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泰山文化研究综述
2016-02-13张琰
张 琰
(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2015年泰山文化研究综述
张琰
(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271021)
2015年泰山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界从宗教、历史、祭祀、文学、石刻、玉石文化、美术、民俗、旅游、儒学、建筑、音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泰山文化研究;综述;2015年
2015年,泰山文化研究在泰山宗教、泰山历史、泰山祭祀、泰山文学、泰山石刻、泰山玉石文化、泰山美术、泰山民俗文化、泰山旅游、泰山书院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一些新观点,有力地推进了泰山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一、泰山宗教研究
泰山为宗教名山,历来受学者关注。2015年泰山宗教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泰山民间信仰、泰山佛教、泰山道教、宗教经济及佛道关系等方面。
泰山信仰研究成果。刘慧《泰山信仰论》认为泰山信仰是一种“生”的信仰,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对生命创造的尊重。[1]张琰《从现存碑刻探明清以来的民众信仰》通过对碧霞元君和总司大帝信仰之人和神两方面的分析,指出鉴于民众信仰心态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神灵职能的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其在民间的影响力。同时,在这种信仰模式中,民众需求的满足与否,即信仰神灵的应验与否,可以说是一种信仰形态能否延续下去并扩大影响的关键所在。[2]王芳《论民国时期的碧霞元君信仰》提出,民国时期,尽管碧霞元君信仰在总体发展趋势上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但仍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仅其内在信仰能给社会大众以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而且伴随着其外在物化形式与民间文化不断融合,其根基逐渐深扎于此,因而碧霞元君信仰在近代社会文化中获得了存续的历史机缘和生存土壤。[3]郭俊红《东岳大帝即黄飞虎考》从东岳大帝的神职和多种身世入手,对该说法进行溯源,认为这种说法在清朝乃至民国时期才逐渐被传承进而接受,是通俗文学《封神演义》被广泛传播接受的结果。[4]张剑葳《泰安天书观铁塔》对塔身铭文的详细分析显示泰安铁塔捐资者最主要的来源地是河南怀庆府、开封府,在府、县、村镇基层呈现不同特点。铸造匠人来自怀庆府河内县,铸造地木栾店位于怀庆府武陟县,铁塔铸成后向东运至泰安。工程的募捐、运作可能是以香会为组织进行的。泰安铁塔见证了泰山碧霞元君信仰在明嘉靖年间的流行程度,也是碧霞元君信仰传播至中原腹地的重要证据。[5]
泰山佛教研究的成果既探讨了泰山信仰问题,又以个案为例探析高僧的思想。其中,张强《僧安道壹在泰山书刊<金刚经>背景探源》从泰山悠久的祭祀历史以及由此生发的特殊文化意义入手,对泰山《金刚经》刻经现状做了介绍,论述了泰山神仙之山地位的确立,分析了《金刚经》文本,逐步揭示了僧安道壹书刊《金刚经》的深意。[6]林伯谦《<弘明集·檄太山文>考论》从作者称“竺道爽”而不称“释道爽”,又《檄太山文》提及“国太元桓王”,考知作者所处时代应为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当时泰山地区确实为前燕所控制,前燕战无不胜的慕容恪因病曾前往泰山,此篇作者竺道爽与在泰山地区弘化并深得各国君主敬信的竺僧朗时代大致相近;《檄太山文》也必在幽帝建熙八年(367年)慕容恪病逝不久;建熙十一年(370年)前燕被苻秦灭亡之前写成。《檄太山文》将前后期道教信仰严加区隔,批判后来道教种种乱象,竺道爽并非不知道教在泰山的信仰传布比佛教早,但他还是遵从汉译佛典的“命终魂灵入于太山地狱”,认为泰山是由阎罗王所统辖,泰山神也就是阎罗王的下属,因此《檄太山文》并非戏作,而是以中国传统檄体包装正法与外道的争锋。探究此文,可以得知当时佛教信仰在泰山地区的流传与影响。[7]
泰山道教研究成果。孙亦平《论中国道教对日本阴阳道的影响》以阴阳道的泰山府君信仰为例,探讨道教东岳信仰的多重义涵及其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8]卜祥伟《论早期泰山信仰及其道教化》论述了泰山信仰从先秦时期萌生到秦汉时期基本成熟再到最终道教化的过程,展现了泰山信仰作为一种信仰文化的特质。[9]张诚达《弘扬全真家风,回归立教根本——泰山碧霞祠的理念与实践》指出,泰山碧霞祠为应对商业化大潮对传统宫观的冲击,以落实中央十部门文件和国家宗教事务局倡导的“教风建设”为契机,提出了“打造原汁原味全真道场”的理念,推出了一系列强化管理、纯正道风、弘扬文化、回归本来的扎实举措。[10]其另一成果《建设原汁原味的全真道场——兼及泰山碧霞祠的管理理念》详细阐述了泰山碧霞祠的管理理念,指出碧霞祠非常重视与社会发展相契合,并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社会的需求,提出建设原汁原味的全真道观的理念,发展自身,服务人群,弘扬正信。[11]
2015年泰山宗教研究的成果除了对泰山信仰、泰山佛教、泰山道教进行深入研究之外,还专门探讨了佛道关系。高强《明代泰山的佛道和谐与合一》一文即在分析明代佛道和谐合一的形式、原因的基础上,指出泰山宗教的包容兼蓄及明代泰山佛道的发展趋势。[12]
除此之外,2015年泰山宗教研究还从宗教学的角度,探讨宗教政策。云南大学孙晓《明代泰山宗教经济初探》探讨了明代泰山宗教经济的来源、管理、支出以及明代泰山宗教经济对泰安周边经济的带动和发展。[13]
二、泰山历史研究
泰山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其的研究一直是泰山文化研究的重心,2015年泰山历史研究又出现了新的突破。周郢《名山古城:泰山·泰安文史拾零》是其关于泰山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全书按照研究内容分为追思千古登封遗迹、寻绎古老乡间民俗、慕访往昔贤哲芳踪和诠释历代丹青墨迹四个部分,全方位考察了泰山、泰安的文化地标和文明足迹,用文化哲学和文史互渗的视野记录了山与城的互动、交响与共鸣。[14]泰山与韩国自古在文化上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泰山信仰东汉便已传播影响至朝鲜半岛,在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留下重要一页。周郢《泰山与韩国的文化交流》分别就泰山信仰对韩国的影响、泰山地区与韩国的密切交往、韩国使节参加唐代泰山封禅、泰山人著述传入韩国、韩国高僧弘法泰山、韩国文人笔下的泰山等六个方面加以论述。文中发掘了大量新史料,包括泰山碑刻与韩国古籍,对这一研究有重要推进。周郢《占绝名山是此村——泰山樱桃园山庄史述》考证了鲁泮藻之泰山樱桃园开辟、建设及衰落的过程,同时论述了围绕樱桃园所发生的一些文事。[15]李俊《君权神授的帝王政治在泰山的体现——以秦刻石与<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为例》以艺术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对作品内容、形式、创作背景的研究,进一步说明帝王将泰山作为其君权神授的统治思想的政治工具加以利用,也因此提高了泰山的威望。[16]赵学法《古代泰山地震的政治影响》指出泰山雄峙天东的特殊地理位置,被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奉为“圣山”地位,而泰山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经过“天人感应论”的包装,则成为天下安危的晴雨表,由此衍生的稳重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并得以传承嬗递,影响至今。[17]陈絜、赵庆淼《“泰山田猎区”与商末东土地理》指出著名的“沁阳田猎区”说不可尽信,真正的商末田猎区似在东土,目前看来基本是在以泰山为中心,以古济水、汶水、淄水与渤海为四至的范围之内,今姑且称之为“泰山田猎区”。[18]
三、泰山封禅祭祀研究
封禅研究。杨英《“封禅”溯源及战国、汉初封禅说考》梳理了“封禅”从字义溯源到完整的学说出现的过程,并从宗教史的发展过程考察封禅说出现的必然性,指出战国时期,一方面封、禅字义出现了指祭祀行为的关键变化,并跟此时大量暴露的各地原生性祭祀(性质仍然属于自然宗教)混杂在一起;另一方面在学说纷纭的背景下,古老的“封禅”传说跟宗周礼制中祭祀仪节和物化礼乐内容相结合,再加上齐地的地方性祭祀和地理内容,最终成为一种具有半自然宗教形态的、跟日后出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适应的学理性礼典学说,它的出现无论在政治上,还是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史上,都有重大意义。[19]仝晰纲《唐玄宗封禅的文化解读》提出唐玄宗泰山封禅,带有明显的盛世特征,充分反映了唐玄宗在开元盛世时期的雄心壮志和务实的施政特点,是思想文化上由天命向民本演进的徽记。玄宗晚年欲封禅华山,主要动机是清除武则天时期过度崇佛所造成的偏差,通过弘扬道教来树立李唐的威信,当然也有玄宗好大喜功、希冀神仙的因素掺杂其中,反映了唐玄宗思想的前后变化。[20]张忠超《上古时期泰山的地位演变及封禅学说》指出上古时期是泰山早期文化形成期,在整个泰山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封禅作为这一时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固定在泰山这一物质性标志中,从而使泰山成为民族圣地,笼罩着一圈神圣的光环,也积极地推动了泰山文化的多维发展。[21]李申曦《一统时代孕育下的文化结晶——试析<封禅书>与时代之关联》通过对《封禅书》与时代关联的考察,认为《封禅书》的成书是特定时代氛围下的产物,是司马迁深刻的批判精神、进步思想、疏荡凛然的行文风格汇聚而成的文化精髓。[22]
祭祀研究。刘兴顺《论道教五岳神与国家祭祀五岳神的首次完整交融——以北宋五岳观为中心》,探讨了道教五岳神与国家祭祀五岳神的互动,指出北宋真宗建立五岳观之时首次实现了国家祭祀之五岳神与道教之五岳神的融合;至元代,道士代祀岳渎,国家祭祀与道教神祗祭祀融合一体。文章还提出了五岳观的设立开启引导了五岳国家祭祀的重大变化。[23]其另一文《泰山国家祭祀史论》对不同时期国家祭祀泰山进行了阐述、比较,指出每个朝代国家祭祀泰安各有特色,直至民国政府颁令禁止各类祭祀活动,泰山国家祭祀才画上了句号。[24]
四、泰山文学研究
自古关于泰山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因而对泰山文学的研究一直是泰山文化研究的主要方面之一,2015年泰山文学研究亦是取得了丰硕成果。刘春芳《<老残游记·二集>泰山尼姑逸云的情爱思想探略》通过对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二集》中尼姑逸云的情爱思想的探析,深化了泰山斗母宫尼姑逸云这一艺术形象与太谷学派思想的内在联系。[26]周晴《<绿野仙踪>与泰山》主要分析了小说《绿野仙踪》中大量描写的泰山的景观,生动展示了泰山的人文内涵。[27]聂立申《金代泰山文士交游考》通过对金代泰山本地及周边文人学士的类型、交游方式及交游范围的分析,指出泰山文士对泰山文化传播、社会各领域的影响。[28]刘方华《中国诗歌体裁的全息缩影——论泰山诗歌体裁》从泰山古代诗体、泰山词曲及泰山现代诗歌三个方面,展示了泰山诗歌的体裁发展及分布。[29]李杰玲《“结根泰山阿”中的山与婚俗》从民俗的角度,将“结根泰山阿”中的山与我国古代的婚礼习俗联系起来,从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说起,解读了蕴含在诗歌中丰富的含义。[30]
五、泰山石刻研究
泰山石刻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泰山石刻研究在各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首先表现在两部泰山石刻研究著作的出版:第一部为张用衡著《泰山石刻全解》。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以170万字的篇幅,收录了岱庙、登山古道、岱顶、岱麓、灵岩寺等景区几乎所有的石刻,并且一一对之作了说明、作者介绍、注释、翻译、评论。整部书以一名导游员的口吻,讲述泰山石刻文化,文字通俗,将石刻、碑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与读者分享泰山石刻内容。[31]第二部关于泰山石刻研究的著作是陶莉的《岱庙碑刻研究》。该书选取岱庙主要碑刻近50通,为读者提供第一手宝贵材料的同时,试图就碑刻的文物、书法及其历史文化价值做出阐述。《岱庙碑刻研究》为读者了解泰山、游览岱庙、赏析碑刻提供了有益的帮助。[32]
除了出版专门研究泰山石刻的著作之外,还发表了与之相关的论文。陶莉《<泰安州提留香税疏碑>考论》,即通过对《泰安州提留香税疏碑》的内容及行文考察、分析,指出了朝廷对泰山香税、庙宇的重视,以及《泰安州提留香税疏碑》对泰山香税史、泰山信仰的兴衰、清代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33]孙建新《浅析泰山石刻艺术》,则通过对泰山石刻的历史成因及特点的分析,指出泰山石刻为研究书法镌刻艺术、泰山史提供了宝贵资料。[34]周郢《泰山经石峪周边题刻新考》对泰山经石峪周边题刻包括“乾坤清趣”亭额、“高山流水”亭钱岱联及其亭内柱文陆联、汪坦《和中翰立庵崔公》诗刻、“鼓琴深趣”题刻、程守训诗刻、“人不点头空说法”刻联等七处题刻进行了补正,提供了研究的新资料。[35]安廷山《泰山<金刚经>的书写工具及拓本》分析了泰山《金刚经》的书写工具及现存的各种泰山《金刚经》拓本。[36]周晓冀《泰山北齐造像碑记与敦煌“白衣佛”问题新证》指出泰山地区发现的一通北齐佛教造像碑底座恰有“白衣大像”题名,成为研究敦煌北朝“白衣佛”问题的新证据。这一发现证明,白色与弥勒的关系在佛教经典和艺术现实中如此密切,“白衣佛”正是弥勒无疑。[37]邱茗《<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书法特征分析》分析了《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的特色、书写内容与形式、结体空灵上的变化及书法特征。[38]田承军《往古的发现——记清代中晚期泰安的金石寻访》梳理了清代中晚期泰安的金石发现,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时期金石发现兴盛的原因。[39]
六、泰山玉石研究
泰山玉石的审美、内涵,泰山玉的分类分级、欣赏等问题是2015年泰山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乔磊、张男《泰山石艺术研究》不仅论述了泰山石的自然之美,还通过对泰山石精神、品格的赋予,展现了泰山石独具特色的艺术之美。[40]范正生《“石来运转”:泰山石的平安意识及其历史地理考察》,通过对泰山的地理考察分析和对大汶口文化的历史探寻,阐释了世人对泰山石的崇拜渊源,揭示了“石来运转”所承载的平安吉祥的生存希望。[41]对于泰山玉而言,张念朋、李宗成、邢楠《泰山玉的外观特征及分类分级研究》从泰山玉的外观、分类、质量分级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天然的美玉形象。[42]黄雪蓉《中国泰山玉文化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查文物,深入研究了泰山玉的文化内涵,并结合泰山玉文化进行了作品设计制作。[43]
七、泰山美术研究
2015年,泰山美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先表现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杜广华主编的《泰山画派概论》。该书对泰山画派的形成基础、发展脉络、艺术特征、基本形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提炼了泰山画派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风格,收录了古代画家关于泰山的绘画作品影像10余幅、中国现代绘画大师关于泰山绘画作品影像10余幅、现代国内泰山画派画家中征集泰山绘画作品影像近200幅。[44]周郢《泰山历代名画述略》论述了历代泰山名画展,向我们展示了从晋唐直至清代不同风格特色的泰山美术名作。[45]
八、泰山民俗研究
泰山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包括祈福文化、石敢当文化、泰山皮影戏文化等,2015年泰山民俗研究取得一定成果。黄景春《关于蒿里与蒿里父老》对“蒿里”从“高里”讹变而来的观点进行了重新考证,指出蒿里原为墓地之称,后用以指阴间。后来由于蒿里与高里发音、字形相近,经故事家阐释,蒿里被附会于高里山,遂称蒿里山,成为泰山冥府的别名。蒿里父老一般认为是阴间冥吏,但也可能只是对地下亡魂的尊称,相当于墓主在阴间的高邻。[46]崔缨《泰山祈福文化探析》探讨了泰山民间神邸信仰、俗神信仰、封禅形式的祭天祈福以及宗教特色的祈福文化,展现了泰山祈福文化的地域特色。[47]代洪亮《生命与信仰的冲突:泰山舍身研究》通过对泰山舍身的概念、预防与阻止以及原因分析的论述,展现了泰山主宰人生死的影响力,生命与信仰在舍身文化中发生了激烈的冲突。[48]慈改改《泰山石敢当传说的解读》则通过解读有关泰山石敢当的传说,使我们透过最初的山石信仰和泰山信仰的结合到泰山石敢当与石大夫的结合,洞悉泰山石敢当信仰的发展与变化。[49]孟晓慧《浅论泰山皮影戏的生存现状及发展策略》通过对泰山皮影戏生存现状诸多困难的分析,提出了出台普通话剧本、创作多样化剧目、运用营销策略等措施,为促进泰山皮影戏这一泰山民俗文化的“活化石”的发展提供了具体路径。[50]周郢《泰山石敢当文化的风雨沉浮》对泰山石敢当这一古老的民俗追本溯源,并探讨了近代及当代泰山石敢当的发展。[51]赵秀克《泰安南白楼村落传说研究》探讨了泰山西郊南白楼村的石龙传说、石龟传说、刘罗锅传说等,重点研究了村落传说的文本解读、成因解释、民俗内涵等。[52]祭雪松《信仰的炼金之旅——泰山石敢当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资本的转化路径浅析》试图以非物质经济时代文化遗产的资本理论为支撑,通过对泰山石敢当经营现状的田野调查,初步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石敢当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资本的转化路径,为进一步研究文化遗产向文化资本转化的理论积累实践素材。[53]蒋楠楠《羌族“泰山石敢当”造型变异成因探析》在对羌族“泰山石敢当”变异后的造型进行深描的基础上,探讨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并试图揭示泰山石敢当传播移植后造型变异的成因。[54]
九、泰山音乐研究
徐妍婕《泰山皮影戏艺术研究》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泰山皮影戏进行现场录音、录像,探究了泰山皮影戏独特的演出形式、传承史以及唱词、唱腔特点,并对其进行音乐本体的分析,进一步丰富了泰山皮影戏音乐上的研究。[55]周丽君《探究泰山皮影戏的艺术特征》也深入探究了泰山皮影戏的艺术特征。[56]张岳娟《泰山封禅祭祀舞蹈研究》对封禅帝王祭祀典礼中的祭祀舞蹈进行了探究。[57]
十、泰山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
2015年泰山文化研究出现了一个新动态,即出现了专门研究泰山文化现代价值的成果。如万光军的《论文化泰山的多维意蕴》,首先通过对“泰”字的解释,引申出厚德载物的民族气度,又从孔子“仁者乐山”角度分析了山东人的稳重、豪爽、仁爱、诚信,将泰山文化的地域影响力表现得淋漓尽致;[58]刘俊丽的《古迹石刻的道德意蕴及现实教育意义——以唐摩崖<纪泰山铭>为例》,指出《纪泰山铭》中蕴含的道德意义及古代统治者以德治国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缺失,这种审美与道德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借鉴;[59]徐涛《泰山文化的时代价值及保护利用》主要分析了泰山文化“国泰民安”的文化底蕴,并对泰山这一文化名山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诸如做好发展规划、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等建设性意见;[60]陈显捷《泰山文化融入驻泰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意义、现状及实践途径》、[61]《浅析泰山文化与驻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62]两篇文章通过对泰山文化多重文化底蕴的分析,探索将德育理念融入高校课堂和校园生活的创新途径,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刘方华《地域文化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以泰山文化为例》以泰山文化为例,指出民族精神教育资源与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同根同源的民族历史教育;国泰民安的民族理想教育;无畏登攀的民族意志教育;重如泰山的民族品格教育;近现代民族革命精神教育。通过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三个途径,使泰山文化进入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63]徐涛《泰山文化的时代价值及保护利用》指出泰山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泰山文化的发展现状、泰山文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泰山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64]王亚南、路则光《泰山石刻“如”字形体文化在浴柜设计中的应用》从泰山石刻“如”字书法的特点出发,探索了“如”字在家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65]
十一、泰山旅游研究
泰山景观开发研究。李健、韦涛《泰山后石坞自然生态资源开发策略》通过对泰山后石坞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从发展生态旅游的视角提出了对后石坞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推进品牌营销的策略。[66]刘树琪《泰山南麓产区发展的战略思考》就泰山南麓葡萄酒产区的开发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67]顾威《泰山摩崖石刻的景观意境研究——以泰山中路摩崖石刻为例》,一方面挖掘泰山石刻的起源并归类总结,另一方面亦结合中国传统园林对石刻意境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68]
与泰山有关词汇的翻译研究。如杜菲《泰山景区导游口译实践报告》重点分析了泰山景点汉英口译的困难并提出了相关处理对策。[69]
泰山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朱琳《泰山文化旅游商品设计开发探究》针对泰山文化旅游商品市场不成熟的现状,提出了把先进的艺术设计语言和历史文化内涵融入泰山文化旅游商品之中的创造性意见,这对于体现泰山文化商品的地域特色,提高泰山文化商品的艺术含量,拓宽其销售范围具有重要意义。[70]李海燕《山东省实景演出项目竞争力提升研究——以<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为例》通过对泰山封禅大典实景演出项目的优势、劣势及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提出了优化创新主体、拓宽演出形式、创新运营机制三种措施,以进一步提升山东省实景演出项目的市场竞争能力。[71]郭付友、甘静等《山水实景演出旅游项目游客满意度测评研究——<以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为例》就游客对封禅大典的满意度进行了测评,通过对游客中不同人群的需求分析,指出封禅大典在满足文化需求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为进一步促进封禅大典这一实景旅游文化的发展指出了参考方向。[72]田圆圆《泰山皮影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分析泰山皮影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泰山皮影文化旅游开发策略。[73]
十二、泰山儒学研究
李广胜《北宋“三先生”之一石介的儒学贡献研究》认为石介提出的理学思想很好地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形势,倡导了儒学的复兴。[74]周郢《泰山书院之读书法——台湾图书馆藏清李品镐<泰山书院约言>述略》探讨了现存台北“国家图书馆”的珍贵的书院文献《泰山书院约言》,指出《约言》即是官员李品镐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为指导诸生读书、治学而作的一卷“学习大纲”,为初泛学海者之指南。不过这一“指南”,缺少了对“经世”之学的关注,是其不足之处。[75]
十三、泰山建筑研究
泰山上下庙宇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刘慧著《中国精致建筑100·泰山岱庙》,主要内容包括古老的山神庙、俨然帝居的神宫、气势恢宏的神殿、庙宇壁画的杰作、匠心独运的牌坊、寄意多彩的重门、庙前望祭的参亭、庙中的御用行宫、万代瞻仰的碑刻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泰山岱庙的建筑风貌。[76]蔡达峰,宋凡圣主编的《装修集录:岱庙》一书对岱庙的建筑风格、规格等进行了细致研究。[77]赵祥明《浅析泰山石亭的特色》通过对泰山 7座著名石亭的选址、取材、造型、楹联等方面分析,揭示泰山石亭的 3个主要特色:依景而建,选址在泰山最具特色、最突出的景观附近,成为赏景的最佳地点;就地取材,造型古朴厚重,与泰山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楹联内容丰富,汇集了大量著名的文人题记,文化内涵深刻,处处彰显着建造者尊重文化传统的设计理念。[78]孙双《泰山风景名胜区景桥艺术特色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归纳,结合桥梁美学、桥梁景观学以及风景园林艺术原理等理论,对泰山景桥进行了系统研究。[79]
[1]刘慧.泰山信仰论[J].民俗研究,2015,(2).
[2]张琰.从现存碑刻探明清以来泰山地区的民众信仰[J].海岱学刊,2015,(1).
[3]王芳.论民国时期的碧霞元君信仰[J].晋中学院学报,2015,(6).
[4]郭俊红.东岳大帝即黄飞虎考[J].泰山学院学报,2015,(2).
[5]张剑葳.泰安天书观铁塔[J].中原文物,2015,(2).
[6]张强.僧安道壹在泰山书刊《金刚经》背景探源[J].泰山学院学报,2015,(4).
[7]林伯谦.《弘明集·檄太山文》考论[J].南京:师大学报:语言与文学类,2015,(4).
[8]孙亦平.论中国道教对日本阴阳道的影响[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9]卜祥伟.论早期泰山信仰及其道教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10]张诚达.弘扬全真家风,回归立教根本——泰山碧霞祠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宗教, 2015,(1).
[11]张诚达.建设原汁原味的全真道场——兼及泰山碧霞祠的管理理念[J].中国道教,2015,(1).
[12]高强.明代泰山的佛道和谐与合一[J].泰山学院学报,2015,(5).
[13]孙晓.明代泰山宗教经济初探[D].云南大学,2015.
[14]周郢.名山古城:泰山·泰安文史拾零[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5.
[15]周郢.泰山与韩国的文化交流[J].Mountains and Humanities(韩国),2015, (1)
[16]周郢.占绝名山是此村——泰山樱桃园山庄史述[J].泰山学院学报,2015,(5).
[17]李俊.君权神授的帝王政治在泰山的体现——以秦刻石与《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为例[J].人文天下,2015,(24).
[18]赵学法.古代泰山地震的政治影响[J].泰山学院学报,2015,(2).
[19]陈絜,赵庆淼.“泰山田猎区”与商末东土地理[J].历史研究,2015,(5).
[20]杨英.“封禅”溯源及战国、汉初封禅说考[J].世界宗教研究,2015,(3).
[21]仝晰纲.唐玄宗封禅的文化解读[J].理论学刊,2015,(8).
[22]张忠超.上古时期泰山的地位演变及封禅学说[J].黑龙江史志,2015,(9).
[23]李申曦.一统时代孕育下的文化结晶——试析《封禅书》与时代之关联[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8).
[24]刘兴顺.论道教五岳神与国家祭祀五岳神的首次完整交融——以北宋五岳观为中心[J].泰山学院学报,2015,(2).
[25]刘兴顺.泰山国家祭祀史论[J].泰山学院学报,2015,(5).
[26]刘春芳.《老残游记·二集》泰山尼姑逸云的情爱思想探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7).
[27]周晴.《绿野仙踪》与泰山[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5,(4).
[28]聂立申.金代泰山文士交游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29]刘方华.中国诗歌体裁的全息缩影——论泰山诗歌体裁[J].赤子,2015,(2).
[30]李杰玲.“结根泰山阿”中的山与婚俗[J].泰山学院学报,2015,(4).
[31]张用衡.泰山石刻全解[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5.
[32]陶莉.岱庙碑刻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5.
[33]陶莉.《泰安州提留香税疏碑》考论[J].泰山学院学报,2015,(2).
[34]孙建新.浅析泰山石刻艺术[J].科技风,2015,(3).
[35]周郢.泰山经石峪周边题刻新考[J].人文天下,2015,(12).
[36]安廷山.泰山《金刚经》的书写工具及拓本[J].中国书法,2015,(2).
[37]周晓冀.泰山北齐造像碑记与敦煌“白衣佛”问题新证[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1).
[38]邱茗.《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书法特征分析[J]. 文学教育(下),2015,(10).
[39]田承军. 往古的发现——记清代中晚期泰安的金石寻访[J].人文天下,2015,(24).
[40]乔磊,张男.泰山石艺术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2).
[41]范正生.“石来运转”:泰山石的平安意识及其历史地理考察[J].人文天下,2015,(12).
[42]张念朋,李宗成,邢楠.泰山玉的外观特征及分类分级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15,(11).
[43]黄雪蓉.中国泰山玉文化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44]杜广华.泰山画派概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45]周郢.泰山历代名画述略[J].泰山学院学报,2015,(2).
[46]黄景春.关于蒿里与蒿里父老[J].民俗研究,2015,(2).
[47]崔缨.泰山祈福文化探析[J].人文天下,2015,(12).
[48]代洪亮.生命与信仰的冲突:泰山舍身研究[J].民俗研究,2015,(2).
[49]慈改改.泰山石敢当传说的解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
[50]孟晓慧.浅论泰山皮影戏的生存现状及发展策略[J].人文天下,2015,(12).
[51]周郢.泰山石敢当文化的风雨沉浮[J].海燕,2015,(5).
[52]赵秀克.泰安南白楼村落传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53]祭雪松.信仰的炼金之旅——泰山石敢当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资本的转化路径浅析[J].人文天下,2015,(12).
[54]蒋楠楠. 羌族“泰山石敢当”造型变异成因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5,(11).
[55]徐妍婕.泰山皮影戏艺术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5.
[56]周丽君.探究泰山皮影戏的艺术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15.
[57]张岳娟.泰山封禅祭祀舞蹈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
[58]万光军.论文化泰山的多维意蕴[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59]刘俊丽.古迹石刻的道德意蕴及现实教育意义——以唐摩崖《纪泰山铭》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5,(21).
[60]徐涛.泰山文化的时代价值及保护利用[J].人文天下,2015,(8).
[61]陈显捷.泰山文化融入驻泰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意义、现状及实践途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2).
[62]陈显捷.浅析泰山文化与驻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
[63]刘方华.地域文化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以泰山文化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9).
[64]徐涛.泰山文化的时代价值及保护利用[J].人文天下,2015,(15).
[65]王亚南,路则光.泰山石刻“如”字形体文化在浴柜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3).
[66]李健,韦涛.泰山后石坞自然生态资源开发策略[J].中国园艺文摘,2015,(9).
[67]刘树琪.泰山南麓产区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酒,2015,(5).
[68]顾威.泰山摩崖石刻的景观意境研究——以泰山中路摩崖石刻为例[D].山东农业大学,2005.
[69]杜菲.泰山景区导游口译实践报告[D],鲁东大学,2015.
[70]朱琳.泰山文化旅游商品设计开发探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5,(2).
[71]李海燕.山东省实景演出项目竞争力提升研究——以《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为例[J].临沂大学学报,2015,(4).
[72]郭付友,甘静,陈才,李秋雨.山水实景演出旅游项目游客满意度测评研究——《以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6).
[73]田圆圆.泰山皮影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74]李广胜. 北宋“三先生”之一石介的儒学贡献研究[J].兰台世界,2015,(18).
[75]周郢.泰山书院之读书法——台湾图书馆藏清李品镐《泰山书院约言》述略[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5,(6).
[76]刘慧.中国精致建筑100 ·泰山岱庙[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5.
[77]蔡达峰,宋凡圣.装修集录:岱庙[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2015.
[78]赵祥明.浅析泰山石亭的特色[J].古建园林技术,2015,(3).
[79]孙双. 泰山风景名胜区景桥艺术特色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责任编辑梅焕钧)
Mount Tai Culture Research Overview in 2015
ZHANG Yan
(Marxism School, Taishan University, Tai An, Shan Dong, 271021)
In 2015, Mount Tai culture has achieved a lot in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history, religion, sacrifice, literature, inscription, jade, art, folk, tourism, Confucianism, building and music.
Mount Tai culture research, overview, 2015
2016-08-23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CZXJ22)
张琰(1979-),女,山东沂水人,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G112
A
1672-2590(2016)05-00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