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对科技期刊数字化的思考

2016-02-13徐会永许玉清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互联网+

■徐会永 许玉清

中国石油大学期刊社,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266580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正发生着重大的变革。2015年3月15日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答中外记者说: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1]。国务院2015年7月4日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提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不仅使互联网泛在,且造就创新。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很多行业陆续加入到“互联网+”的大名单中来,科技期刊行业同样处于大数据时代的“风口”,同样需要顺势而为进行“互联网+”的思考。“互联网+”在科技期刊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学者观点主要包括学术期刊应该升级其传统作用、重新定位服务角色[3]、建立“准内容众筹”模式、线上线下互动发行等,前提都认为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应寻求变革[4]。但都没有明确指出“互联网+”条件下科技期刊受数字化冲击可能的主体,行业自身的执行者也不明确,呼吁转型但具体突破方向不具体,整体仍然处于树立多种理念的阶段。因此,笔者根据我国科技期刊行业的特点,研究本行业存在的问题,并对国内学者的一些常有观点进行根源性剖析,并探讨可能突破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1 科技期刊互联网数字化研究常见观点剖析

国内学者近两年对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期刊的发展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的学者根据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对科技期刊进行了展望,但对科技期刊的特点没有深刻的研究,很多人将其他行业的观点照搬到了科技期刊行业,缺少从自身特点出发的深入探讨[5]。这些针对科技期刊数字化的观点势必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到本行业编辑的思想。以下从主要的3大类观点逐一进行剖析。

1.1 观点1:科技期刊面临着数字化的冲击

很多行业已受到了互联网技术的冲击,如一些国际知名报业集团等,有的甚至并不是由于不采用新技术而只是与互联网节拍稍有不合就被淘汰了。所以很多科技期刊从业者就持有本行业也面临数字化冲击危险的观点[6]。但各行业自身特点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各行业自身特点出发进行互联网技术融合的思考。

(1)笔者认为,只要科技期刊认证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改变,就不会面临人们所说的冲击,因为在这种前提下根本找不到对传统科技期刊挑战的主体,即目前还不可能存在商业化模式的第三方科技期刊制作经营个体。首先,我国科技期刊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管理,任何期刊的公开出版都需要上报其审核通过,且目前的审核通过的期刊绝大多数都还是传统科技期刊的形式,比如新创期刊审核时需要定期无偿的向相关部门报送纸质期刊等[7]。这些规定注定科技期刊不会产生类似于阿里为代表电商模式的科技期刊自由经营个体,即不会产生互联网条件下对传统科技期刊产生冲击的主体。另外,具有商业性质的第三方数字出版平台(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也无法取代近万种科技期刊编辑的主体工作,科技期刊受着国家认证机构的温室保护,这是目前科技期刊在互联网时代不会产生挑战主体的根本原因,因此数字化依然是科技期刊内部的工作模式的转变。

(2)科技期刊是属于局部科研领域的成果报道,受众面有限,且对于个人成果的认证以纸质期刊为主。网络成果发表由于安全性、法规滞后、网络数字化出版规范的缺失等,都使其认证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因此作者也就缺乏网络科技成果发布的积极性,即作者不愿意将自己花费巨大财力、物力、人力产出的研究成果发表于不安全且无首发权认证的任何网络数字化出版形式。在网络化的今天如何进行成果未正式发表于传统期刊前的网络安全和保密工作成为了科研工作者头疼的事情。

以上两个方面说明,目前科技期刊互联网电商竞争团体缺少两个致命的存在条件:一是缺少支持其合法性存在的政策;二是其缺少运行科技期刊的原材料供给(科技成果稿源)。因此,笔者认为目前科技期刊不存在任何对传统期刊形成冲击的主体,也就不存在对科技期刊的冲击。这是与零售业、物流、出租车行业截然不同的地方。

1.2 观点2:科技期刊从业者缺乏IT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期刊界中另一个典型的论点是科技期刊编辑大部分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缺乏对IT(互联网技术)知识深层次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更有甚者认为数字化本身就应是IT行业的事情,科技期刊从业者根本不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只需进行数字化时遵从拿来主义即可[8]。这种观点显然与《指导意见》的主导思想相违背且依然停留在IT时代思维模式中。今天的互联网已经从IT时代发展到DT(数字化技术)时代,科技期刊从业者大部分对IT的掌握和认识还不够深入,更缺乏对于大数据和DT时代技术的认知,掌握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很多研究者把这归因于科技期刊编辑的自身能力,认为编辑从业者存在年龄老化、教育背景不足从而导致对传统科技期刊做出改变的能力不足。但是,这不应该是主要决定因素。例如,过去出租车行业被认为是从业者学历较低、信息化落后的行业,刚过去两年的变化却让世人瞠目,出租车几乎成了移动互联网渗透率最高的行业,中国一线城市达到了80%~90%的水平,全球范围也有类似特征,很多司机更是实现了数据驱动业务流程;另外,很多人认为农业从业者是运用互联网能力更加不足的群体,但近年来互联网赋能三农的过程中催生出了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新群体——新农人,其核心就是“农业+互联网”,且发展迅猛。2014年底阿里零售平台产品卖家数量达75万家,同比增长98%[1],此外还有相当数量以微博、微信为主要平台的数据暂时无法统计。反观科技期刊,近年来从业者的学历和知识水平普遍较高,研究生比例人数不断上升。因此,学历、能力和个人知识水平层次并不是一个行业接受互联网技术改变的根本阻力。

1.3 观点3:科技期刊行业缺乏主动求变的动力

很多学者认为科技期刊自身缺乏在大数据时代主动求变的动力[9],认为除了自身能力外就是自身动力问题,但都没有进行根源性剖析。确切的讲,科技期刊表面是自身缺乏动力,而根源是缺乏产生动力的外部压力。仍以出租车行业和新农人为例,他们能够在一两年内完成如此大改变的动力应该是经营模式,而这正是科技期刊行业最大的不同。涉及到行业自身的经济利益甚至生死存亡,才会促使行业转型如此之快。笔者认为,科技期刊目前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是其缺乏动力的根源。另外,期刊评价机制背景下导致的国内科技期刊只有办刊水平高低的差别,而在此基础上的经济收入差别不大,且科技期刊优劣的评价被认为不是科技期刊单位完全决定,往往取决于所依附的主办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10]。这两方面导致编辑或者期刊管理者对传统模式做出改变的动力不足。对于编辑来说,无论期刊水平高低,其经济收入差别不大。而做出对传统期刊工作模式的改变还要多付出努力和学习,因此编辑主动要求改变的动力严重不足。有些学者认为一些最优秀期刊和经济实力较强的期刊可以先行做出改变的尝试。比较优秀的科技期刊虽然拥有先天的资源和相对富裕一点的资金,但依然存在着动力不足的现象,根源是在目前行业体制和经营模式下,其要做出改变所需付出的代价无法与其改变所得的名誉和经济价值匹配,主要包括:(1)部分期刊处于各学科研究领域的最顶端,相对不缺少稿源,不太需要通过大量投入来进行优质稿源的深度竞争;(2)在目前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内这些期刊已经拥有了国内最高荣誉及级别认定,做出更优的数字化期刊变革动力不足;(3)目前管理模式下期刊社或从业者收入与改变与否差别不大。同理,级别较低的期刊同样存在着反向价值不匹配的相似特征,做出改变的动力也不大。

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平台更新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期刊行业人员和资金相对欠缺,因此无论期刊级别高低,都存在可能的投入与利益产出的严重不匹配,加之政策保护,自然做出改变的动力不足。虽然一些优秀期刊开展了数字化工作尝试,但大都仅作为纸质期刊的补充和数字化的浅层次尝试,距离“互联网+”为背景的要求较远。因此,政策保护和投入产出不匹配才是目前科技期刊行业依然是以传统出版模式为主的根源。

2 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突破方向

要进行数字化可能突破的探讨必须明确目前科技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各期刊编辑部深入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始终不强,尤其是各期刊编辑,要求变革的积极性不高;一些第三方互联网软件的开发商对编辑学及科技期刊涉及的各学科认识不深入,甚至非常不了解相关编辑或科研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导致互联网与科技期刊行业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高红冰认为未来几年不易被“互联网+”所突破的行业是行政壁垒高的行业,将取决于放松管制的改革进程[1]。科技期刊短期内放松管制和自负盈亏的模式还无法实现[11]。因此,目前科技期刊行业是典型的不容易被突破的行业。虽然不易突破,但是 “互联网+”在其他各领域的作用和优势逐渐显现,必须深入思考并做出改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性的突破:

(1)各级科技期刊管理部门都需要思考“互联网+”时代下的期刊行业变革。李克强最近讲话中提到,跟其他国家做互联网企业相比,可能美国的企业在“跑百米”,中国的企业是在跑“百米栏”[1]。这种情况下自缚手脚,必须改变。具体到科技期刊,即使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其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无法在短期内做出根本性的改变,但在一些涉及数字出版方面需要提供一定“互联网+”导向性的政策支持。比如固定页码审批制度,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优先数字出版工作,加大了没必要的稿件囤积,影响了稿源的公平筛选,增加了出版时滞等[12]。

(2)科技期刊需要迅速建立致力于科技期刊行业“互联网+”的科研工作群体。在现有管理体制之下,非科技期刊编辑群体很难有介入这一领域的机会,科技期刊编辑核心工作受到保护。外部群体只可能围绕本行业提供服务性科技期刊的互联网建设,无法做到非常专业的(编辑专业和各期刊设及的学科专业)互联网服务,衔接及多层面深度融合等存在的问题较多。因此,科研群体只能从科技期刊业内部产生,而目前编辑工作者中对互联网IT甚至DT技术掌握的人太少,严重缺乏致力于发展“互联网+”期刊业的技术工作者群体,这就需要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和“互联网+”的多渠道教育支持。

笔者认为,目前是科技期刊数字化相对不利时刻也是最有利的时刻,发展瓶颈的存在也同样预示着突破瓶颈和广阔天地的到来。随着科技期刊外部数字化深入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必将对本行业形成多渠道不断渗透和加深融合。在很多成熟行业不断融入“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科技期刊行业不会永远停留在传统模式,“互联网+”其他行业的发展也将会为科技期刊提供丰富的经验借鉴,只有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形成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范围的科技期刊数字化技术的人才培养,才能促进其数字化的进程。

3 结束语

科技期刊“互联网+”存在的问题即为典型的《指导意见》中提到的我国互联网产业的问题,即“存在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笔者根据我国科技期刊行业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本行业存在的问题,并对国内学者的一些常有观点进行根源性剖析,并探讨可能突破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科技期刊管理部门需要针对互联网+的特点提供政策支持,并且亟需建立相应的科研群体。虽然针对“互联网+”的高要求科技期刊行业还存在的巨大差距和各样问题,但也要看到期刊行业已经多渠道做出了大量的实质性工作和尝试。在大数据时代,没有任何企业认为自身已经定义了未来,“互联网+”的先行者和佼佼者都不敢承诺5~10年内自己依然是本领域的最强者,也无需对科技期刊行业要求追随“互联网+”的速度太过苛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只有不断学习和跟进尝试,没人能够在大数据时代轻松地搭上便车,最先消亡的一定是对未来茫然无知的看客。

[1] 马云,曾鸣.读懂互联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 授权发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4].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5-07/04/c-1115815944.htm.

[3] 肖宏,马彪.“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1046-1053.

[4] 王佳.“互联网+学术期刊”:学术期刊众筹路径研究[J].编辑之友,2015(11):31-33.

[5] 王炎龙.科普期刊数字出版困局及突破路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722-726.

[6] 韩芳.全媒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信息素养提升的SWOT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6):102-109.

[7] 邬静,张亘稼,侯铭峰.科技期刊版权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927-929.

[8] 尹玉吉,石学军,杨爽.关于大学学报使命的理性反思[J].编辑之友,2015,(5):43-47.

[9] 徐会永.编辑学发展困境与专业编辑学教育模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91-96.

[10] 徐会永.综合性高校学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探讨: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885-889.

[11] 陈波,张月红.高校学报编辑部非完全转企改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5-18.

[12] 徐会永.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及出版时滞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及其展望[J].编辑学报,2014,26(4):315-318.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互联网+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待您的加入