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广雅丛书》的编纂特点*

2016-02-13黄妙贤

图书馆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刻书底本著作

黄妙贤

(广州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623)



试析《广雅丛书》的编纂特点*

黄妙贤

(广州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623)

[摘要]民国九年(1920),广东图书馆广雅版片印行所对晚清广雅书局刻书版片进行整理修补,冠以《广雅丛书》之名汇编印行,向来被世人视为善本,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尽管此书为后人所辑,难免掺杂了汇编者的学术修养等主观成分,但总体来说仍高度还原了大部分广雅书局刻书的特色及成果,通过分析《广雅丛书》的编纂特点,我们或可对广雅书局的选书刻书理念及编纂特色窥见一二。

[关键词]广雅丛书编纂特点广雅书局

广雅书局创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集资倡立,至停办时先后刻书300余种。民国九年(1920),广东图书馆广雅版片印行所对晚清广雅书局刻书版片进行整理修补,冠以《广雅丛书》之名汇编印行,向来被世人视为善本,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尽管此书为后人所辑,难免掺杂了汇编者的学术修养等主观成分,但总体来说仍高度还原了大部分广雅书局刻书的特色及成果,通过分析《广雅丛书》的编纂特点,我们或可以对广雅书局的选书刻书理念及编纂特色窥见一二。

1 传统与创新的分类编排,体例清晰

1.1袭用四部分类法

广雅书局秉承张之洞经世致用的理念,刻书涵盖了经、史、子、集四部,以经、史两部为主,子、集两部数量甚少。编入《广雅丛书》的广雅书局刻书合计153种①,编排方式袭用了四部分类法并按照丛书内容特点进行了调整,依次收录经类(含小学)著作37种、子部(杂著)著作17种、史学著作92种、集部著作7种。其中,经类收录了对儒家“十三经”进行订、整理、研究的著作,按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孟子》注本、《尔雅》注本进行排序,史学著作则按“正史类考证辩说注疏校勘”“正史类补志补表”“正史类总校”“正史类表谱”“别史及载记”“礼书及编年”“古史类”“地理”细分排序,集部按研究对象时代先后顺序排列。

1.2“小学”单列一类

“小学”原是从经学派生出来的,是基于通经治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在很长的时间段内只是经学的附庸,中国古代丛书编纂收录“小学”著作始于宋代的《百川学海》,明代也有很多丛书收录“小学”著作,但一般数量较少,不成规模。到了清朝,受统治者的高压文化政策及其时学术潮流影响,知识分子大多埋首于经史考证,倡导讲实证,重考据,以“小学”作为解释诸经子史的基础工具,“小学”研究逐步科学化和体系化,乾隆时期纂修的《四库全书》就大量收录了“小学”著作。广雅书局创办人张之洞有言:“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可见他认为在治学的次序上“小学”是居于首位的。《广雅丛书》将“小学”单列一类,对收录的11种小学著作起到“即类求书”的作用,暗合清代学术潮流和广雅书局刻书特点,颇有创见。

1.3体例详明,脉络清晰

我国古代的文献典籍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或因辗转传抄,或一再重刊,或后人篡改,逐步形成了内容不一致的众多版本,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解释、阐述甚至学派,因此具有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的丛书,必定是体例严谨完备,便于后学考证古籍学术源流以及鉴定版本,《广雅丛书》无疑具备了这样的特点。一是书首有总序、总目,徐信符在《广雅丛书》卷首以400余字概述广雅书局从成立、兴盛到停办衰败的历史进程,并说明丛书成书缘起、“板式一律”的特点以及因故未收录的著作,总序其后是徐编的总目,著录内容包括书名、卷数、底本来源、作者及非清代作者所属年代,附录、补遗等也在此说明;二是各书卷首处多附有书名页,注明广雅书局何年何月校刻;三是正文前或附序,或附作者传记,或附各书子目录,或附凡例,正文后或有附录,或有后序,或有校勘者题跋,形式上灵活多样,不仅完善了编纂体例,而且补充了丰富的内容,如《方言笺疏》中即辑有作者自序、晋郭璞序原稿和作者笺注稿、作者自画像、像赞、凡例、附录刘歆与杨雄往来书信及校勘记;四是各书正文的每一卷后均慎重谨严地标注初校、复校、再复校之人的姓氏籍贯等。凡此种种,从考证学的角度《广雅丛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有助于我们还原古代文献典籍原貌,考证其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学术思想、版本源流和递嬗演变关系。

2 丛书内容体现时代特色

2.1刻书内容取向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晚清官书局遍地开花,离不开曾国藩倡设的影响,但其根源可追溯至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大量传统书籍毁损散佚的社会大背景。同治六年,鲍源深以《请购刊经史疏》奏称兵火导致士子无书可读的情况,这道奏折很快就得到统治者的批复:“奉上谕鲍源深奏请刊刻书籍颁发各学一折。江苏等省自遭兵燹以后,各府州县学中旧藏书籍大半散佚,经史版片亦皆毁失无存。现在地方已就肃清,亟应振兴文教。士子有志读书而载籍艰于购觅,其何以资讲贯而惠艺林?著各直省督抚转饬所属,将旧存学中书籍广为购补,并将列圣、御纂、钦定经史各书先行敬谨重刊,颁发各学,并准书肆刷印,以广流传。俾各省士子得所研求,同敦实学,用副朝廷,教育人才至意,钦此。”太平天国运动尽管没有成功,但对孔孟诸子等传统文化的冲击动摇了清朝统治根本,所以清朝统治阶级迫切需要重建封建文化秩序,压制反动思想和进步思想,要求各地要“振兴文教”,重刊传统经史书籍,以此阐扬正学,教化人心。有鉴于此,晚清各地官书局以振兴文教为宗旨,纷纷延请经明行修之士担任校勘,经史典籍刻印蔚然成风,广雅书局也不例外,张之洞在《开设书局刊布经籍折》中云:“臣等海邦承乏,深惟治源,亟宜殚敬教劝学之方,以收经正民兴之效。”《广雅丛书》中经史典籍便占八成以上,充分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

2.2所选书籍以清人著作为主,兼顾地域性

广雅书局刻书多选清人著作,着重汇辑当代学术成果。张之洞认为:“大抵征实之学,今胜于古,即前代经史子集,苟其书流传自古,确有实用者,国朝必为表章疏释,精校精刊,凡诸先正未言及者,百年来无校刊精本者,皆其书有可议者也”,充分揭示了广雅书局重今人轻古人的刊刻宗旨。《广雅丛书》中除《少室山房集六十四卷》《史记索隐三十卷》等6部著作为前人所撰,其余著作均为清人撰写或纂辑熔铸前人成说,这些人大多生活于乾隆至同治年间,且多为官宦,如钱大昕是乾隆十九年进士,曾任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毕沅是乾隆二十五年状元,曾任湖广总督;谢啓昆是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曾任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衔,署广西巡抚;梁章钜是嘉庆七年进士,曾任广西巡抚、江苏巡抚;周寿昌是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曾任礼部侍郎;洪钧是同治七年状元,曾任兵部左侍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等。《广雅丛书》折射出清代的学术风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除了刊印当代名家专著,广雅书局还注重本土文化的发掘和传播,刊刻了不少岭南学者著作,如现存于辽宁省图书馆的未刊底本——桂文灿所撰的《经学博采录》,另外《广雅丛书》也收录了侯康《后汉书补注续一卷》等4部专著、何若瑶《公羊注疏质疑二卷》等两部专著以及陈澧、陈宗谊父子两部专著。尽管我们无从得知广雅书局到底刊刻了多少部岭南学术专著,但从《广雅丛书》的收录情况以及现存资料看,广雅书局在传承地域文化和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3选刻典籍贯彻经世致用思想

晚清时期,面对朝廷腐败、内乱频生、列强入侵、国势衰微的社会现实,以匡时济世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开始思索时代变局中的因应之策,于是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了他们治学的主流价值取向,张之洞有云“读书期于明理,明理期于致用”,广雅书局在选刻典籍上贯穿着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一是重视学术性和著作系列性,《广雅丛书》收录史学著作92种,其中不少为专治一史或多史而作的考证、辩说、注疏、校勘等著作,还有补志、补表,以及别史、载记、礼书、编年,另有“其板有残缺,如赵一清之《三国志补注》、钱大昕之《诸史拾遗》《三史拾遗》、张熷之《读史举正》凡四种,因修补尚须时日,不为列入。若诸史纪事本末及《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则因卷帙浩繁,别为印行,亦不列入。”可见广雅书局刊刻史学著作之多,而且贯通古今,源流清晰,全面、系统地展现清代学者对前朝历史的治学成果;二是重视实用性,其时中国屡屡遭受列强侵略和欺侮,知识分子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将眼光投向边疆局势,广雅书局专门刊刻了《黑龙江外记》《吉林外记》,是研究东北边疆史地不可或少的著作,《广雅丛书》还收录有《水经注西南诸水考》《弧三角平视法》以及《三统术详说》等自然科学著作。

2.4刻书选用底本讲究

底本是指作为校勘主要依据的本子或据以编撰、刊刻的本子。官书局刊印的经史典籍主要是提供给各地学子研读,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的略例中便提到“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他认为学子选读的版本优劣会直接影响到读书的效果,因此对书籍刊刻质量上有严格的要求,提出“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从甄择秘籍,到选择底本,再运用各种方法对底本进行校勘,广雅书局自开办以来即在选书刻书上严格贯彻这一标准,以精选底本、精审校勘而闻名于世。《广雅丛书》收录著作底本为原稿有26部、原刻本有13部、传抄本有17部、家刻本有25部,都是质量较高的善本,如丁晏的《周易解故》、陈澧的《东塾遗书》、

朱一新的《无邪堂答问》、汤球的7部史学著作等便是原稿刻印,具有极高的版本学价值,可见广雅书局刻书在底本选择上的严谨慎择。徐信符在《广雅书局丛书总叙》中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凡四方珍异孤本,莫不麇聚纷来,复经诸通人辨别,故所刊无俗本,无劣工。其选择之精,校雠之善,当世久有定论。”

广雅书局刻书数量居全国众书局之首,且出版图书质量上佳,版式精美,世人多有赞誉,《广雅丛书》是广雅书局目前相对完整可考的唯一一套出版物,具有不可低估的文献价值,对于广雅书局刻书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注释:

①广雅版片印行所及其后续机构有多份关于此丛书的目录,此处按丛书卷首民国九年徐信符所编的丛书目录统计。

参考文献:

[1]汪家熔.清末地方官书局(上)[J].图书馆杂志(双月刊),1990(1).

[2]汪家熔.清末地方官书局(下)[J].图书馆杂志(双月刊),1990(2).

[3]吴家驹.遵旨设局是清末创办官书局的主要原因[J].编辑学刊,1997(6).

[4]张磊.张之洞与广雅书局[J].图书情报工作,2004(5).

[5]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书目答问补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孔毅.清代官书局刻书述略[J].文献,1992(1).

[7]李绪柏.清代广东朴学研究[M].广东地图出版社,2001.

[8]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黄妙贤女,1985年生。本科学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地方文献与地域文化研究。

[分类号]K062

*本文系2013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广雅丛书》研究”(课题编号:2013JY14)阶段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6-02-21;责编:姚雪梅。)

猜你喜欢

刻书底本著作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近四十年古代书院刻书问题研究综述
也谈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底本问题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论《西游记》中重复修辞的运用
从宋人语境看底本与话本的关系
论元代儒学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