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延安《解放》周刊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历史地位
2016-02-13焦金波
焦金波
(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政治学】
论延安《解放》周刊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历史地位
焦金波
(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研究延安《解放》周刊,对于当代报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解放》周刊是皖南事变前延安报刊系统的核心,最早成为党的喉舌。它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刊物,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和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为展现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都表明,《解放》周刊是皖南事变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重要刊物。
《解放》周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地位
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延安《解放》周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上,而且很少结合该刊自身实际来分析。本文通过剖析其在延安报刊系统中的位置、自身功能定位,结合其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来考察和揭示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历史地位,以期为当代报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有益借鉴。
一、《解放》周刊是皖南事变前延安报刊系统的核心
抗战时期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到中共发展刊物的方针。以1941年皖南事变为标志,延安报刊系统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皖南事变以前,国内政治环境较为宽松,中共得以大力构建自己的报刊系统。1939年5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省委、区党委以上“均应以编辑、出版、发行地方报纸成为自己的中心任务”[1]70。随之出现的办刊高潮,使党的新闻事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一个以团结、抗战、民主为宗旨的,以党的机关报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报刊系统很快创办起来。皖南事变以后,国内政治环境恶化,党在国统区出版物的发行环境逐渐恶化,在全国公开发行几无可能。与此同时,抗日战争进入最为艰难困苦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因此,中共报刊政策采取收缩方针,停办众多刊物而集中力量办好《解放日报》。
《解放》周刊是皖南事变前延安报刊事业的核心。其一,《解放》周刊是中共到达陕北后新办刊物里边最早的刊物,也是停刊最晚的报刊之一,是出版时间最长的刊物。《解放》周刊于1937年4月24日正式创刊,1941年8月31日停刊,存在4年零4个月又7天,共出版134期。反观之,《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年1月15日创刊,1942年3月25日停刊,共出39期。《中国青年》1939年4月16日创刊,1941年3月5日停刊,共出3卷。《中国妇女》1939年6月1日创刊,1941年3月8日出版至2卷10期后停刊。《共产党人》1939年10月20日创刊,1941年8月停刊,共出19期。《中国工人》1940年2月7日创刊,1941年3月8日出至第13期后停刊。《中国文化》1940年2月15日创刊,1941年8月20日出版至第3卷第3期后停刊。也就是说,延安时期大多数期刊是在1939年前后中共办刊高潮时期才出现的,只存在2年左右,出版期刊卷数也极为有限。无论是存在时间,还是出版期数,《解放》周刊都远远超出其他刊物。而且,在上述新办刊物中其停刊时间仅晚于《八路军军政杂志》。其二,《解放》周刊是皖南事变前延安报刊系统中,唯一由中共中央新办的刊物。从中共长征落脚陕北到进驻延安之前这段时间里,中共中央主办的报刊《红色中华》和《斗争》两种刊物先后恢复出版,新创办刊物则只有《解放》周刊一种。其三,《解放》周刊是当时唯一的政治理论刊物。《新中华报》属于日报性质,其他刊物分属于不同领域(行业、群体),当时唯一的政治理论刊物就是《解放》周刊。其四,《解放》周刊大部分时间的发行环境要好于其他刊物,因而影响区域广、读者众。抗战初期,日寇加紧进犯,为了联共抗日,国民党在政治上对中共的态度较为宽松。因此,《解放》周刊创办后得以在全国公开发行,且数量较为可观。除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外,还在全国不少大城市以及港澳地区进行翻印且销售数量可观。《解放》周刊出版“未及半载,已获得全国广大抗日读者的支持,各方面要求的数目,亦经突破万数。读者中不但包括各层人民,而且也有无数的国民党负责人士。”[2]1938年5月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汇报说:“我党出版的各种刊物,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地位。党中央出版的《解放》周报,销售到三万余份。”[3]202-2031939年5月17日,张闻天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汇报时指出,《解放》周刊共办70余期,发行70余万份,有几处翻印,比大革命时期的《向导》更广。[4]419-420也就是说,在皖南事变前延安报刊系统中,无论是存在时间、出版期数,还是举办机构层次(级别)、刊物性质,抑或发行数量、影响受众,《解放》周刊都是首屈一指的,理所当然地处于核心地位。
二、《解放》周刊最早明确完成媒体性质与功能的自我定位而成为党的喉舌
报刊强大的社会传播功能,使之成为“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5]358。“党的喉舌”是党给予报刊性质与功能的定位。明确和坚持“党的喉舌”的媒体性质,是报刊媒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保证。
总体上看,延安报刊明确成为“党的喉舌”是在延安整风后。延安整风以前,报纸媒体一度出现诸多问题,折射出报纸媒体办报方针和办报思路与“党的喉舌”性质定位之间的不适,报纸媒体的“党的喉舌”作用难以体现和发挥,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未能以我为主,脱离边区实际;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性,政治性不强,对党的政策和中心工作宣传不力,缺乏应有的敏感,宣传报道不够。[6]后来《解放日报》的整风工作,就是加强党性,通过全党办报方针的贯彻和落实,来确保“党的喉舌”功能和作用的实现。
《解放》周刊最早明确媒体性质与功能定位而成为“党的喉舌”。一是从时间上看,早在延安整风以前《解放》周刊就已经将自己定位为“党的喉舌”。1939年创刊两周年之际就明确提出:“本报不但是全中国共产党的喉舌,而且也是全中国民族、人民的喉舌。”“历史证明我们是站在真理方面的。真理是不可克服的力量,而本报就正是为真理而努力。”[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其他刊物刚刚创办。而且,如前所述,在较长时间内,它们没有或者不能充分发挥“党的喉舌”的作用。
二是从内容上看,《解放》周刊充分宣达了中共政治诉求。它密切配合党的工作,及时发表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各部门各条战线负责人、地方负责人的文章,以及基层工作总结和经验介绍等,从而在全国政治场域宣达了中共的声音。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文章在《解放》周刊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是《解放》周刊的核心和精髓所在。这与它作为党中央政治理论刊物的性质是一致的,也是《解放》周刊之所以成为中共理论权威的重要原因。据统计,《解放》周刊刊登毛泽东重要文章29篇、张闻天(洛甫)重要文章25篇、朱德重要文章12篇、博古重要文章11篇(含翻译5篇)、凯丰重要文章24篇、周恩来重要文章11篇、王稼祥(王稼蔷)重要文章5篇、王明(陈绍禹)重要文章13篇。[8]刘少奇、陈云、任弼时、林伯渠、谢觉哉、张国焘、张浩、董必武、吴玉章、彭德怀、左权、林彪、徐向前、项英、关向应、叶剑英、贺龙、聂荣臻、罗迈、高岗、李富春、邓发、邓小平、罗瑞卿、杨尚昆、张鼎丞、王若飞、彭真等也多次在《解放》周刊发表文章。此外,它还刊登中央文件、决议、宣言、通电、指示,而且这些内容都被视为“本报一切主张和言论的灵魂”[7]。《解放》周刊在事实上成为《解放日报》出版前理论战线传播中共政治主张的主阵地。
三、《解放》周刊是延安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刊物
为提高全党理论水平,《解放》周刊高度重视对马列主义的宣传与普及工作。根据统计,《解放》周刊共刊登马列译著170余篇,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译介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平、著作,主要篇目有:第36期的《马克思与中国》、第47期的《纪念恩格斯》和《论民族》、第52期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第60-61期(合刊)的《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第62期的《列宁与中国人民解放的事业》和《列宁论战斗唯物论的意义》、第66期的《马克思墓前演说》和《马克思小传》》以及《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第85期列宁的《社会主义与战争》、第102期的《列宁为创立共产主义而奋斗》、第106-107期(合刊)的《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回忆录》及《斯大林与国际无产阶级》、第109期的《斯大林——列宁事业的继承者》、第110期的《共产主义底伟大理论家——斯大林》、第112期的《宣传家的列宁》、第119期的《列宁反对社会民主主义》、第120期的《马列主义论战争及其起源》、第122期的《恩格斯传略》、第123期的《关于列宁的逝世》、第126期列宁的《关于巴黎公社的演讲提纲》、第127期的《列宁斯大林与五一劳动节》和《马克思的为人》,等等。对于篇幅较长的著作,则多期连载,如第81期和第82期连载的《斯大林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第85期和第86期连载的《社会主义与战争》,等等。
二是刊登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与实践的文章,主要篇目有:第58期的《苏联共产党取得胜利的经验与教训》、第77期季米特洛夫的《社会主义国家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和库西宁的《共产国际的二十年》、第88期的《什么是乌托邦社会主义》、第91-92期(合刊)的《革命的民粹派和自由主义的民粹派》、第97期的《法国共产党宣言》、第108期的《社会的存在与社会的意识》、第119期的《什么是社会主义》、第123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的、整个的学说》、第128期的《发展是对立的统一和斗争》、第89期的《十月革命四周年纪念》、第100期的《共产国际二十一年》和第101期的《共产国际二十二年》,等等。
三是发表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材料和文章,主要篇目有:第98-99期(合刊)的杨松翻译的季米特洛夫的《战争与各资本主义国度里的工人阶级》,第100期关烽的《蒙古民族与抗日斗争》,第117期黄越、吴文焘的《越南的民族解放运动》,等等。其中对西班牙关注的比重最大,多次刊登研究专号进行介绍。
《解放》周刊还相继开辟了特定专栏,以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从第13期开始增设“理论研究增刊”栏目,第47期开始增设“民族殖民地问题讲座”专题,第83-84期合刊开始增设“联共(布)党史研究资料”栏目并在以后刊发过系列讲座。《解放》周刊还专门介绍经典作家的学习方法,如109期的《马克思的读书方法》、第114期和第115期连载的《列宁如何研究马恩底著作》、第40期和41期连载的《列宁论青年的学习问题》。这些栏目的设立对马列理论的传播与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
延安整风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转折点。其一,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要集中在延安整风以前,以后主要转向毛泽东思想。如果说整风以前的学习运动内容是“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话,那么整风运动中的学习内容则侧重于毛泽东思想,用毛泽东思想统一干部队伍的思想认识。其二,延安整风中,反对教条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翻译与传播受到制约。把翻译、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同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在整风以后已初露端倪。[9]其三,整风前后,知识分子启蒙的角色已悄然发生变化。整风前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浓厚,整风后知识分子则成为改造对象,完成了由化大众到大众化的角色转变。[10]由此,主要由知识分子承担的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翻译和研究随着整风运动的开展和实施而暂告一个段落。
如此看来,我们就不难理解《解放》周刊在延安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性了。可以这样讲,《解放》周刊是延安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刊物。《解放》周刊组织翻译并刊登了大量马列原著,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文本,为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主体资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解放》周刊是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刊物
作为中共中央主办的政治理论刊物,《解放》周刊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事业,成为延安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重要平台。
(一)最早传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和科学内涵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解放》周刊积极跟进,最早传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和科学内涵。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一个月之后,《解放》周刊第57期首先刊发了毛泽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不久,毛泽东就对报告不断修改,甚至建议《解放》周刊将已经修改过的部分内容先行排版,以便尽快刊出。早在1938年11月8日毛泽东就将该报告第一部分修改稿交给《解放》周刊编辑部负责人徐冰,附信告诉整个政治报告需三四天工夫才能修改完毕,第一部分先付排,请他们校第一、第二遍,他自己校第三、第四遍。[11]951938年11月25日出版的《解放》周刊第57期从第4页到第37页共计长达34页的篇幅正式刊发该文。这就是说,关于该报告的版本,《解放》周刊第57期刊登的应该是最早的版本。其后,主办《解放》周刊的解放社于1942年4月出版发行该报告的单行本。《解放》周刊第57期还以专刊形式,刊出共计7条的一组通电,传播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从而扩大了会议的声音。
此后,《解放》周刊继续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组织探讨:一是明确强调要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解放》周刊刊文指出:“最重要的就是把革命理论当作行动的指南,当作改造世界、改造人类社会的武器。”[12]第79期罗迈的《我们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强调,马列主义中国化既要“深刻地研究马列主义”,更“需要灵活运用它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来”。二是探讨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不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我们革命便会遭受莫大损失,与失败,而敌人就会容易取得胜利”[12]。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是可能的,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因此它可能应该把发展马列主义的理论的责任,担负起来。”[13]三是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产生和构成。第89期发表艾思奇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知识分子》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斗争进行指导的主体。这个主体主要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知识分子。四是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之所以获得成绩,是因为“多年来不断的开展了反对党内各种各色机会主义者教条主义者底斗争”[13]。由此可见,《解放》周刊不仅最早传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而且第一次初步地系统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二)《解放》周刊最早研究、宣传和普及毛泽东思想
早在1940年底到1941年上半年,《解放》周刊就已经开始集中关注毛泽东的理论贡献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其中,第123期刊登了张仲实的《掌握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第127期刊登了张如心的《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景仁的《略谈学习马列主义的方法》,第131-132期(合刊)刊登了张如心的《论创造性的学习》。这些文章以探讨什么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为逻辑起点,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抗战、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主体素质等角度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及其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9]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梳理和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解放》周刊还先后介绍过马克思和列宁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如第109期柯柏年发表的《马克思的读书方法》、第114期和第115期连载的张仲实(实甫)的《列宁如何研究马恩底著作》、第131-132期(合刊)刊登的克鲁普斯卡娅的《列宁如何研究马克思》,等等。通过关注经典作家的学习方法,为学习毛泽东思想提供有益借鉴。
《解放》周刊最早地初步地系统地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我们不妨与党的领导群体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宣传比较一下。一是从时间上看,党的领导群体就毛泽东及其理论发表文章或讲话集中在1943年。[14]284-285二是从维度上看,党的领导群体研究和宣传主要集中在对毛泽东及其理论成果的评价上,比较单一。党的领导群体提出众多概念称谓来命名毛泽东的理论,本身就是与高度评价毛泽东交织在一起的,更具有指导性的意蕴,侧重于统一全党思想认识的政治需求,更多具有政治宣传的意蕴,其评价维度比较单一。反观之,《解放》周刊则早在1940年底到1941年上半年,就已经开始集中刊登党的理论工作者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而且是从多个维度全方位来进行透视、衡量和解读的,并且具有较强的学理性。因此,可以说,作为中共中央最权威的理论刊物——《解放》周刊最早地初步地系统地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为毛泽东思想的命名、形成和大众化,为毛泽东领导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创造了理论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解放》周刊较早展现、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解放》周刊成为延安知识分子探讨和推动史学与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平台。
1.展现、宣传和普及史学与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理论
《解放》周刊明确提出史学与哲学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第52期到第56期(不含第55期)连续4期刊登的译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为知识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基本理论指导。《解放》周刊发表了哲学家艾思奇的诸多关于辩证法唯物论运用的文章,如第82期的《怎样研究辩证法唯物论》、第126期的《辩证法唯物论怎样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第127期的《关于研究哲学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文章就辩证法唯物论的研究及其运用的价值和方法专门地系统地进行论述,甚至预设研究应得出的具有原则性的指导性的结论,从而为知识分子研究社会科学指明方向。
2.展现、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解放》周刊积极介绍和宣传延安知识分子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传播主要通过三种渠道:一是专文刊登。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探讨中国史学发展指导思想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第52期吴玉章的《研究中国历史的意义》、第133期叶蠖生的《对于学习中国历史的几点意见》、第134期师哲翻译的《怎样写历史》,都坚持历史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评价历史人物及其学说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第33期发表陈伯达的《孙中山先生关于民族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和艾思奇的《孙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第114至第116期连续三期刊发了陈伯达的《论孙中山先生及其学说》,都对孙中山学说提出了新见解。此外,第81期洛甫的《拥护真三民主义反对假三民主义》、第85期黎平的《叶青的假三民主义就是取消三民主义》、第86期王稼祥的《关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第87-88期(合刊)发表的陈伯达的《论共产主义者对三民主义关系的几个问题》,还专门研究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3)探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第128期陈伯达的《由封建的中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来分析由封建中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转变过程。经过探讨,最终诚如第133期叶蠖生的《对于学习中国历史的几点意见》所强调的“谁也不会再去争辩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否半封建半殖民地性的了”。二是书讯播发。《解放》周刊主要是以广告形式来向读者推荐书籍。第52期、第57期、第134期刊登过张闻天主编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一书的出售广告,第65期和第66期以新书预告的形式详细介绍过陈昌浩编著的《近代世界革命史》(上卷)共计六讲内容的全部题目,第134期在介绍一组研究中国的书籍中向读者隆重推出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三是它刊介绍。第110期介绍《中国文化》(第1卷第3期)要目时曾提到范文澜1940年5月撰写的《关于上古历史阶段的商榷》一文。
3.展现、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解放》周刊作为平台,集中展现了知识分子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及其取得的成果:(1)阐述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第127期张如心的《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一文,较早公开对毛泽东的《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进行阐述,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2)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修养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这类文章主要有:第81至第84期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第65期洛甫的《论待人接物的态度》、第39期洛甫的《论青年的修养》、第51期艾思奇的《共产主义者与道德》、第71期黎平的《中国共产党与道德》、第123期范文澜的《提倡民族气节的必要》,等等。这些文章都提倡对旧道德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同时,它们也是对当时国民党鼓吹以忠孝为核心的封建道德进行的有力反击。从更深层而言,则是中共用马克思主义助推中国传统文化完成现代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3)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解放》周刊刊发陈伯达的《中国古代哲学发端》(第62期)、《老子的哲学思想》(第63-64期合刊)、《孔子的哲学思想》(第69期)、《墨子哲学思想》(第82期、第102期、第104期)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这些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集中探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问题,剖析了孔子等古代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总之,作为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所主办的政治理论刊物,《解放》周刊“是我们民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指南,是争取抗战胜利的灯塔,是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与我们民族人民意志的真正阐明者、发挥者与代表者”[7],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及其理论成果的提出、宣传和深化,为展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哲学中国化实践及其理论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 华.本刊的被扣[J].解放周刊,1937 (11).
[3] 任弼时.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 张培森.张闻天年谱(上卷) [G].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5]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6] 焦金波.延安报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广西社会科学,2013(6).
[7] 编者.《解放》二周年纪念 [J].解放,1939(70).
[8] 王峰.延安时期前期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周刊考述[J].延安大学学报,2013(6).
[9] 焦金波.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0]焦金波.从化大众到大众化:延安知识分子的身份变迁与角色转换[J].广西社会科学,2011(5).
[11]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2]张如心.论创造性的学习[J].解放,1941(131-132).
[13]张如心.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J].解放,1941(127).
[14]肖东波.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史纲(1921—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张 琴】
On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Liberation Weekly”
in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JIAO Jin-bo
(SchoolofMarxism,NanyangNormalUniversity,Nanyang473061,China)
Today it is important for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o popularize Marxism by research on the “Liberation Weekly” in Yan’an in 1940s. “Liberation Weekly” i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publication of the party journals system before the southern Anhui Incident, the first mouthpie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s the most important publication at that time, it has made its contributions in promoting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spreading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history and philosophy.
Liberation Weekly;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historical value
2016-05-30
焦金波(1973-),男,河南新野人,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XKS004);2013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13GGJS-160);2014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42400411359);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15-ZD-107)
1672-2035(2016)06-0030-06
D6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