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医学期刊的新老媒体融合方式

2016-02-14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病种传统媒体稿件

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审议通过,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整合[1]。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层面完成了“互联网+”的顶层设计,“互联网+”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2],“互联网+”思维将会为传统媒体带来全方位的影响[3]。本文介绍《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社为拓展服务所进行的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尝试。

1 “互联网+”技术手段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

1.1 作者投稿与退修平台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社(以下简称“我刊”)于2004年建立了投稿平台,实现了作者在线投稿与稿件退修。但是经过长时间的运营后,发现一些作者不能够及时登陆网站对稿件进行查询与修改,主要原因是作者大多为医生,工作繁忙,较容易遗忘所投稿件。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将手机短信与投稿平台对接,将微信平台与投稿平台对接,实现计算机终端与手机终端的结合。作者投稿时首先要注册,其中“手机号”是必填项,当稿件有新的变动(如签收、退修、定稿、刊登)时,系统平台会自动给作者发送短信,提示作者及时登陆网站查询稿件状态。同时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也与投稿平台绑定,作者只要一次绑定其公众号,即可通过手机终端随时查询自己的稿件状态。

为方便作者缴费,我们将支付宝平台与投稿平台对接,这样作者不用到邮局寄送版面费,不仅节省了作者的时间,也简化了编辑部的工作,提高了双方的工作效率。

1.2 审稿专家的审稿平台

审稿平台是当前很多编辑部所采取的模式。但是如果审稿专家不及时登陆,就不能获得稿件的送审信息,从而造成延误。为了缩短审稿时间,我刊将手机短信与审稿平台相结合,设置时间点,定期给审稿专家发送短信:在送审稿件时短信通知审稿专家,并在送审后每5天为一个时间点,提醒审稿专家审理稿件,直至稿件送回,加快了审稿进程。

1.3 编辑的编校平台

编辑对稿件的编校加工体现了编辑的劳动智慧,稿件三审四校的过程、不同稿件的编校记录保留在编校平台,既体现了编辑的劳动成果,也作为一种痕迹证据保留下来,有问题争议时可作为查询证据。同时,在每一篇稿件的下方还有给作者的“留言交流区”以及只有编辑可见的“问题保留区”,以备及时查询提醒。稿件加工完成后进入组稿程序,可通过编校平台进行每一期稿件的组稿及栏目设置,打印作者通讯录,方便当期责任编辑组稿。

2 “互联网+”时代期刊内容的整合

传统期刊的全文都集中在了知网、万方、维普,各编辑部对于期刊内容的利用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加,为传统期刊带来了一个挑战和契机[4]。互联网使我们进入一个精确化传播的时代,最具有市场的是个性化的微传播与分众传播[5]。“自己的阅读自己做主”,读者和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更加个性化、情景化和精准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期刊要无限贴近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由向所有用户提供一样内容的大众传播方式向为不同受众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的分众传播方式转变[6]。

2.1 构建误诊特色数据库

我刊刊登的稿件主要以各专科疾病的误诊经验总结、大宗误诊病例报道为主,报道了大量的单病种的误诊病例,这些论文是从反面思维研究疾病的诊疗规律,目的是为临床医生提供经验借鉴,提高诊疗水平。

因此,我们根据期刊特色,将2004-2014年发表的同病种的误诊文献进行整合,形成单病种的误诊文献数据库。一篇误诊文献只能是一次的误诊现象,将相同病种的误诊现象集中在一起,从量变到质变,就会发现疾病的误诊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对文章内容的误诊知识点进行提炼,化繁为简,由此构建单病种误诊知识库,提供单病种的误诊原因以及鉴别确诊手段、误诊率、误诊后果等。

该单病种误诊知识库将会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决策,能够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判断疾病情况,通过初步调研,临床医生对该数据库的前景充满信心。简明扼要的知识点符合当前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利用计算机、手机终端,快速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我们将会对各个单病种以专科的形式进行分类,并针对各临床专科人群进行推广。

2.2 保障期刊内容传播

期刊内容必须对读者有用,同时还要能准确地传递给需要者。如何保证期刊内容能够准确送达需求者手中,需要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实现[7]。我刊的单病种误诊数据库检索平台,方便计算机终端用户的检索查询;同时开发了APP,满足手机用户的需求;并对简单的知识点通过微信进行推送传播,利用计算机技术记录读者的喜好,精准推送相关内容。

此外,在推送期刊内容的同时,还要与用户进行交流,增加期刊内容的粘合度。因此我们在每个单病种的误诊规律后都设置了论坛,以便能让临床医生发表自己的经验看法,使医生不再受地域的限制,零距离进行探讨。我刊编辑部也会定期推出一些经典误诊病例,发布在论坛中供大家讨论。同时编辑也会定期收集讨论结果,将其刊登在杂志的封二、封三上。

2.3 期刊内容与数据库同步推广

随着单病种误诊数据库的成型,在读者检索某单病种的数据时,会显示原始文献的出处。因此,针对期刊中单病种的误诊文献,我们将在该文献后添加二维码,读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手机将显示该病种的误诊规律,如误诊率、误诊原因、鉴别确诊手段等,其图像特征(X线、CT、超声、病理图)也会随之显现。该项设计还未正式运用,等单病种数据库正式上线后将会与期刊同步开展。

3 “互联网+”时代技术与内容的关系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同时也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尤其是科技期刊在内容上如何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

技术与内容是相互支撑的关系,内容是基础,技术是手段,技术利用得会促进内容的传播与利用,方便读者、作者方便快捷地利用期刊内容,二者缺一不可、相互支撑。如何使期刊的内容更加适合“互联网+”时代,需要传统媒体的经营者改变思维,增加或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塑造“互联+”时代全媒体资源的整合者[8]。

4 结语

传统医学期刊在“互联网+”背景下,需要真正做到内容为主。互联网信息时代不缺信息,缺少的是对信息的整合与深度挖掘[3]。我刊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重新整合期刊内容,并提取、形成知识点,以适应当前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满足受众的瞬间接收、快速理解的要求。希望这些尝试和探索能给同行一些启发,使传统科技期刊快速适应“互联网+时代”。

猜你喜欢

病种传统媒体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新病种”等十五则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按病种付费渐成主流?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我国全面推进按病种收费改革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