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抢救中的临床价值

2016-02-14王西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3期
关键词:致残率对症头部

王西莲

(四平市急救中心,吉林 四平 136000)

院前急救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抢救中的临床价值

王西莲

(四平市急救中心,吉林 四平 136000)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抢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于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期间进行院前抢救的脑卒中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急救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取院前急救路径,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结果观察组急救成功率为93.18%,致残率为7.32%,院前急救与转送医院行对症治疗的间隔时间平均为(30.49±11.58)min;对照组急救成功率为83.33%,致残率为16.67%,院前急救与转送医院行对症治疗的间隔时间平均为(41.52±12.64)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急救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抢救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帮助患者快速接受医院治疗,且其致残率低。

院前急救路径;脑卒中;院前抢救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危重疾病,在发病后需及时进行院墙讲究,尽可能挽救患者生命,为患者转院治疗正确更多的时间。然而在传统的院前急救护理中,因无流程化的急救路径、缺少程序化的护理流程,部分护理人员在急救中或因操作不熟练而造成宝贵的急救时间的浪费。本研究为探讨院前急救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抢救中的临床价值,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医院收入的86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分组对照方法予以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期间医院急诊科实施院前急救的8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86例患者均与《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相符合。其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为49~75岁,平均年龄为(60.24±5.18)岁;疾病类型:缺血性脑卒中43例,出血性脑卒中43例;排除合并帕金森综合征、老年痴呆症、恶性肿瘤、肝肾功能异常、造血功能障碍以及尿失禁患者,86例患者均表示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根据护理院前急救方法将8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与疾病类型等资料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对比。

1.2 院前急救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院前急救路径,其急救路径具体如下:①急救人员在出诊途中的迅速反应机制。护理人员应该在接到患者紧急呼救电话后,在1 min内发车,禁止发车时间超过5 min。同时,急救人员在救护车上需同患者家属进行电话联系,简单询问患者的发病时间以及病史、肢体活动状况、用药情况、意识状态等,并结合家属对患者现状的描述快速判断其病情。另外,依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家属实施家庭急救,比如为患者垫高头部,给予冷敷或者冰敷,严禁搬动患者身体,并清除患者口中异物包括假牙等。②发病现场到转运回医院阶段的迅速反应机制。急救人员行至患者的发病现场后,首选要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神志状态,同时检测其各项体征,并利用GCS评估其具体病情,从而确定大概抢救措施和转运方式等,比如GCS评分超过8分者需立刻转送到医院。GCS评分不足8分、生命体征不稳,且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需当场清除其呼吸道异物,松解患者衣领,并开放其气道给予吸氧、吸痰处理;舌后坠患者则可留置口咽通气道,再搭建两条静脉通道,进行甘露醇静脉滴注治疗,以此降低患者颅内压,同时还可通过持续冰敷帮助患者降温。若患者的血压高达220/120 mm Hg,则需立刻给予其降压处理。待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平稳状态后,再转送至医院。③转运途中的急救护理。若患者意识清晰,则嘱咐其保持静卧,适当抬高其头部,如陷入昏迷则可去除其枕头让其保持平卧位,把头部偏于一侧,以防其误吸口腔异物。若患者有可能是脑出血,则将其头部上抬30°,以免其窒息,同时缓解患者脑水肿。另外,考虑到路况问题,护理人员在转运途中需将患者头部摆成同救护车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尽量避免患者因急刹车等发生血流再灌注。此外,转运途中应有护理人员专门保护患者的头部,预防其发生头部震荡,导致病情恶化。④医院急诊准备。在转运途中急救人员应告知医院急诊科做出相应准备,并快速而准确的叙述患者病情,便于医院提前准备好治疗方案与抢救物品。同时,联系CT或者MRI科室,和神经内科医师协同会诊。急救人员可详细告知急诊科医师患者的既往病史、病情等,确保急救工作的有效性与连续性。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急救护理,即医院收到呼救信号后,立即调动救护车出诊,其到达现场后要快速、准确评估患者具体病情,同时搭建好静脉通道,实施相应处理后再转送至医院。

1.3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以及致残率。抢救成功的标准为:患者未残废,且病愈出院。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院前急救与转送医院行对症治疗的间隔时间。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与致残率:观察组急救成功率为93.18%(41/44),致残率为7.32%(3/44);对照组急救成功率为83.33%(35/42),致残率为16.67%(7/42)。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对比两组患者院前急救与转送医院行对症治疗的间隔时间:观察组院前急救与转送医院行对症治疗的间隔时间平均为(30.49± 11.58)min,对照组院前急救与转送医院行对症治疗的间隔时间平均为(41.52±12.64)min,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13,P=0.0248)。

3 讨 论

院前急救具有急、危、重、险等特征[2],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保持高度应激状态[3]。因此,该阶段抢救、护理操作如出现失误,很容易产生医患矛盾等不良事件[4]。据相关研究发现,心脑血管事件的出诊率在全部院前急救病例中占30%[5],而脑卒中起病急骤、进展极快,是一种致残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的脑血管疾病[6],因而其对于院前急救护理的要求比较高。

据本组研究发现,采取院前急救路径的观察组,与采取常规急救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急救成功率较高,致残率较低,且接诊至转送至医院的速度较快。可见院前急救路径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急救护理中,有利于为其争取抢救时间,并改善患者的预后。经原因分析发现,院前急救路径将整体院前急救过程条理化、系统化,使得急救人员能够快速而有条理的了解患者情况、实施现场急救并安全转送至医院。由此可见,院前急救路径可作为脑卒中患者的首选急救模式。

[1] 黄春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4):667-669.

[2] 钟娥.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2):88-89.

[3] 莫月娥,谭荣俊,余玉娥,等.临床急救路径在院前急救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观察[J].护理研究,2014,28(10):1201-1203.

[4] 胡军,陆皓,王宏玲,等.质量控制路径在高原高寒地区突发事件院前急救转运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2013,8(9):1310-1311.

[5] 张军根,付卫林,钱利娜,等.临床路径对急救小组心肺复苏质量效能的改进[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0):1193-1197.

[6] 杨香.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2):355.

R743.3

B

1671-8194(2016)33-0102-02

猜你喜欢

致残率对症头部
中药泡茶要对症 体质差异方不同
自动驾驶走向L4 企业头部效应显现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火箭的头部为什么是圆钝形?
四种中药茶 对症助消化
空心菜为什么烂根 找准原因对症防治
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
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并脑卒中的临床分析
蚝壳巧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