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记忆构建公共文化空间
——以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为例
2016-02-13王丽娜
王丽娜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城市建设与管理]
基于城市记忆构建公共文化空间
——以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为例
王丽娜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本文以“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博物馆”之称的金陵制造局工业建筑遗址群空间置换为1865创意产业园为例,探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基于城市记忆构建体验性强、互动性高的集文商旅一体融合的当代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空间生产;城市记忆;旅游文化;公共文化空间
城市记忆的形成是基于对城市空间表征变迁的感知,西方城市记忆研究源于西方学者对历史与记忆分裂的困扰,从而在面对集体记忆缺失的语境中,探求以遗产形式表达对过去的诉求。在中国,城市记忆研究则与快速城市化相伴相生,并不断走向本土化。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中的拆旧筑新,中国各大城市纷纷建起了同质化的幢幢摩天大楼,但通常以建筑遗迹为载体的城市记忆则出现了严重缺失,导致千城一面,城市毫无个性而言。南京截至2013年,城市化率已高达80.5%2,城市记忆同样正面临着集体失忆。
南京对于城市记忆的安放,一种是静态的博物馆化,比如南京六朝博物馆中一段宫墙遗址,用博物馆的方式进行保护展出;一种是使其动态地参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构筑。本文选取有“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博物馆”之称的金陵制造局工业建筑遗址群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其150年的空间演变,分析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通过空间功能置换,促其动态参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以期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记忆活化保护提供有益借鉴。金陵制造局工业建筑遗址群保留了南京城市自1865金陵机器局发展至1865创意产业园150多年的运作轨迹,历经清代、民国、新中国、改革开放和快速城市化几大历史时期,且相对于南京六朝文化、明文化,距离当代较近而带有特殊的亲切感,更易唤起文化上的归属感;同时作为本世纪初遍地开花的创意产业园经营状况而言,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也是比较成功的,因此具有研究个案的典型性。
一、空间再生产:从金陵机器制造局到1865创意产业园
1865创意产业园源头是1865年洋务派代表、代理两江总督李鸿章,在南京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的西天寺(即今秦淮区中华门外正学路1号晨光集团内)创建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当时此处是一片废墟。据《续纂江宁府志》记载,金陵机器局的房屋都仿造外国式样建造,机器也从国外采购,初创时设机器厂、翻砂厂、熟铁厂和木作厂,制造开花炸弹、洋枪、抬枪、铜帽等军用产品,解决淮军及江苏省的留防勇营(防军)的武器使用,是当时仅次于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的四大兵工厂之一。
其源流演变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民政府时期的金陵兵工厂: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其并入上海兵工厂,次年改称金陵兵工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金陵兵工厂被迫西迁重庆。第二阶段是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国营三○七厂:1952年底在“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方针下,山西长治三○七厂搬迁南京,与军械总厂合并,称国营三○七厂,即国营晨光机器厂的前身。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的晨光集团:1980年改革开放后改称“南京晨光机器厂”,1996年国务院批准《关于1996年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在深化国企改革背景下“南京晨光机器厂”改组为“晨光集团”,制定了“军品立业、民品兴业”军民相融合的企业发展战略。第四阶段是快速城市化时期的1865创意产业园:2007年晨光集团与南京市秦淮区政府在1865工业建筑遗址原址上共同创办了1865创意产业园区,并面向全球招商,致力于建造成国内知名的融科技、文化、旅游、商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生活地标和文创产业中心。
金陵机器制造局早期物质空间实践曾经成功地把一片废墟转化成近代军事工业区。晨光集团的诞生则是新中国改革开放后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产物,是对再现性空间的又一次政治转换。1865创意产业园则体现出当地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在保护城市记忆基础上打破城市趋同、探索城市精神所作出的努力。从晨光集团到1865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演变体现了南京从工业城市向后工业城市转型,从江苏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全国乃至全球文化都市的升级的过程,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这个空间生产的过程还将继续。
二、记忆景观营造:以近代工业建筑遗址为中心
从金陵制造局到1865创意产业园,这片运作了150年的工业建筑遗址群如何通过建筑改造呈现出历史文化的聚焦性,从而传达出城市精神和地方文脉成为城市文化记忆景观营造的重点。
空间是结晶化的时间。作为城市记忆载体的金陵制造局工业建筑遗址群,保留了大量清代、民国、共和国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群,计有11幢清朝建筑、19幢民国建筑和数十幢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建筑、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标语、锈迹斑驳的铁皮门,以及数百米工业生产专用轨道等历史遗存,建筑体量庞大,建筑符号系统复杂,难以准确传达城市精神特质。在众多建筑要素中,“1865”具有极强的识别度,正是这一年,李鸿章将马格里主持的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西天寺的废墟上重新建造厂房,办起了金陵制造局,简称宁局。因此在整个园区改造过程中,设计者强调了“1865”这一城市记忆节点,重点打造了清代建筑11座,因其承载着1865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而成为园区的焦点建筑。清代厂房受西学东渐社会思潮影响具有西洋风格,人字形屋顶,三角桁架,门窗上部为拱形青砖清水墙,坚固宽敞,门额石刻记建造时间与厂名。因其建筑风格的独特及所承载事件的伟大成为园区中的视觉焦点,通过建筑的特征性和标志性强化“1865”的历史记忆。而针对民国时期的形体简洁、平面高效,墙体为青砖砌筑、窗户高大的包豪斯风格厂房,则采取剪去旁枝、突出主干的建筑改造方式,挖掘民国时期的建筑共性予以集中体现。改造后的遗址群通过视觉焦点强化了中国近代军工历史文脉这一城市记忆。
罗西认为,构成城市历史或记忆的相关因素会在建筑物上留下印记,但这种印记在建筑使用过程中却无法彰显,直到建筑物失去原有功能或完成功能置换,脱离建筑意义而成为纯粹的文化意义,城市记忆才凸显出来。体量巨大的具有纪念意义或博物馆意义的建筑,会给每个城市带来无可取代的独特个性。改造后的1865工业建筑遗址已失去武器制造的军工功能。如今的1865创意产业园以清代、民国等焦点建筑为空间载体,具有极强的记忆唤醒功能,这批活的历史遗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工业建筑的“陈列馆”,不仅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载体,更不断内化为一种城市文化符号。
1865创意产业园通过对工业建筑遗址原有功能的置换,使其脱离了具象的建筑意义而具有抽象的文化意义,以近代工业建筑遗址为中心的景观记忆聚焦,体现着以地方历史文脉为核心进行建筑遗产改造,构建新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路径。
三、互动场域:构建文商旅三位一体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通过“近代工业建筑遗址”这一地标性建筑景观营造,1865创意产业园不仅成为传承城市精神和地方文脉的载体,同时借助政府规划,将文化、商业、旅游三者相融汇,在推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置换的同时,打造吸引城市居住者和外来游客的文商旅三位一体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构建工业建筑遗址活化利用与公众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文化空间。金陵机器局作为大型国有企业晨光集团办公场所,长时间无法对公众开放,导致其承载的城市文脉价值难以实现。而改造后的工业建筑遗址则以1865创意产业园的全新面貌呈现在公众眼前,工业建筑遗址活化利用与公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近代工业建筑遗址”这种具有内在精神气质的城市记忆则由于公众持续不断地参与而内化为城市文化精神。基于金陵机器局工业建筑遗址群构建的城市公共空间,依托地方文脉具有了人文内涵,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升华为文化意义上的“场所”,作为场所精神载体的建筑本身则将场所中的人、活动与特定物质空间关联起来,呈现出空间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与特定关联,从而形成城市精神与城市性格,赋予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独特的意义。为加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园区负责人甚至建议入驻企业将办公楼一层开放参观,将老建筑还给公众。并推出了公众参与度高的系列活动,如“1865园区散步、夜跑路线指南”、“中国国际精酿啤酒节”、“1865影视文化节”、“2016秦淮灯会分会场”等。以“1865园区散步、夜跑路线指南”活动为例,路线将园区演绎广场、金陵制造局北路、凡德艺术街区、金陵制造局牌楼、晨光大道、养虎巷等新旧节点串联起来,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使城市居民漫步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创之间,提升日常生活质量,增强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重塑基于城市记忆集聚文创产业的商业空间。1865创意产业园于2007年开园之初,通过工业建筑遗址改造,将几十座老建筑活化利用为办公楼、工作室等,引进了近200家企业,分为时尚生活休闲、科技创意研发、工艺美术创作、酒店商务、科技创意博览5个功能区。但由于交通不便,缺少人气,虽有企业入驻,文创、商业氛围却不浓厚,时尚生活休闲区更是观者寥寥,仅以作为衡量文创园商业度的餐厅来计仅有10家,便利店缺乏,购物不便,反映出其商业度尚显不足。2011年起,园区成立了“1865商会”,通过挖掘1865创意产业园文化价值,引进国内外优秀文创企业和项目团队,搭建园区内企业互动平台,会员逐年递增,企业类型更加多样,加之地铁3号线的运营,交通得到改善,线上线下互动使其商业价值不断提升。线上,园内独具特色的锯齿形厂房被改造成为“1865凡德艺术街区”,工作室、博物馆、收藏馆、小型展览馆、艺术工坊等应有尽有,为公众提供“时尚创意体验,文化休闲消费”的高端文创项目,如优质文化展览、高端商务、婚礼定制等;线下,“1865微店商城”于2016年正式上线,主打1865文创设计产品销售。借力互联网+,园区商业度不断增强,早已突破租房挣钱的盈利模式,在以孵化文化创意项目的同时,不断梳理文化优势进行适合城市公共空间的商业开发项目。但与北京的798艺术街区不同,园区以为文化创意孵化创造可沉淀环境为目的,主张商业适度发展。
开拓文创产业创新与旅游开发相融合的旅游空间。2016年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南京市创意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发展规划 (2016-2020)》(南京日报2015年8 月13日)。规划指出,在“十三五”期间,南京将加快推进秦淮老城南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环南艺创意文化产业、建邺河西影音游戏广告等12个创意文化产业功能区建设。处于秦淮老城南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板块的1865创意产业园,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适宜打造基于城市记忆的文创产业与旅游开发融合的旅游空间。在地理位置上,园区距离南京文化之河——秦淮河仅1.6公里,紧邻有600年历史的明城墙。园区北边秦淮河玉带环腰,与明太祖年间堪称世界第一大堡的中华门城堡隔河相望,西接17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南联著名的雨花台风景区。随着周边大报恩寺遗址的重建开放、老城南片区的改造,1865创意产业园打通园区与周边片区连接,将园区入口与景区接连,与大报恩寺、中华门、老门东和夫子庙共同组成秦淮风光带,带动园区旅游发展。由于园区文创、设计和科研企业占比95%,通过文创产业整合文化与旅游资源,推出代表园区形象、承载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脉的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和系列文化活动,让世界各地游客把这里当成有故事、有人情味的城市会客厅。例如,借助1865这个承载伟大历史时刻的时间节点,园区推出了1865手绘图系列,包括《记忆1865》、《四季1865》、《印象1865》、《手绘1865》,并通过体量庞大的“近代工业建筑遗址”景观建筑及其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向游客传递城市记忆和城市精神,助力游客体验城市特质,旅游价值不断提升。
在南京快速城市化背景下,1865创意产业园这一新的城市空间通过原有建筑遗产空间功能置换,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这种基于城市记忆的公共文化空间构建,应以建筑遗产活化利用为突破口,以城市文脉营造传承为核心,以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发展为路径,成为真正具有体验性和互动性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才能在新一轮城市发展浪潮中提升城市竞争力。
[1]Sharon Macdonald.Memorylands:Heritage andIdentity in Europe Today[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2013:4,191.
[2]李爽.南京城镇化率已达80.5%[N].南京日报,2014-03-02(A5).
[3]蒋启勋,赵佑宸.续纂江宁府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11:1112.
[4]Castells.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The Information Age:Economy,Society and Culture[M].Oxford:Blackwell,2000.
[5](意)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M].黄士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130.
[6](挪)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 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121.
[7]朱凯,邢红.建设12个创意文化产业功能区打造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N].南京日报,2016-07-27(A5).
F29
A
1673-0046(2016)9-0006-03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空间再生产视角的苏派旅游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SJB333;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重点研究项目《南京博物馆群中的旅游美学价值》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YKT01;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科研创新团队专项项目《南京博物馆旅游产品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YTD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