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2016-02-14蔡跃凤
蔡跃凤
(怀集县第一中学,广东 怀集 526400)
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教学的方向,如何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研究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高中政治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即“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政治课教育实效从而扭转政治课以往“灌输式、背多分、应考型”形象的迫切要求。
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说:“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其核心理念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不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经过研究、听观摩课和自主学习,笔者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对此模式有以下认识和感悟。
一、“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一)前置性学习
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这种方式比较灵活,鼓励学生先学。例如,笔者讲授《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一课,先由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大致了解本课知识框架,然后抛出几个探究的问题“以中美关系为例概括国际关系的形式和内容”“中美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使学生克服因仓促上课缺乏了解教学内容而出现的被动局面。
(二)小组合作学习
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分组还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如同一个小组的成员有优秀生、中层生和学困生;小组成员可以是动态的,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者按照活动主题的需要可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如第一个探究活动由优秀生发言,第二个探究活动则由中层生或者学困生发言,笔者会在上课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明确自己的任务,正组长负责维持纪律和主持发言的顺序等,副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的话题和结果,其他组员讨论,等到第二个探究活动时候,组内正副组长和组员的角色轮换。
(三)班级交流
当布置学生自己解决前置性作业之后,则进入交流讨论阶段。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参与进去,在讨论中要多给学生一些讨论的时间,这样讨论出来的知识内容才会更加全面、透彻。在小组交流汇报的时候,学生可以对汇报的程序作要求,比如汇报者应说:“大家好,我是某小组的汇报员,我们小组的汇报结果是……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请问其他组员还有要补充的吗?好,谢谢大家。”为了鼓励发言,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示范效应,健全小组奖励机制。
(四)总结和巩固
总结和巩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这个教学环节实质上是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之后,把相关知识内化,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框架;教师进一步提出一个有一定难度的设问,与学生共同讨论完成。如在讲《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一课时,笔者在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未来的中美关系进行预测,这种开放式的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这样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锻炼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进一步突破重难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在“生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前置性作业的设计
在布置政治导学案的时候,要注意遵循“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低入”是指教学的起点要尽量低一些,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学生的活动容易化。导学案探究活动设计的环节简单,要留给学生较大空间。让学生去发挥,形成开放空间,容纳学生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学的关键,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时找到成就感。“多做”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人可做,即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二是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探究知识的心理,感受学习的快乐,即通过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思想。“深思”就是在“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是指学生在多做的基础上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把知识深化,构建成认知结构。“高出”就是有收获,完成前置性学习的质量要求。
(二)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学生合作程度
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友好、不合作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一言不发,坐在课室静听;有的小组成员互相推辞,都不发言;有的小组成员借此机会闲聊;学困生由于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往往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等。
要解决这些不合作现象,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如教师要加强学生倾听行为的培养,指导学生专心听别人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考虑这个发言有没有道理,尊重别人的发言,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等别人讲完后再提出来;指导学生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图示或者表演等辅助手段强化口语效果;注意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大胆地向对方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支持与自己意见不同或相反的同学。
其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要制定一些规则。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要定期轮换,培养责任意识,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小组合作。注重机会均等和机会限制,要求人人参与,对发言多的同学进行次数限制,以便他人也有表达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
再次,教师自身要仔细倾听研究小组的讲解思路,观察提问学生的动机情况,仔细做好记录,及时点评。点评要注意即时性,否则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展示思路的优点与不足,在学生错讲、漏讲、讲解不透、概念出现模糊的地方,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提倡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以鼓励为主,教会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学会感受挫折,这是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两面。
(三)实施有效的评价策略
评价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运用适当的评价能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教师可以把对个体的成绩评价改为对团体的积分评价,对突出表现的个人给予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时,尽量避免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和教师小结,而是更多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程度,采取附加分或者倒扣分,随机抽取一个学生对讨论结果作出说明解释,借以评价全组。例如,借助“雏鹰争章卡”的鼓励作用,鼓励积极抢答的学生;在第一个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拿着小组的记录笔记上台汇报的,但是第二个探究活动如果想要加分的话,那就必须做到脱稿汇报。此外,对于汇报员也有要求,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副组长汇报,第二个探究活动则由教师抽签决定小组中某个组员上讲台汇报。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样的方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这种来自小组内部的动力能够让课堂气氛热烈起来,效果可想而知。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如今还在进行中,笔者感受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教学活动中,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才不会成为一件苦差事,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4] 薛生祥.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