复习本门课程中所需要用C语言的知识,导致学生无法根据数据结构思想来用C语言来编译程序。教授数据库技术应用的教师只教授后台数据系统的管理和开发,教授网站建设与制作课程的教师只单纯的教授如何制作美轮美奂的网页,导致学生不知何如将自己制作的精美的网页与后台的数据库系统连接起来,形成真正的动态网站。这个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课程间没有起到彼此支撑,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势必影响到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有效融合与运用。
在强调项目化教学的大背景下,再沿袭以前各门专业课程各自为战、自成一体、追求独善其身的教学已难以为继。前导后续课程的设置顺序对应了学习过程中的“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前导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基础与铺垫,后续课程是前导课程的深化和综合,前导后续课程衔接得当,就能达到预设的效果,反之亦然。目前教学改革中也都注意到了前导后续课程衔接的重要性,前导后续课程的有效衔接不仅仅是课程开设的前后顺序,更多是前导后续课程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例如先讲C语言,再讲数据结构,前后顺序是完全正确的,但还是避免不了学生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什么呢?因为顺序对了,还不够,还要做好衔接。如何衔接?我们要做的是了解数据结构课程中需要C语言的哪些知识点,如何使C语言中这些知识点更好地为数据结构课程服务,这就给我们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教师讲授哪门课程,都要做好本门课程与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的衔接。
一、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和重点。课堂教学主要是结合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强化实际应用、突出操作技能为教学重点,同时应使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们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构建其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一下思路:调研行业企业需求——归纳分析——确定岗位群——对岗位进行模块分解——映射成项目与知识点——确定课程体系。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以及学生实际需求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构建出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岗位群,对这些岗位进行模块化的分解,确定每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流程,对每个流程进行模块化分解,做进一步细化,确定每个流程对应几个项目,每个细化操作对应几个知识点,即归纳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根据这些知识与技能对应开设的课程,对课程进行在整合,从而形成满足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不断对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和更新,以满足社会和行业实际需求,使其课程体系始终能保持前瞻性和先进性。
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只有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项目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掌握娴熟的实践操作,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称之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授课时,能融会贯通的将涉及的多个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使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无缝衔接。但目前职业学校的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学院型”教师,缺乏实际企业中的工作经验,在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项目式教学会感到力不从心,也就更谈不上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与融合了。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所谓“走出去”就是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去挂职学习,参加专业培训班等来加强技能水平的提高,并组织学成回来的专业教师进行校内部培训,整体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水平;所谓“引进来”就是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硕士博士高水平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知识、新工艺,以适应新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只有培养出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的“双师型”队伍,项目式教学才能把一个个项目高质量地完成, 因为“双师型”教师熟悉完整的项目,掌握项目中涉及的多门课程,所以在聘课时可以采用“一师制”的原则,即讲授C语言及数据结构两门课为一班一师,做到了前导课、后继课的有机衔接,一个老师在讲授前导课程的时候会潜移默化的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在讲授后续课程的时候也会将本门课程需要的前导课程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加强,使课程之间无缝对接,深度融合,成为一体,使学生更易完成实际的项目,从而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技能高度契合。
三、开展专业课程“大教研”
虽然“一师制”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解决前导与后续课程衔接和融合的方法,但在实际情况下,教师的能力专长、实际的授课班次等因素限制,很多课程无法采用这种方式,那么“大教研”这种方式可以弥补这种缺憾。“大教研”指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研活动,传统意义上的教研是教师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借鉴别人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改进和充实自己的教学工作,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而我们的“大教研”除了包含传统教研的内容,更多的指的是教研范围大,即以某个基础工作过程的能力为主线,该主线上的相关前导后续课程任课教师一起教研,相互切磋,探讨课程大纲要求、后续课程需要前导课程中那些知识点,那么前导课程根据需要更新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或强化特定内容,使之能更好地为后续课程服务。还可以通过互相听课、学术研讨、教学大纲与内容讨论等多种方式加强的沟通,这些对前导后续课程教学重点、分配学时等环节具有指导意义。
四、加强实践环节,促进知识融合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将学习、研究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项目设计和实施,为学生提供运用知识、活化知识和关联知识的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融合在一起。每一个项目都是来自于工作岗位中的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我们把这个工作流程映射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那么这个完整的工作项目可能涉及到几门课程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不自觉的将这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共同支撑,共同作用,完成一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做到学有所用;二是学生将理论内容融入到具体问题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法,锻炼学生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完成几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实现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的无缝衔接与深度融合,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切实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合一,项目知识与岗位技能合一。
五、 整合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教材基本是以学科体系为主,在编排上更多的是讲究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在新技术、新工艺上存在一定滞后性和不完整性。而项目式教学时以真实项目来组织教学,需要专业课程的整合,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的融合。一个完整的项目涉及多个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可能来源于多门课程,多本教材之中,那么项目式教学对教材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传统的教材不适合项目式教学,而其他院校教师编写的项目式教程也未必完全契合我们的需求,因为项目式教材都是以项目为载体,其他院校教师设定的项目未必适合我们的实训条件,最好是自己教师自主开发项目式专业教材,以自己设定“项目”来组织的教材,同时教材的开发要建立在行业需求的层面上,需要到相应行业企业作充分的调研,了解其专业未来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为教材开发提供可靠依据,以职业技能实践为主线,制定完善的开发流程,教师在熟悉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后,归纳总结,反复提炼,开发出适合本院校高职学生的项目教材。只有解决了教材问题,项目式教学才有章可循,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化,从而才能实现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有效衔接,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与融会贯通,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1]陈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01).
[2]何林锦.项目式实验教学模式及其可行性评价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29).
[3]陈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J].职教论坛,2011,(30).Discussion on Effective Transition between Leading Course and Follow-up Course of Project-type Teaching
YANG Mei-xia
(TianjinModernV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Tianjin, 300350)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ding course and follow-up course and their func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oject-type teaching, and it also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effective transition from the leading course to the follow-up course, a feasible approach is proposed for effectiv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leading course and the follow-up courses so a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which makes students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pecialty system,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re really unified, and project knowledge and job skills are unified.
leading course; follow-up course; linkage
2016-03-15
杨美霞(1979-),女,辽宁省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多媒体和数据库教学与研究工作。
G712
A
1673-582X(2016)09-0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