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成因的理据分析
——以《咬文嚼字》发布的流行语为例

2016-02-13石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理据流行语

石杰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网络流行语成因的理据分析
——以《咬文嚼字》发布的流行语为例

石杰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一种新型的语言变体——网络流行语正不断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绝非偶然,本文将主要以严辰松的理据理论为基础,辅之以张克定的语言符号衍生含义的背后理据,来分析探讨《咬文嚼字》杂志从2008年到2015年发布的网络流行语背后形成的理据。

网络流行语;成因;理据

一、介绍

英国语言学学家史蒂芬·乌尔曼(Stephen Ulmann)最早开始较为系统地探讨语言的形成理据。他在《语义学》一书中提出,词的理据可以主要分为三类:语言理据、形态理据和语义理据。严辰松认为理据分为外部理据和内部理据,外部理据又分为拟声、拟象、临摹理据和省力理据,内部理据又分为形态、语音和语义。张克定提出语言的理据主要分为象形理据、行为动作理据、特性理据和社会事件理据。笔者认为,理据应分为内部和外部理据,内部理据应包含形态、语音和语义,而外部则应包括拟象、行为动作、特性、社会事件和省力几个方面。本文将从以上几方面理据理论来分析《咬文嚼字》杂志发布的年度流行语。

二、网络流行语的描写与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网络流行语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类别。本文拟从音节数量、构成形式、时间轴和来源四个角度来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描写与分类。

1.按音节划分

《咬文嚼字》杂志从2008年到2015年颁布的80个流行语中,单音节的字为9个,占11.25%,双音节的词为37个,占46.25%,三音节的词为20个,占25%,四个音节及以上的为14个,占17.5%。

2.按构成形式划分

以构成形式为标准,流行语可分为谐音类、简缩类和象形类三大类。

(1)谐音类

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由于词语音近或音同的语音特性,往往可以从一个词语联想到另一个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词语,形成了一种同音或者近音替代的关系。比如:神马都是浮云,“神马”代替的是“什么”;原本御寒的“围脖”现在代表的是社交媒体“微博”。

(2)简缩类

所谓简缩就是语言的运用中某些高频率使用的多音节词以及短语等约定俗成的形式在表意不变的前提下,说话人为了方便,用缩略词的形式代表原来的完整形式,把缩略的形式作为一个新的单位使用,随着使用人群的增多,此缩略形式便被固化下来,成为了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比如“高富帅”是高大富有帅气的简缩,“高大上”等也都是简缩词。

(3)象形类

使用特殊符号或者字符来表示人体五官和其他事物,通过组合来表示人体的某个动作或者表情。它是网络流行语自身所独有的表达形式,在数量上较少。例如:囧,只因为其外观看起来像一张沮丧、失落的脸,人们便用其来表达这种境遇或者心情。

3.按时间分类

按时间轴来说,《咬文嚼字》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会发布十大流行语。比如2008年的“山寨”,2009年的“不差钱”,2010年的“给力”,2011年的“亲”,2012年的“正能量”,2013年的“中国梦”,2014年的“顶层设计”和2015年的“获得感”等。

4.按来源分类

按流行语的来源来看,其可以分为方言类、外来语、影视和文学作品摘取、公共社会事件诱发以及公众人物语录。

(1)方言

流行语中来源于方言的在数量并不是很多,如给力,本是淮北方言,意为“加油”的意思。

(2)外来语

外来词语又称借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加深以及各方面与外界的交流联系日益加强,很多外来语的词汇进入我国,最明显的体现便是在网络流行语中。比如:口红效应,原本指的是美国即使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口红等日用品的销量仍然不减,后来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时候,口红效应也随之进入中国;卖萌、吐槽等来源于日语。

(3)源于影视和文学等艺术作品

网络流行语中,有很多是直接借用了或者套用了影视和文学等艺术作品中的经典词语或句子。比如:不抛弃不放弃,源自电视剧《士兵突击》,每当男主许三多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总是告诉自己不抛弃不放弃,拥有这样一种坚韧的精神,最终收获了成功,后来温家宝总理在指挥四川地震的救灾现场时,表达了对于搜救工作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随后此表达日益火爆。

(4)源于社会事件和公众人物

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的特征,所以每年发生的热点事件,以及公众人物的公开言谈等都可能成为广为流传甚至为大众所争相模仿的流行语。主要看气质,来源于著名歌手王心凌在微博上发出了一张一身时髦装扮但手里却拿着一个汉堡要吃的照片,此举引来了广大网友们的热议,王心凌回复道,“主要是看气质”,此句迅速在网络上蹿红,网友们纷纷在朋友圈中晒出自己的靓照,配上“主要看气质”的字眼。

三、网络流行语成因的理据分析

1.内部理据

内部理据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形态理据

词的形态理据简单来说便是“词模+范畴化”。这类词从形式上看是有一定范式的“词模”,而其背后则是范畴化的体现。范畴化是大脑利用符号系统提取事物共同特性并进行分门别类的过程。词模是人类认知意识范畴化的具体外在表现形式。比如:“被就业”的“被”字结构就是一个词模,所有表达在当事人不知晓的情况下发生在其身上的事情都可以运用“被”字结构来表达,类似于“被离婚”、“被死亡”等等;由“裸”字滋生出的“裸婚”,表达结婚时没有车子和房子以及其他的贵重物质用品;“裸官”则表达某些官员孤身一人在国内做官,其子女以及拥有的存款等财产均在国外;由“蚁族”派生出的“族”字词尾,如“上班族”、“手机族”等;类似的词模还有二代、控、帝、达人、中国式、最美和微等等。

(2)语音理据

语音理据是指词的语音形式与词的内部含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这方面明显的体现便是方言类流行语。比如:淮北方言中“给力”是加油的意思,现在流行语中的“给力”就是沿用了此含义,并丰富了其内涵,“给力”不但是加油的意思,还有称赞的意思。

(3)语义理据

词的语义理据是对词本身基本语义的直接引申以及语义转换取得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联想。严辰松认为语义理据主要来自语言中的明喻和暗喻。比如:山寨,最初是广东一带指冒牌手机的称呼,后来凡是假冒伪劣产品都可以称之为山寨产品,同时其词意进一步扩大,民间、非官方的组织等也可以称之为山寨。

2.外部理据

外部理据包含下列的三个方面。

(1)拟象理据

拟象理据是指某一语言符号的所指和客观事物在外观或者形状上相似,这种相似性赋予了此语言符号一种新的含义。比如:囧,只因其外观和人的五官相似,尤其是沮丧时的样子,所以囧字也就被用来形容人失落沮丧时的心情等。

(2)行为动作理据

行为动作理据是指某一语言符号所指的行为动作和客观事实的某种行为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例如:点赞,最初其表示在QQ、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在表达同意他人所发布心情时的一种行为,表达的是一种赞同、认可和表扬,如今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值得赞许的事情时,人们通常也会用“点赞”来表达,比如为某某的奉献精神点赞等。

(3)特性理据

特性理据是指语言符号的某一特性可以映现到客观世界的某一事物上,使得该语言符号产生了引申义。例如:宅男宅女,其表达的是喜欢独居在家里,不热衷于社交活动的一类人,“宅”字本身就有屋子和家的含义,将这一含义映射到人的身上,便是拥有这一特性的人,此语言符号也就多了一层引申义。

(4)社会事件理据

语言产生于社会,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发生的各类事件也会引起语言符号意义的变化。比如:躲猫猫,2009年因涉嫌盗伐林木的李荞明在狱中被同室监押的狱霸们以玩游戏之名多次殴打致死亡,监管人员为逃避责任告知检方其由于在“躲猫猫”游戏中不慎撞墙而死亡,随后此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在广大网友们的舆论压力之下,此事件得到了公正的处理。网络流行语生动地反映出了一些社会不合理现象,并表达出人们难以言说的心声,表现出社会事件对流行语的强大影响力,同时网络流行语的舆论压力也有助于不合理事件的公正解决。类似的还有被就业、钓鱼、拼爹、我反正信了等等。

(5)省力理据

省力理据是根据省力原则发展而来的。比如:高富帅,代表着高大、富有和帅气,人们在交谈时习惯性使用较为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这符合人们使用语言的基本原则。

四、结论

网络流行语既是一种特殊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新近的社会现象,而新的语言的产生或者已有词汇被赋予新的内涵往往来源于特殊的社会语境。在网络时代这个特殊语境下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即一种新兴的语言变体,是符合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及顺应了网民们的需求的。对其产生的理据进行分析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可以让大众更好地理解它们,以便更合理地运用它们。

[1]Haiman,John.Iconic and Economic Motivation[J].Langua ge,1983,59(4).

[2]Jean Aitchison.Language Change:Progress or Decay[M]. 1999.

[3]王艾录.汉语的语词理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严辰松.语言理据探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

[5]张克定.语言符号衍生义理据探索[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6):10-11.

G718.5

A

1673-0046(2016)7-0190-02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理据流行语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巧借 流行语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理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