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航海心理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探究
2016-02-13王瑞琪
王瑞琪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海事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航海心理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探究
王瑞琪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海事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类似“鲁荣渔2682号”远洋杀戮的案例在航海业界时有发生,社会对海员的关注度也逐步提升,社会支持薄弱、家庭支持系统匮乏、海员心理素质有待加强的问题日渐凸显,相应的心理教育体系却略显单薄。航海院校、航海职业培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航海人才的关键步骤,只有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制约海员心理的行为体系,提出相应的教育、评价、辅导综合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传统航海心理教育现状,建立起系统全面的海员心理教育体系。
生态系统理论;航海职业需求;教育评价辅导体系
“十二五”以来,我国航运事业在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指引下蓬勃发展。然而,海上交通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国际海事界的一份对海上交通安全事故的分析报告显示:人为因素占海上事故原因的75%到80%,其中,海员的心理问题在人为因素中占据了较高比例,因此,解决海员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航海职业的封闭性、单一性、风险性及艰苦性等特点,要求航海类心理教育要培养出适应航海职业需求的高水平心理素质的人才。
布郎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因其全面性、系统性,迅速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前沿理论,在其理论模型中他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该系统是以行为系统对个体发展影响的直接程度分界的,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海员的心理发展受到海员个体、海员家庭等微系统,船企、学校制度等外系统及文化、社会环境的宏系统构成的,船员心理受到行为系统的制约而出现矛盾,通过行为系统的改善而得到发展。为此,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全方位探讨适应职业心理需求的“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辅导体系,以提升航海类学生职业心理的适宜性,为培养高素质的优秀海员提供可行性参考。
一、航海心理教育现状
随着海洋战略的提出,航海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大部分航海院校认识到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航海类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由于行为系统的层层影响,航海心理教育工作的推进过程还受到较多制约。目前,航海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现状如下:
一是对航海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足,即便存在质量体系的监督与审核,大部分航海专业院系在船员质量体系的建构中仍以教学工作为主要关注点,很少设置适用于航海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二是心理健康课程多使用通识类普教课程,用书老旧、内容单一、实用性不强;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有效地在航海实践与理论学习中展开,学生在初入职场时,并不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四是社会、家庭对航海类学生的认可度与包容性低。
二、以发展心理学视角,分析影响航海心理教育的行为系统
(一)微系统——家庭支持系统匮乏,缺乏归属感
大量研究报告指出,海员的婚姻质量、家庭生活满意度、性问题等对海员情绪影响较大,但并未采用合理、有效的心理调试方法保障海员的心理健康。随着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发展,普通家庭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依靠航海工作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需求已明显下降。反而,中国现在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海员对家庭照顾确实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养老的矛盾更为突出。同时,长期夫妻分居导致的缺乏交流,到海上单一性别的性生活压抑,对航海工作者的夫妻感情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在陪伴子女与子女教育、升学等方面,航海工作者也有职位缺乏带来的愧疚感。从父母的赡养到伴侣关系再到子女对父爱的缺乏,而个人要忍受长年海上漂泊的枯燥,缺少家庭的关怀,越来越多的航海从业者因为家庭情感的困扰而影响着心理的健康程度。
(二)中系统——个人、学校与工作环境的叠加压力繁重
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航海工作者的心理问题比一般人群要复杂、严重。他们要担心不可预知的海上风险,面临封闭的工作环境,远洋出海则信息闭塞、伙食单调、生物钟紊乱。大部分远洋航行中,船员来自不同的国家,言语交流不畅、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差异等因素也易造成人际关系淡漠,沟通障碍。与之不相衬的是,我国航海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目前仍处于建设阶段,航海心理学教材较少,教学内容重基础、轻实践,航海心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航海心理的前沿理论建设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近年来,航海专业的生源多来自内陆地区或是调剂专业,航海对于他们而言本是一个陌生的职业,他们了解到职业收入丰厚,却没真正理解航行职业对身心素质的独特需求,更导致航海类专业学生对职业环境的迷茫和期盼。
(三)宏系统——社会认同度低,社会支持系统薄弱
中国社科院进行的“职业声望调查”结果显示:船员职业声望排名在环卫工和农民之后,这暴露出目前航海船员社会认可度偏低的事实。海员职业被社会普遍认为“风险高、生活枯燥、远离家人”,其与现代社会经济急速发展下人们追求安逸与享受的价值观极不相称。自古以来,帝国主义的海上入侵,让我们把海洋看作一个危险的来源,社会各阶层对海洋充满了恐惧。反观美国,海权论的提出让美国由一个封闭的内陆性国家走向大洋、走向世界。可见,若要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在提升船员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海洋强国梦、海洋价值观等思想观念教育,提升社会对航海业的认可度。社会对航海事业的投入度也不尽如人意,据测算,培养1名航海专业本科生的成本至少需10万元,而目前国家的实际投入普遍不足。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劳资纠纷处理不及时,且待遇较差。职业吸引力下降不仅造成了船员数量上的锐减,更导致了高素质船员缺乏的情况日趋严重。社会对航运事业的行业认可度和教育投入度明显不足,加剧了航海从业者的职业自卑感,降低了职业认同感。
三、创新思考:创建校—企—家三位一体的教育、评价、辅导体系
(一)建立家—校—社会航海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体系
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利用航海文化感染和熏陶从业者,提升社会民众对航海价值观的评价。如航海类院校可与优质航运企业合作,有意识地将航海文化、航海知识融入学生的认知中,培养学生对航海职业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开展航海类心理知识的科研和普及工作,补充《航海心理学》类专业教材,加入适应职业需求的心理知识,如航海的实际案例及案例点评,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等。同时,也可以共同举办心理教育与咨询讲座,教会学生如何调适心理、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海员家庭应多普及航海心理知识,了解海员心理调适技巧,为航海从业者提供更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与家庭支持。
(二)建立家—校—社会航海心理健康预警、评估体系
船员的心理问题应从治理为主转化为预防为主。首先,高校需建立航海类学生心理健康预警与评估体系,建立航海类的学生心理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准确记录。此外,还要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心理咨询与档案管理设立专门的负责机构,做好学生、工作人员座谈和工作记录的检查等,最终形成一个从预警制度到评估工作效果,从学校考核到院系评估的系统预警、评估架构。企业为船员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发现不适应上船船员的心理问题,并对适合共同工作的船员进行匹配。如条件不允许,也可对不适合一起工作的船员进行提前预警,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航行前做好预警、评估体系,将对船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等问题也是船员心理健康的有效指标,应对家庭系统记录并评估。
(三)建立家—校—社会航海心理健康辅导体系
学校要为航海专业的学生配备专、兼职的心理咨询教师,为使学生适应航海职业生活,要提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如通过诺亚方舟、海上求生等模拟航海情境的游戏,提高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及海上艰苦生活的适应能力,明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为保证船员在航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公司最好建立线上、线下的心理辅导团队。船员不仅在航时可随时在线咨询与面对面咨询,也可在下船回家时保证有处可询,避免以往等到船员回到公司时,再进行干预却为时已晚的现象发生。
[1]虞叶芳.船员素质与海上安全[J].天津航海,2015(3):30-32.
[2]李颖芳,汪晓阳.基于航海类学生职业心理适宜性的团体辅导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 (5):92-95.
[3]施利承,王华容,戴家隽.海员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的EAP支持[J].航海教育研究,2012(1):96-98,108.
[4]李建民.船员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及对船员管理的建议[J].航海技术,2014(6):55-58.
[5]王志昌.航海高职院校航海心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探析[J].航海教育研究,2012(4):90-92.
[6]卢琳际.海员心理健康问题与影响及对策[J].管理观察, 2015(35):9-12.
[7]鲍宏杨,谢骏.高职院校航海类毕业生的海员从业倾向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75-78.
[8]朱国峰,何存道.中国海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航海,2002(3):59-63.
[9]刘磊,孙凡.航海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框架研究[J].中国水运,2015(11):33.
[10]郭敏,徐宁.高职航海类专业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实施探析[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5):77-79.
G641
A
1673-0046(2016)9-0069-02
广东省“创新强校”项目“广东省水路运输一体化协同育人平台”(粤教高函[2014]122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