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的媒体融合
2016-02-13戴建伟
□戴建伟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贵州 贵阳 550000)
大数据背景下的媒体融合
□戴建伟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贵州贵阳550000)
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愈发深入,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也深刻地改变着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方式。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首先就必须解决依托什么、融合什么、怎样融合和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贵阳日报传媒集团的实践而言,解决好这四个问题,重在做到四个字:精、融、塑、跨。
精耕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了这样一句话:“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传统媒体源于内容生产,内容是我们的根本,也是我们的优势。互联网虽然消解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然而网络社会对内容的需求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互联网虽然被称为新媒体,然而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媒体都是技术先导性的实体,而这却恰恰是传统媒体的短板。只有内容才是我们的根基,也是我们赖以推进媒体融合的依托。而如何让我们的内容能够适应互联网条件下的传播形势呢?关键在于对内容的精耕。
所谓精耕,一是挖掘深度出精品,以内容专业主义应对互联网UGC(用户原创内容)时代的泥沙俱下。比如,近年来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先后推出了“黔说”系列、“跨越空间的对话——贵州与瑞士”系列等大型融合报道,均以具有深度的精品内容为核心,辅以微博微信等社交传播,以及视频专题片、图书产品等延伸形式,不仅形式丰富、让人眼前一亮,而且也取得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特别是传播周期更是大大延长。引进内容品牌化的理念,突破报纸新闻纵深层次单薄的局限,将报道向社交媒体、视频专题、图书选题等上游和下游进行延伸,以统一的内容品牌贯穿不同的报道形式,推动传统媒体报道向IP生产转型。二是创新形式出新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开拓更富网络表现力的内容形式。近年来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致力于将图解、动画、H5、微电影、数据可视化等很多富媒体内容形式引进新闻表现。2016年贵阳日报传媒集团不仅推出了多部动画新闻、H5电子杂志以及数据可视化新闻内容产品,而且引进网络经济理念的黔品黔味等新的内容产品。再比如2015 年5月举办贵阳数据博览会报道,40天实现10亿多次的点击,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支撑,平均每天供稿超过1万字,内容形式多达十几种,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生产出来的内容没有面向互联网传播的适应能力,是无法做到的。
融合传播
互联网对于传统媒体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对渠道的瓦解。原来单一的传播渠道一下子多元化了,你越来越无法确定很多内容究竟从哪里冒出来的。因而在新条件下任何试图用单一模式完成传播任务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网站、APP、微博、微信……都无法完全担当这个任务。因此中央要求我们搞媒体融合,融合的要害就是传播的融合,内容的多样化目的是为了适应融合化传播的需要。近年来,贵阳日报传媒集团下力气打造了一系列新媒体平台,贵阳网是贵州浏览量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之一,“贵阳头条”APP始终也居于省内领先的地位,我们还拥有全省最大规模的微媒体矩阵……然而我们并不希望用这些新媒体来替代传统媒体,而是强调以报纸为核心,以报网联动为手段,推动多元化的跨平台的融合传播。
比如,我们依托报网联动推出的“党报网络视频联播”、“新媒体连线”等专栏已经坚持了四年;《中瑞跨越空间的对话》不仅从采访环节就启动了微信传播,还结集出版成为省内最早的融合出版物探索案例之一。再比如,我们着力打造的“黔学帮”教育传媒服务体系,通过引进社群传播的理念,以一个微信公众号为核心,带动网站、报纸、手机客户端以及线下活动的多元化传播体系,先后组建了“黔学帮留学妈妈俱乐部”等,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线上与线下无缝对接、互为助力的支撑系统,迅速发展成为目前贵阳市乃至贵州省最具影响力的教育传播平台。今年3月,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全资成立“贵州黔学帮教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综合性专业教育服务公司,黔学帮的创立,不仅实现了地方主流新闻媒体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强联手,最大化地促成双方优势资源的整合、互补;更是深度切入教育服务业领域的跨界融合之举,也是贵阳日报传媒集团一次成功的跨界合作,一次媒体融合战略的创新实践。
流程重塑
我们现在的新闻采编流程是根据传统媒体传播逻辑构建起来的,要实现传统媒体从单渠道传播向融合化传播转变,首先必须有机制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顺应互联网传播互动性、跨平台、多次化、复合化的特点,大力推动新闻采编流程的融合化再造。2014年9月,贵阳日报传媒集团率先组建了“融合采编中心”,成为在全省最早引进“中央厨房”采编模式的传媒单位,通过流程再造整合人力、渠道、技术三大资源,使新闻传播由过去的“先采访、后编发,先报纸、再网络”转变为“采编合一、实时播报、报网联动、次第推进、融合传播”的新模式。记者从进入采访现场就启动编发传播模式,每个前方的记者都有后方的编采策划团队作支撑,先以简短的快讯甚至就是一张图片在微博和贵阳网、“贵阳头条”客户端上抢发,传播端的编读互动与后台端的采编组织同步展开,报、网、微、端次第推进,形成多波次、多形式、互动化、复合化的融合传播。在2015年和2016年的数博会上,我们对所有的论坛都派出了网络直播团队。对我们而言,网络直播不仅仅是新闻网站平台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更是整个集团推动媒体融合的基础支撑。在前方大规模的网络直播的背后,是我们融合采编中心平台下的全面介入、对事件直播的过程,也是新闻生产向深度、广度拓展的过程。在直播的同时我们都配有专门团队介入深度挖掘,深度的后续报道最快不超过10分钟就能在互联网媒体上发布,成为我们探索融合传播渐趋成功的一种模式。
跨界融合
互联网领域近年来有一本叫《跨界》的书很火。我们认为媒体融合也不能在传媒领域的圈子内关起门来搞。2015年5月26日,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创办了贵州第一个大数据专业媒体——中国大数据产业观察网,简称“数据观”,上线仅一年多传播影响力已跃居大数据专业网站全国第一,在国内大数据产业领域特别是北京大数据产、学、研各界形成了较大影响。我们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个网站?一来是为了配合贵州省委和贵阳市大数据战略的推进,在全国抢抓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话语权”;二来也是为了抢占大数据发展的机遇,以大数据思维引领我们媒体融合和产业转型。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将这个网站单纯定位为媒体,而是将之定位为具有智库特征的大数据传媒与产业服务实体,积极与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清华大数据科学研究院、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委员会、清华大数据产业联合会、惠普中国、九次方大数据、海量数据等40余家产、学、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传播模式上,探索基于“网站+社交”的融合传播,构建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传播渠道涵盖网站、APP及社交平台的大数据传媒组合;在商业模式上,采取“媒体+智库+产业组织”的模式,打造“一网一库一圈”的大数据产业服务实体。在线下活动组织方面,中国大数据产业观察网尝试推出线下专业社交活动平台——数据观思享会、数据观之夜。截至目前,“数据观思享会”已经成功在北京、贵阳两地举办了7场,嘉宾活动演讲稿件累计阅读量超过100万人次,2016年,数据观的营收也有希望达到1000万元。
我们在媒体融合道路上的探索刚刚起步,我们有信心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将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打造成媒体融合发展“贵州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系贵州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