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文化节目中的应用

2016-02-13杨培文

中国传媒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卫视文化

■文/杨培文

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文化节目中的应用

■文/杨培文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令电视文化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能够为电视文化节目提供更加良好的机遇,其在电视文化节目制作中应得到良好的实践。本文结合笔者从业实践,从分析当前我国电视文化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而分析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文化节目中的应用。

新媒体;广播电视;技术;节目

文化是一种实践,是生活自身,它有其特定的传承方式和活的载体。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离开了特定的的土壤文化就如同人离开了水和氧气。任何离开了实践活动的所谓文化都只是学术范畴里的研究。文化传播主要有两个基本途径,“一个是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文化交流,一个是文化产品的渗透力。前者涉及的范围较狭窄,而且难以具有持续性。后者更具有大众基础和影响力,也具有持续性。”

1.新媒体技术的特点

当前,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电视文化节目能够借助无线网络、宽带、数字移动终端等技术的发展,将家庭数字娱乐产业和信息产业相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渠道,也是电视文化节目发展的新热点,同时,其与传统文化媒体的融合,也成为新的发展要素之一。电视作为文化传播最广泛快捷的载体,其影响力和大众的广泛参与性是任何媒体都无法企及的。然不少电视媒体由于受到互联网信息爆炸等因素的冲击,存在一味跟风的问题,所谓的选秀类节目、相亲类节目、冲关类节目,以文化之名,行娱乐之实,文化内涵十分有限。

2.新媒体技术应用

当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包括移动互联网电视、微博、微信、博客等平台已经占据了整个电视文化节目市场中的大多数,甚至已经有取代传统文化节目发展的趋势。因此,研究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文化节目中的应用是当前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要做好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文化节目中的应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利用新媒体提升节目选题质量

电视节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目选题的质量。在进行节目制作的前期,制作相关单位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征求选题的内容,结合当前互联网上比较受到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发起相关的讨论,提升电视文化节目的选题质量。这样进行选题,一方面能够提升节目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后期进行针对性制作和宣传。一旦选题能够充分体现新媒体的优势,那么电视文化节目的收视率和人民认可程度就都得到了保障。

2.2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观众互动程度

新媒体技术能够保障对于电视文化节目话题的讨论程度,观众能够通过微信后台、微博话题等方式参与到节目互动当中,这些互动也通过节目主持人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能够提升观众的参与程度和存在感,能够提升电视文化节目的活力和生机。同时,投票也是一种很直接的方式进行观众互动,进行文化节目播放的过程中,网友的意见能够通过新媒体技术的方式参与到节目中,保障观众互动程度的过程中还能够体现节目的真实性。[2]

2.3新媒体技术对于传播渠道的扩展

新媒体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对于电视文化节目传播渠道的扩展当中。新媒体技术能够推动电视文化节目的二次传播,也就是如果观众由于各种情况没能通过电视直播收看到节目,也能够通过互联网在手机或者网络电视上收看到电视文化节目,甚至可以进行反复重播,提升便捷程度,更加有利于电视节目的广泛传播。新媒体在对于整个传媒资讯的竞争当中,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节目的内容、形式、语言都是新媒体时代下资源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增值服务项目的扩大和效益最大化也是传媒产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2.4新媒体技术对于文化本质的回归

电视文化类节目本质应回归文化。否则,再华丽的舞台,绚丽的包装,也会因为没有内容,缺乏营养而被观众抛弃。在电视文化节目的运作上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武林风》《知根知底》《华豫之门》都可圈可点。河南是戏曲之乡,曲种剧种多。豫剧在国内和海外华侨中拥有广泛的观众听众,演出院团众多,越调、曲剧、四平调等也曾深受大众欢迎。《梨园春》为日渐没落的戏曲,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节目走出河南,走出国门,为抢救民族戏曲文化遗产,为河南乃至全国戏曲的复苏繁荣做出突出贡献。天下功夫出少林。依托河南丰富的资源人才创办的竞技类文化栏目《武林风》以其广泛参与性、包容性和新颖的包装风靡全球,成为展示河南文化的一张名片。中华民族有源可考的姓氏中,三分之一起源于河南,河南拥有深厚的姓氏文化积淀,《知根知底》以文化为内核,以知识、趣味、娱乐、时尚为构成元素,在轻松娱乐的节目形态中,解读姓氏起源、传承、家族文化及名人故事。表现形式上是人文主题、故事呈现,并且彰显了文化河南、寻根中原的诉求。《华豫之门》依托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鉴宝活动为主线。吸引大众参与、通过藏品故事化和情感化的延展,实现厚重文化的轻松解读。同时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为普通百姓开启了一个感受古代文明的窗口。

3.当前我国电视文化节目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素养源于长期对生活的学习观察和积累。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是文化的源头活水。而知识则是概念之间的连接。用来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在电视文化节目的运作上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武林风》《知根知底》《华豫之门》都可圈可点,电视文化节目应有三香:饭香、茶香、药香,而当前,我国电视文化节目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如下:

3.1语文差错层出不穷

曾一度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电视媒体,为何有此境遇,我们不能不认真反思一下自己,从自身找找问题:2006年《咬文嚼字》曾发动广大电视观众查找中央电视台(一套)、北京卫视、湖南卫视、重庆卫视、东方卫视、山东卫视、广东卫视、黑龙江卫视、安徽卫视、四川卫视、浙江卫视、云南卫视、等12家电视台的语文差错,组织的“请给荧屏亮分”活动。结果在《咬文嚼字》确定的3551条差错中,电视剧、电影、广告占2238条,为总数的63%,成为电视语文差错的重灾区。

3.2节目编导严谨程度有待提升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固有的风土人情,形成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创造的文学艺术,遵循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追求的价值观念等。文化素养源于长期对生活的学习观察和积累。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是文化的源头活水。而知识则是概念之间的连接。用来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文化不等同于知识,有时与学历无关,不少民间文化的传承者知识水平都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而科班出身的高学历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但未必有文化。女娲是汉民族长期口耳相传的创世女神。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1]李湘曾在《快乐大本营 》中将女娲念成(女guo),李湘显然不是口误,这个意外让人的确感到有些不应该。朱军在《艺术人生》中采访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居然口称:“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首先,向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一句“家父”可谓语出惊人。称谓看是简单,却是人们对亲属、朋友、同志或其他有关人员称呼时所使用的一种规范性礼貌语,它不仅能恰当地体现出当事人之间的隶属关系,而且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与人交谈,称谓当先。稍有差错,便贻笑与人。众所周知,家父、家母,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令尊”“令堂”则是对对方父母的尊称。称呼自己和家人时以示谦恭,称呼对方和家人时以示尊敬,是儒家文化沿袭至今的交际礼仪,也是一种传统美德。凤凰卫视2011年1月15日《南粤纪事》节目“毛泽东临终两次召见叶剑英为何事”中出现“诸葛一生惟谨慎,屡断大事不糊涂”。

[1]姚丽娟. 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文艺媒体批评研究[J]. 大众文艺,2016 (07)∶207.

[2]肖潇. 新媒体趋势下传统媒体的发展与转变[J]. 采写编,2016(01):163.

(作者单位:商丘广播电视台)

G222

A

猜你喜欢

卫视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东南卫视 海峡卫视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专家点评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谁远谁近?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省级卫视季播下一个竞争点
从2013年电视娱乐节目看省级卫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